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 筆墨丹青繪灣區 流光溢彩畫未來

發布時間:2022-06-28 10:4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紀念日臨(lin) 近,一場流光溢彩的“筆墨丹青繪灣區——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美術作品展”日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拉開帷幕。由港澳及內(nei) 地美術家傾(qing) 情創作的116件(組)美術作品,記錄描繪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成就,展現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來,在“一國兩(liang) 製”方針指引下,經濟社會(hui) 各方麵取得的發展進步。光明日報特采訪了部分港澳及內(nei) 地美術家代表,請他們(men) 暢談創作心得,以饗讀者。

   香港美協顧問、《華彩耀香江》作者王秋童:

  背靠祖國香港前景越來越好

   我用都市水墨的形式來表達出煙花綻放在維多利亞(ya) 港的璀璨夜景,以此來呈現香港進入一個(ge) 新的時代——回歸祖國懷抱。之所以選擇用煙花來表達,是因為(wei) 香港每到重要的節日,都會(hui) 舉(ju) 辦煙花匯演,焰火照耀星空,歡聲雷動,太平盛世展現在人們(men) 眼前。香港自回歸祖國25年來,經濟社會(hui) 各方麵都得到穩定發展,我相信背靠祖國,香港會(hui) 有更美好的前景。

   都市水墨是中國畫向現代轉型的一種新的水墨表現形式。我20世紀70年代到香港,從(cong) 80年代末開始探索都市水墨,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停過。我的很多都市水墨畫參加國家重大展覽並獲獎。《華彩耀香江》這幅作品我用了更多的色彩補陳在水墨之上來表達。焰火我畫的比較少,它有各種不同的姿態,要畫出燦爛輝煌的場景是一個(ge) 挑戰。我喜歡用都市水墨的形式從(cong) 多方麵來表達都市景觀、都市風情、人文情懷等,更好描繪香港這樣一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國際大都市。

   此次展覽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次重要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非常有意義(yi) 。粵港澳三地優(you) 勢互補,將來一定會(hui) 建成世界一流灣區。香港回歸後,國家各方麵都照顧到香港,大灣區建設又給香港提供新的發展機遇,相信我和全國人民所喜愛的香港會(hui) 越來越好。(光明日報記者龔亮采訪整理)

   中國文聯香港會(hui) 員總會(hui) 榮譽顧問、《家》作者朱達誠:

  國安家好是香港同胞最美好的祝願

   “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漢字書(shu) 法藝術精妙絕倫(lun) 、底蘊深厚,是中國文化的代表符號。我多年來一直在探索將平麵的書(shu) 法藝術進行立體(ti) 化視覺表達。2011年,我為(wei) 香港中文大學用不鏽鋼塑造了一個(ge) 立體(ti) 的草書(shu) “家”字。在香港“歸家”的紀念日,沒有什麽(me) 比“家”字更能表達香港同胞愛國愛港愛家的家國情懷。因此,我決(jue) 定再次創作“家”字,將過去3米高的雕塑作品縮小,改變一些結構,用銅製作成這件適合室內(nei) 展覽的作品《家》。

   在我眼中,書(shu) 法是有前有後、前後穿插的。我將這種結構運用到雕塑上,利用形體(ti) 的粗細虛實、表麵的光滑和粗糙來模擬書(shu) 法的用筆。書(shu) 法的靈動結合雕塑360度的立體(ti) 感,比在紙上顯得更有分量。這尊雕塑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藝術語言的高度結合,“家國一體(ti) ”“國安家好”,傳(chuan) 達了香港同胞心中最美好的祝願。

   背靠祖國,香港這25年一直穩步發展,市民安居樂(le) 業(ye) ,國際影響力大大提升。粵港澳三地“嶺南畫派”的曆史淵源和麵向海外的平台優(you) 勢,為(wei) 三地文化藝術發展創造了很好的氛圍。國家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特區政府也新設立文化體(ti) 育及旅遊局,我對此充滿期待,大灣區必將成為(wei) 人文新高地。(光明日報記者安勝藍采訪整理)

   香港水彩畫研究會(hui) 會(hui) 長、《金色的港灣》作者沈平:

  回歸廿五載香港更加光芒萬(wan) 丈

   我家住在海灣邊上,從(cong) 窗口望出去常常就是這樣一片金色的港灣。香港從(cong) 一個(ge) 小漁村,發展成為(wei) 國際化大都市,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我畫的港灣,有很多香港的代表性建築,海麵上有遊艇、吊船,也停了小漁船。在技法上,我畫得比較粗獷,不是那種很講究的描繪。我是先把紙揉皺了以後再畫的,有很多斑斑駁駁的肌理。這種肌理效果實際上承載著一種曆史的沉澱、曆史的痕跡。色彩是金黃色的,在太陽照射下,港灣光芒萬(wan) 丈,象征著美好的香港,也祝願香港經曆風雨後能夠有更美好的明天。

   作為(wei) 香港畫家,我有義(yi) 務描繪香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香港與(yu) 內(nei) 地同文同種,香港自古是中國的一部分,是必然要回歸祖國的。25年前我觀看了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yi) 式的直播,至今仍然清晰記得當時的情形。香港是一座包容、友愛的城市,過去內(nei) 地發生水災、地震,香港人慷慨解囊、捐資捐物。在國家改革開放之初,香港人也積極貢獻力量。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很好的機遇,我們(men) 去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采風,感覺非常好,進一步拓展了香港畫家的眼界。(光明日報記者龔亮采訪整理)

   澳門美術家協會(hui) 理事長、《齊心協力》作者邵燕樑:

  齊心協力才能不懼風雨

   2017年8月,第13號台風“天鴿”襲擊澳門。台風所到之處一片狼藉,樹被連根拔起,房子也損壞了不少,目之所及,滿目瘡痍。在我還沒顧得上悲傷(shang) 的時候,我看到了解放軍(jun) 駐澳部隊官兵的身影,他們(men) 與(yu) 警察和市民們(men) 一起,搶救受災的市民。天災無情,人間有愛。作為(wei) 同宗同源的炎黃子孫,我們(men) 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

   這是一幅寫(xie) 實的水彩畫,站在廢墟之上的解放軍(jun) 、警察和市民,或手持鐵鍬清理倒塌的磚牆,或手拿垃圾袋裝填雜物……他們(men) 互相幫助、齊心協力,專(zhuan) 注而有愛。畫中元素飽滿而不淩亂(luan) ,色彩勻稱和諧,畫中人物的動作、姿態與(yu) 表情雖然不一樣,但並沒有衝(chong) 突感,反而有一種和諧的美。這是我這幅畫想要帶給觀眾(zhong) 的視覺感受,同時也想傳(chuan) 遞給人們(men) 一種不懼風雨、齊心協力、擔當有愛的精神。

   這幅畫能在國家博物館展出,被更多人看到、喜歡,對我而言是一種鼓勵。通過此次展覽,我能夠看到更多來自香港、內(nei) 地的精品畫作,這也是一次交流學習(xi) 的機會(hui)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不斷推進,澳門同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聯係交流也更加密切頻繁,這將給我們(men) 更多的靈感與(yu) 動力去創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光明日報記者王金虎采訪整理)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香港獅子山》作者崔曉東(dong) :

  突出獅子山的氣勢和香港的朝氣

   得知能為(wei) 香港回歸25周年而創作,盡管工作繁忙,我欣然參與(yu) 。這次美術展中,創作人物題材的比較多,而我是畫山水的,應該選擇什麽(me) 樣的風景來表現香港呢?香港有一座獅子山,它見證著香港由一個(ge) 小漁村發展為(wei) 國際化大都市的艱辛曆程;而獅子山所代表的艱苦打拚、自強不息的香港精神,鼓舞著幾代香港人頑強奮鬥。於(yu) 是,我決(jue) 定為(wei) 象征香港精神的獅子山作畫。

   在仔細研究獅子山相關(guan) 資料、做足案頭工作後,我用了近半個(ge) 月的時間來創作這幅畫:畫麵的視覺中心是雄渾的獅子山,掩映在蒼翠的樹木和起伏的群山之間,俯伏山頂的“獅子”望著前方一派生機勃勃、高樓林立的香港城市景觀,遠處是朝霞滿天之下蔚藍的大海。我畫的是早晨的香港,著意突出獅子山的氣勢和香港的朝氣,預示著回歸祖國25周年的香港迎來新的開始。

   我對香港有很深的感情。早在24年前,為(wei) 慶祝香港回歸一周年,我與(yu) 其他幾位畫家共同創作了12米長的山水長卷《錦繡中華》,畫作被中央政府作為(wei) 禮品贈送給香港特區政府。從(cong) 那時開始,我就很關(guan) 心和關(guan) 注香港的發展。我希望以手中的畫筆來參與(yu) 和支持香港的事業(ye) 。此次參展就是用筆墨語言表達對香港明天更美好的期盼。我堅信,背靠祖國內(nei) 地,香港會(hui) 越來越好。(光明日報記者方莉采訪整理)

   澳門美術協會(hui) 理事長、《躍動繁榮》作者吳衛堅:

  愛國愛澳的主旋律必將越唱越響

   澳門——這個(ge) 祖國南方一隅的美麗(li) 城市,麵積雖小卻五髒俱全。回歸祖國20多年來,百業(ye) 興(xing) 旺、經濟騰飛,居民生活更加豐(feng) 富多彩。我的這幅作品選取了鬧市中最具標誌性的一個(ge) 繁忙路段作為(wei) 主體(ti) :兩(liang) 大澳門發鈔銀行——中國銀行與(yu) 大西洋銀行分踞左右兩(liang) 側(ce) ,正中遠處則為(wei) 美高梅、永利、澳娛這三家龍頭博彩企業(ye) ,加上熙熙攘攘的車流人潮,呈現出澳門經濟騰飛、社會(hui) 一片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

   澳門長期受西方文化熏陶,而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是本地藝術家們(men) 揮之不去的情結。我作為(wei) 其中一員,無論取材還是技法表現,在創作水彩畫的過程中往往會(hui) 不經意地融合中西文化元素,從(cong) 而形成個(ge) 人的繪畫特色。除了繪畫外,我也從(cong) 事澳門郵票設計工作,至今整整40年,連同上月發行的最新一套郵品,已設計55套245枚。

   回歸以後,我們(men) 的藝術取材越來越豐(feng) 富,澳門本地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各項新建設以及人文風貌,實在有太多值得描繪的題材了。隨著澳門與(yu) 內(nei) 地美術界的交流日益增多,澳門藝術家們(men) 的美術作品越來越受到關(guan) 注和重視,澳門美術界愛國愛澳的主旋律必將越唱越響。(光明日報記者龔亮采訪整理)

   天津畫院副院長、教授,《我的中國心》作者陳治:

  展示中國人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

   我是改革開放的同齡人。在設計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美術創作選題時,我憶起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到張明敏演唱《我的中國心》時的情景。這首歌朗朗上口的旋律、直抵人心的歌詞對兒(er) 時的我衝(chong) 擊力很大,是我們(men) 這一代人對香港的深刻記憶。

   搞藝術創作,技術手法是基礎,作品的思想性更為(wei) 關(guan) 鍵。好的作品要有思想、有感染力,創作者首先自己要情緒飽滿。我反複聆聽和哼唱《我的中國心》,內(nei) 心無比澎湃,我深刻地體(ti) 會(hui) 到作為(wei) 中國人滿滿的自豪感,以及香港文藝界人士對於(yu) 祖國的認同和回歸的渴望。帶著這份熱血沸騰,擅長畫工筆畫的我第一次采用小寫(xie) 意的方式,描繪了一個(ge) 時空交疊的場景:香港街頭,花甲之年的張明敏帶著一群手拿五星紅旗的孩子重唱《我的中國心》;背後的大屏幕上,播放著1984年他在央視春晚演唱的畫麵。

  參與(yu) 此次創作,我更加設身處地去關(guan) 注和思考香港文藝界的所思所想,更清晰地感受到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的悠久燦爛。希望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這樣的特殊時刻,《我的中國心》這個(ge) 熟悉的旋律能夠讓世人感受到每個(ge) 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光明日報記者方莉采訪整理)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