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為什麽騙局總是找上銀發族
【閱讀提示】打擊整治養(yang) 老詐騙 公安機關(guan) 打掉違法犯罪團夥(huo) 1040餘(yu) 個(ge)
光明網評論員:據媒體(ti) 報道,今年4月啟動的為(wei) 期半年的打擊整治養(yang) 老詐騙專(zhuan) 項行動陸續有了成果,各地依法嚴(yan) 懲養(yang) 老詐騙違法犯罪,延伸治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涉詐亂(luan) 象問題,一批案件被偵(zhen) 破。記者梳理發現,在眾(zhong) 多坑老騙局中,以所謂“名醫神藥”進行詐騙的占比很高,以“收藏品可以增值”等話術忽悠老年人和養(yang) 老服務類詐騙也很常見。
有投資者說人類在18世紀發現了兒(er) 童,19世紀發現了婦女,20世紀發現了老年人。對於(yu) 一個(ge) 即將或者已經退休的老人來說,收入在減少,病痛在增多,各種養(yang) 老支出層出不窮。要體(ti) 麵、安詳地安度晚年,將“死錢”變成“活錢”,成為(wei) 一部分老年人的迫切願望。高喊著“未來,老年人才是消費主力,銀發經濟才是超級市場”的騙子們(men) 正是抓住了老年人對健康養(yang) 生、關(guan) 懷照顧、養(yang) 老儲(chu) 備的焦慮,瞄準了老年人節約了半生的錢包。
在市場經濟建立過程中,很多領域“摸著石頭過河”,在野蠻生長中誕生了一大批暴富起來的幸運兒(er) 。八分錢的猴年生肖郵票能賣到上百萬(wan) ,翡翠一刀切下去能誕生一個(ge) 千萬(wan) 富翁,齊白石的畫從(cong) 七十年代10塊錢一尺漲到了幾個(ge) 億(yi) ……現在的老年人,當時的年輕人、中年人是目睹著這些財富故事成長,變老的,而膽大就能掙錢、隻要掌握信息差就能掙錢成為(wei) 一些老年人的底層邏輯,指導著他們(men) 的行為(wei) 。在市場經濟日益規範、法治的今天,這樣的思維方式無異於(yu) 刻舟求劍。加之老年群體(ti) 易與(yu) 社會(hui) 脫節,對政策和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信息的了解存在滯後性和盲區,經常既無法有效獲取信息,又無法有效過濾和辨識信息,逐利心理與(yu) 辨識能力存在不匹配,伴之他們(men) 還有大把空閑時間,更容易被點對點“洗腦”造成損失。
一個(ge) 很有意思的對照是,網上流傳(chuan) 有可能將淘汰的行業(ye) 列表,其中包括玉石翡翠、文玩手串、郵票/古版書(shu) 籍、紫砂壺、傳(chuan) 統戲曲、傳(chuan) 統國畫、象棋等。這個(ge) 列表不乏戲謔,卻與(yu) 現實不無對照。因為(wei) 失去了年輕人的喜愛,圍繞著這些行業(ye) 而衍生的騙局隻能找老年人。這些騙局,構成了一套完整的思維方式,喜歡藏品、相信神醫、注重傳(chuan) 統養(yang) 生,彼此間形成了邏輯。在上完保健品的當後,不妨礙老年人繼續落入收藏品的坑,隨後在區塊鏈、量子科技、數字貨幣等新技術新名詞的包裝下,一個(ge) 個(ge) 利用信息不對稱所偽(wei) 裝的騙局也在不遠處蹲守著。
無論從(cong) 統計學意義(yi) ,還是現實生活的實際感受,老年人都是弱勢群體(ti) 。身體(ti) 的衰老增加了生活的不便,在迭代快速的技術麵前,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加無所適從(cong) 。對於(yu) 一個(ge) 成熟的社會(hui) 來說,保護弱勢群體(ti) 是義(yi) 不容辭的責任。加強市場主體(ti) 行為(wei) 監管、加大聯合執法力度,規範養(yang) 老行業(ye) 規範發展、推進養(yang) 老服務標準化建設,廣泛開展老年人識騙防騙宣傳(chuan) 教育活動,提升老年人抵禦欺詐銷售的意識和能力,都是相關(guan) 部門已經並仍要持續發力的方向。而對於(yu) 老年人自身來說,保持終身學習(xi) 習(xi) 慣,不斷跟上社會(hui) 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保持良好的社會(hui) 參與(yu) 也有助於(yu) 葆有一個(ge) 好的心態,並有一個(ge) 安心、幸福的晚年。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