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硯”千年:甘肅洮硯謀精品傳承 紓困資源枯竭
中新網蘭(lan) 州6月29日電 (張婧)當網絡時代的提筆寫(xie) 字成為(wei) 一種奢求,文房四寶中的硯台便不常出現在尋常百姓家。與(yu) 此同時,藏硯界關(guan) 於(yu) 四大名硯也流傳(chuan) 這樣一種說法,“端硯老坑石料開采枯竭,歙硯龍尾山石料日漸稀少,產(chan) 洮河硯老料的喇嘛崖已淹於(yu) 水中,澄泥硯的製作工藝也難以恢複到古代的水平。”
硯台作為(wei) 華夏民族書(shu) 寫(xie) 繪畫的輔助工具,綿延五六千年。尤其精美絕倫(lun) 的洮硯曾遠銷日本、東(dong) 南亞(ya) 等地,是國際市場上享譽極高的珍品。但麵對市場銷售的不理想和硯石礦資源的枯竭,作為(wei) 文化載體(ti) 的硯台,將如何探尋蘊含曆史文化的內(nei) 涵?
以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的甘肅洮硯為(wei) 例,洮硯最好的石料“老坑石”產(chan) 於(yu) 該省甘南州卓尼縣洮硯鎮,其極品當屬“鴨頭綠”,碧綠如藍,輕撫如嬰兒(er) 肌膚,但儲(chu) 量極少,現今若得一塊鴨頭綠老坑石可視之為(wei) 萬(wan) 年古董。老坑石中的其他石品,有綠漪石、鸚哥綠、鸊鷉(pì tī)血,但市場儲(chu) 量依然不足2%。
出生在洮硯鎮的盧保勝製硯近30年,當地鄉(xiang) 民幾乎家家戶戶都製硯養(yang) 家糊口,他們(men) 曆經洮硯的發展興(xing) 衰。麵對“巧婦難為(wei) 無米之炊”的無奈,有人舍棄手藝轉行謀生,也有人覺得“上好的石材越來越少,做一塊少一塊,要珍惜”,而盧保勝決(jue) 定“夾縫裏求生存”。
硯台不僅(jin) 有實用價(jia) 值,更是具有高度審美價(jia) 值的工藝品。因此,巧工細作洮硯的工藝價(jia) 值,成為(wei) 盧保勝近些年努力探尋的新路子。
受到曆代文人追捧的硯台,皆為(wei) “一硯一銘”。而盧保勝認為(wei) ,還要“一盒一拓”,即一方好硯要有實用且美觀的盒子來收藏,以及傳(chuan) 拓技藝將硯形進行保留,由此增加其文化內(nei) 涵,未來才會(hui) 有更高的收藏價(jia) 值。
定位收藏價(jia) 值,分別與(yu) 書(shu) 畫、傳(chuan) 拓、美學等多領域跨界合作的甘肅洮硯再啟航,謀精品化發展。
從(cong) 雕刻普通硯台到製作高檔精品硯,對於(yu) 像盧保勝這樣的洮硯藝人來說,需要提升雕刻技藝和設計理念,不僅(jin) 要會(hui) 雕刻,還要精通文學、美學、書(shu) 畫、硯學理論、金石雕刻、傳(chuan) 拓技藝等。
記者梳理發現,甘肅省近年來通過專(zhuan) 家授課、民間藝人輔導等方式開辦文化技能技藝培訓班,發掘並搶救傳(chuan) 統工藝美術的品種和技藝,征集收藏傳(chuan) 統工藝美術精品,以此開拓洮硯文化的發展途徑。(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