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讓文學與咖啡發生反應 人文社推出自營咖啡店“朝花夕拾”

發布時間:2022-06-28 10:3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6月27日電 (記者 應妮)青灰色的石磚襯著白色的招牌,招牌上“朝花夕拾”四個(ge) 深紅色花體(ti) 字透著文雅氣息,朝東(dong) 的茶色玻璃門窗映著太陽,門旁是鐵質的“朝內(nei) 166”地址牌。這,正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剛剛推出的自營咖啡店“朝花夕拾”。

  咖啡店全名是“朝花夕拾·文創咖啡供銷社”,店裏麵積不大卻意涵深刻。在這裏,美式咖啡被命名為(wei) “老人與(yu) 海”,美式咖啡極簡的配方與(yu) 海明威樸實直白的語言風格不謀而合;還有定名“威尼斯商人”的海鹽拿鐵,名為(wei) “神曲目錄”的espresso……顧客點單的瞬間也收獲了與(yu) 中外文豪和經典名著的共鳴,成就文學愛好者們(men) 靈光相撞的瞬間。

  25日晚,人文社特邀主持人陳魯豫和北京外國語大學意大利語教授文錚在店內(nei) 展開“文學+咖啡”的文化漫談。

  文錚是意大利語言文學教授、著名譯者,也是一名資深咖啡愛好者,他從(cong) espresso的語意談起,講述這種咖啡的興(xing) 起與(yu) 20世紀初在意大利出現,與(yu) 隨後流行於(yu) 俄、法、英、德等國的未來主義(yi) 文學藝術流派有著緊密聯係,“人們(men) 開始對未來有向往,對速度、對機器、對機械有向往,所以大家想著如果坐espresso快車,喝著espresso的咖啡,再讀espresso的快報,我們(men) 就可以一起邁向未來。”

  談到巴爾紮克,陳魯豫分享“我不在家裏,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這句話其實找不到可靠出處,最初很有可能來源於(yu) 有關(guan) 奧地利作家彼得·阿爾滕貝格的相關(guan) 評價(jia) “他不是在咖啡館就是在去咖啡館的路上”。

  兩(liang) 位嘉賓分享了國內(nei) 外很多與(yu) 文學結緣的咖啡館,比如歌德、安徒生、波德萊爾、拜倫(lun) 、易卜生等文豪,都曾到訪過有著兩(liang) 百多年曆史的位於(yu) 羅馬古希臘的咖啡館;波伏瓦、薩特等文學巨匠青睞巴黎花神咖啡館;聖彼得堡文學咖啡館因普希金而聞名於(yu) 世;三毛、白先勇等文化名人則經常光顧台北明星咖啡館;魯迅、丁玲、夏衍、田漢等作家常去上海公啡咖啡館等等。

  談到這裏,文錚現場解答了很多讀者關(guan) 心的一個(ge) 問題——魯迅究竟喝不喝咖啡?“魯迅說自己不喝咖啡也是一樁公案,(當時)有人拿魯迅做廣告……魯迅看到這個(ge) 就不爽,說我不能跟你們(men) 做廣告,還專(zhuan) 門為(wei) 這寫(xie) 了一篇雜文……他說不喝咖啡,隻是表達他的一種態度,而不是他的生活方式,其實魯迅該喝咖啡還是要喝……但是他絕對不會(hui) 去當時法租界的霞飛路的咖啡館,他要去四川北路的公啡咖啡館……所以,咖啡不是不能喝,是要看跟誰喝。”

  除了咖啡,“朝花夕拾”現場還展陳著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文創產(chan) 品。作為(wei) 人文社的自有文創品牌,“人文之寶”目前在圖書(shu) 、藝術品、日用家居、文化收藏、數字藏品等領域均有布局。

  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表示,作為(wei) 國家文化產(chan) 業(ye) 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出版行業(ye) 與(yu) 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的融合發展不僅(jin) 是一種創新,更會(hui) 成為(wei) 一種趨勢。身處百花齊放的文創2.0時代,朝花夕拾·文創咖啡供銷社的孵化落地,將借助人文社巨大的行業(ye) 影響力,進一步帶動出版行業(ye) 的創新與(yu) 文創產(chan) 業(ye) 的發展。(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