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年輕人“淡親”現象值得深思
【新聞隨筆】
作者:李思輝(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老話講,親(qin) 戚“一代親(qin) ,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但在一些年輕人看來,現在幾乎變成“一代無親(qin) ,二代無表,三代四代誰也不曉”。媒體(ti) 報道,時下很多90後、00後對親(qin) 戚的概念逐漸淡漠,親(qin) 緣關(guan) 係黏性減弱,對現存親(qin) 戚之間的互動幾乎失去興(xing) 趣。
父輩對親(qin) 緣關(guan) 係非常看重,現代年輕人為(wei) 何看淡看疏?從(cong) 成長環境看,90後、00後大多是獨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陪伴,有的缺乏大家族生活成長經曆,以致他們(men) 中的很多人習(xi) 慣於(yu) 獨來獨往;從(cong) 生產(chan) 生活方式看,快節奏的生活工作讓很多年輕人壓力大,能自主把握的時間十分有限,與(yu) 親(qin) 戚沒有太多話題和交集;從(cong) 交往方式看,作為(wei) 互聯網“原住民”的年青一代,更熱衷於(yu) “鍵對鍵”而非“麵對麵”,很多人習(xi) 慣於(yu) 無親(qin) 緣社交的“孤獨感”……總之,年輕人親(qin) 戚觀念越來越淡,與(yu) 社會(hui) 環境變化密不可分。
對年輕人疏親(qin) 現象,有樂(le) 見其成者,有順其自然者,也有擔心憂慮者。在筆者看來,疏親(qin) 固然能給年輕人帶來一些社交上的輕鬆,但它終究不是一件好事。親(qin) 緣和地緣、業(ye) 緣等關(guan) 係一道構成了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基本的社會(hui) 關(guan) 係,是維係社會(hui) 凝聚力的重要紐帶。特別是,在“家國同構”的傳(chuan) 統語境下,齊家在修身和治國平天下的序列結構中,起著橋梁和樞紐作用,與(yu) 治國幾乎具有同等的意義(yi) 。如果任憑傳(chuan) 統的親(qin) 戚觀念越來越淡,則耕讀傳(chuan) 家、福澤社會(hui) 等優(you) 良家風會(hui) 不會(hui) 失去傳(chuan) 承載體(ti) ,親(qin) 族間的道德評價(jia) 、道德約束會(hui) 不會(hui) 受到衝(chong) 擊?如果對血緣、親(qin) 緣都棄之如敝屣,更鬆散、更原子化的社會(hui) 個(ge) 體(ti) ,靠什麽(me) 凝聚?
年輕人“淡親(qin) ”看似是一種見怪不怪的社會(hui) 現象,實際上是一個(ge) 加快重構族群認同,提升年輕人歸屬感、增強年輕人凝聚力的深刻提醒。人終歸不是冰冷的機器,而是一個(ge) 個(ge) 鮮活的精神載體(ti) 。麵對工業(ye) 社會(hui) 的文化和精神解構,我們(men) 不能無動於(yu) 衷。以更積極態度阻斷“淡親(qin) ”趨勢的蔓延,多回老家看看,讓春節、端午、中秋等傳(chuan) 統節日成為(wei) 密切親(qin) 族聯係的機會(hui) ,生活會(hui) 有更多儀(yi) 式感,一代代年輕人將找到“根”;重塑地緣文化,打破“對門不相識”的陌生和疏遠,鋼筋水泥堆砌的城市會(hui) 有更多人情味。
“幾多叮嚀、幾多期待、幾多情深……啊父老鄉(xiang) 親(qin) ,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一首《父老鄉(xiang) 親(qin) 》唱出了多少款款深情,唱出了一個(ge) 深刻道理——不論離開故土多久多遠,不論科技怎樣發展變遷,人都不應該活成孤島。重視親(qin) 緣關(guan) 係的重構,實際上就是在重視我們(men) 這個(ge) 社會(hui) 的凝聚力。隨著全麵二孩政策的實施,很多年輕人會(hui) 迎來自己的第一、第二個(ge) 孩子。相信,當現在的年輕人成為(wei) 父母,他們(men) 也會(hui) 希望孩子們(men) 完成情感的尋根,而非自閉在“淡親(qin) ”的“繭房”中。對此,各方麵應加強宣傳(chuan) 引導,讓那些“淡親(qin) ”的年輕人,逐步在更多的親(qin) 情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享受更溫暖的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