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香港導演高誌森:大灣區機遇廣闊,港片當有信心

發布時間:2022-06-29 15:50:00來源: 《中國新聞》報

  《南海十三郎》粵劇版亮相 知名導演高誌森談香港電影現狀與(yu) 未來

  【《中國新聞》報記者 杜雅楠 報道】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之年,香港影史經典之作《南海十三郎》上映。時隔25年,《南海十三郎》再度以戲曲形式,被搬上廣東(dong) 粵劇舞台。兩(liang) 版“南海十三郎”,誕自同一人的導筒,他就是香港著名導演高誌森。無論是為(wei) 香港殖民地處境扼腕的南海十三郎,還是《富貴逼人》裏不做三等公民的普通市民驃叔,高誌森借助他創作的角色,完成了對家國情懷的鮮明表達。

  《中國新聞》報近日對話導演高誌森。這位從(cong) 港片黃金時代走出的資深電影人,一方麵惋惜於(yu) 港產(chan) 片的經驗未被好好總結,一方麵也對未來“北上”粵港澳大灣區及內(nei) 地的合拍之路抱有信心。同時,身為(wei) 一名愛國愛港的文藝界人士,他對經曆“黑暴”後的香港社會(hui) 如何從(cong) 文化上加強國家認同,也有自己的憂思和見解。以下為(wei) 訪談內(nei) 容摘編。

  【走過黃金時代,香港電影去向何方?】

  《中國新聞》報:您身上集中了導演、編劇、製片人等多棲角色,您是從(cong) 小就有電影夢的人嗎?

  高誌森:我從(cong) 小就很喜歡電影,喜歡看邵氏公司的武俠(xia) 片,最喜歡的導演是拍攝《獨臂刀王》的張徹,他每一部片都要看好幾遍。我覺得電影令人著迷,可以讓你哭,讓你笑,也讓你興(xing) 奮和激動。

  22歲進入香港新藝城電影公司,是我人生一個(ge) 非常大的轉捩。我的電影導演工作在那裏起步,那時黃百鳴先生是其中一位老板,也是我的師父。很榮幸在我25歲的時候,新藝城給我機會(hui) 第一次做導演,拍攝電影《開心鬼》。

  《中國新聞》報:喜劇片是港產(chan) 類型片的重要一支。喜劇不易拍,但您執導的《開心鬼》《雞同鴨講》《富貴逼人》《家有喜事》等影片,叫好又叫座,是香港“市民喜劇”的代表作。您的創作有何“秘籍”?

  高誌森:我進公司第一天,老板安排的第一個(ge) 功課是把卓別林喜劇全部看一遍。新藝城的喜劇製作有幾個(ge) 特點影響我至今。一是重視觀眾(zhong) 和市場,當年新發行的電影,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影院看,研究裏麵的所有橋段;第二,喜劇不外“合乎情理,出乎意料”,在很多鋪排後,給觀眾(zhong) 一個(ge) 意料之外,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第三,我們(men) 起步是看卓別林的默片,所以非常看重視覺效果,這跟內(nei) 地較多喜劇片重視對白,在文化上有不同。

  另外,還有一個(ge) 生活感應問題。我認為(wei) 拍喜劇好像向觀眾(zhong) 灑香水,觀眾(zhong) 得到香氣的同時,灑香水的人總會(hui) 沾染到一點。如果我是太悲觀的人,也不能拍喜劇。一個(ge) 非常悲觀的人來拍喜劇,什麽(me) 事情看起來都是灰色的,找這些人來拍喜劇是最大的悲劇。

  《中國新聞》報:香港和內(nei) 地的影迷都很懷念港片的“黃金時代”,作為(wei) 親(qin) 曆者和締造者之一,您如何評價(jia) 香港電影人取得的成就和現狀?

  高誌森:香港演藝界對經驗的總結其實很不重視,所以謝謝你的發問。如果說曾經有過“黃金時代”,我就簡單總結一下,它有幾個(ge) 特點。

  首先,香港電影人非常重視解決(jue) 問題的方法,對於(yu) 元素的重新組合做得很好;再者,對成本很重視,我們(men) 有句話叫“最好的橋段,就是最便宜的橋段”,這讓投資者有衝(chong) 動去投拍電影;第三,在明星投資上一般不會(hui) 超過製作成本的1/3,如果失去比例,整個(ge) 事情會(hui) 掉進惡性循環;第四,當時香港電影的海外發行做得非常好,盡可能融入當地文化。

  1990年代初,一個(ge) 小小的香港,一年可以拍攝超過300部影片,最近幾年產(chan) 量大約隻有當時的1/10。香港電影現在一是沒有好好總結曾經成功的經驗,還有一個(ge) 是尋找市場的問題。香港人口超730萬(wan) ,整個(ge) 大灣區人口超7300萬(wan) ,機遇非常多,包括電影。所以不要隻看香港,應該看(市場)是香港10倍的大灣區。港片有可能把好的拍攝和創作經驗轉化到大灣區,在藝術上成為(wei) 中國電影獨特的一部分。

  【北上前景廣闊 香港電影做到“文章有價(jia) ”應思考更多】

  《中國新聞》報:回歸以來,香港與(yu) 內(nei) 地電影界的交流日趨緊密,您如何看待兩(liang) 地電影人的合作?

  高誌森:從(cong) 製作的角度來看,香港電影人北上,題材和拍攝場景非常廣闊,沒做好的反而是宣傳(chuan) 發行部分。香港電影工作者需要多了解內(nei) 地觀眾(zhong) 的喜好,這是今後的重要課題。

  電影應該百花齊放,中國電影可以有香港味道和風格的一部分存在。希望中國電影在製作過程中,多考慮香港電影工作者。他們(men) 身經百戰,有很獨特的拍攝方法跟藝術表達。今年的中國電影票房冠軍(jun) 《長津湖》就是兩(liang) 地電影人合作的成功案例。

  《中國新聞》報:您近年的作品中,能看到越來越多傳(chuan) 統文化元素。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和價(jia) 值理念給您帶來了哪些靈感和啟發?

  高誌森:我過去幾年跟內(nei) 地合作比較多是戲曲舞台劇。包括《一代天驕》,講粵劇名伶紅線女;《小明星》,講上世紀40年代廣東(dong) 和香港歌壇非常有名的一個(ge) 女明星。還有最近剛剛完成的粵劇版《南海十三郎》。

  這個(ge) 過程,對我來講是一種學習(xi) 。比如粵劇《南海十三郎》,同一個(ge) 題材,做過話劇,也做過電影,還可以用另一種藝術形式和角度去探討劇本。粵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也是嶺南文化的代表,對我來講,藝術上的探討特別有收獲。

  《中國新聞》報:《南海十三郎》的電影版於(yu) 1997年上映,話劇版一直在演出,今年粵劇版也被搬上舞台。您為(wei) 何對這個(ge) 題材情有獨鍾?在數十年的深入創作中,您對南海十三郎這一形象有何新理解?

  高誌森:《南海十三郎》主人公原型是廣東(dong) 粵劇編劇江譽鏐,真有其人,真有其事。

  這是一個(ge) 關(guan) 於(yu) “懷才不遇”的故事,南海十三郎不到30歲已經是最頂尖的編劇,但他所有的好運都在30歲前走完,之後就是生活的種種考驗。他堅持自己的創作,不去迎合講噱頭的世界,然後這個(ge) 世界把他遺棄了。

  編劇杜國威在《南海十三郎》裏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對白——“文章有價(jia) ”。大半個(ge) 世紀之前,香港最有錢的人是誰?你講不出來。但1950年代香港一個(ge) 編劇創作的劇本,直到今天都有劇團在演,這就是“文章有價(jia) ”。

  到最近這版粵劇,我還有一個(ge) 比較強烈的新理解。如果不是香港發生了過去幾年的“黑暴”,我還不知道“懷才不遇”的關(guan) 鍵點在哪裏。南海十三郎一生的悲劇其實是大時代變遷的小小縮影,他生活的年代經曆了日本人侵略中國的戰事,無數人的事業(ye) 前途因戰爭(zheng) 夭折,一個(ge) 人有多麽(me) 天才都沒用。

  我想通過這部作品告知觀眾(zhong) ,個(ge) 人的命運與(yu) 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guan) 。如果國家像那個(ge) 時代一樣不強盛,民眾(zhong) 怎可安居樂(le) 業(ye) ?國家強盛才是民眾(zhong) 安居樂(le) 業(ye) 的根基。

  《中國新聞》報:您現在也擔任香港特區選舉(ju) 委員會(hui) 委員等公職。此前,在香港遭遇風波和困局之際,您一直選擇站出來發聲,有沒有擔心成為(wei) 被攻擊的對象?

  高誌森:其實這個(ge) 問題我們(men) 應該多談。在香港發生“黑暴”的時候,警察在前線保護市民,我認為(wei) 應該表達對香港警察的支持。香港已經回歸祖國,不再是殖民地。作為(wei) 一個(ge) 中國香港人,在中國人的地方講中國人應該講的話,不是很順理成章嗎?所以你說有沒有擔心,我認為(wei) 我不應該擔心。

  亂(luan) 港勢力給香港電影業(ye) 也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壞。這個(ge) 破壞力不單是他們(men) 拍的反中亂(luan) 港影片,也包括對香港年輕一代的影響,問題還會(hui) 慢慢浮現出來。所以今後我們(men) 要做的事情其實很多。但國安法已在香港實施,現在是愛國者治港,還有完善的選舉(ju) 製度,我認為(wei) 香港人不應該失去信心。

  《中國新聞》報: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十四五”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等,都將香港的文化發展放在重要位置。您覺得香港電影人未來可以從(cong) 事哪些工作,增進港人的國族認同?

  高誌森:香港是嶺南文化的一部分,也接收了西方文化;既是中西文化交匯點,也是傳(chuan) 統跟前衛的交匯點。所以我們(men) 有條件、有競爭(zheng) 力在作品上好好發揮。我們(men) 應該有文化自信,也對國家的發展充滿信心。

  關(guan) 於(yu) 如何加強認同,我個(ge) 人總結了6個(ge) 階段:首先要接觸,然後認識,認識之後理解,理解後開始尊重,之後認同了,才可以貢獻。

  在香港,很多電影工作者跟我一樣,已經開始理解、尊重、認同,也希望有機會(hui) 可以貢獻。

  但我們(men) 也要麵對一個(ge) 現實:在香港電影界和民眾(zhong) 當中,有些人現在才開始接觸,有些人剛開始認識,也有不少人還沒開始接觸。所以,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作為(wei) 一個(ge) 中國香港的電影工作者,一個(ge) 媒體(ti) 人,我願意在我的作品裏,盡己所能多講。

  (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