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綜合評價 多元錄取 促進育人方式轉變和質量提升

發布時間:2022-07-04 15:3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考試招生製度是國家基本教育製度。總體(ti) 上看,我國考試招生製度符合國情,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必須通過深化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選拔水平,適應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2014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hui) 議上的講話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和政府高度重視教育綜合改革,將考試招生製度改革作為(wei) 推進育人方式轉變、提高人才選拔效率和質量的重要途徑。2013年,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jue) 定》(以下簡稱《決(jue) 定》)作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進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於(yu) 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ye) 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jia) 多元錄取機製。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hui) 化考試一年多考。”

  為(wei) 貫徹落實《決(jue) 定》精神,2014年《國務院關(guan) 於(yu) 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頒布,按照“統籌規劃、試點先行、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原則,正式啟動高考綜合改革,探索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jia) 、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製度。迄今為(wei) 止,全國已有29個(ge) 省份分五批啟動高考綜合改革。

  2018年9月10日,習(xi) 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hui) 上指出,要深化教育體(ti) 製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製,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jia) 導向,堅決(jue) 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教育評價(jia) 指揮棒問題。為(wei) 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hui) 精神,2020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jia) 改革總體(ti) 方案》,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體(ti) 現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jia) 體(ti) 係”,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ge) 關(guan) 於(yu) 教育評價(jia) 係統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對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改革契機。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為(wei) 切入點,探索綜合評價(jia) 、多元錄取的招生模式,推進基礎教育育人方式轉變、高校人才選拔效率和人才培養(yang) 質量提升,實施了一係列改革措施。

  第一,在考試內(nei) 容上,探索構建中國特色高考評價(jia) 體(ti) 係。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試中心正式發布《中國高考評價(jia) 體(ti) 係》,高考評價(jia) 體(ti) 係是深化新時代高考內(nei) 容改革的基礎工程、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南,圍繞“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注重“核心價(jia) 值、學科素養(yang) 、關(guan) 鍵能力、必備知識”的考察內(nei) 容,強調“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的考察要求,探索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考試內(nei) 容體(ti) 係。

  第二,在考試科目上,增加自選科目,取消文理分科。為(wei) 增強高考與(yu) 高中學習(xi) 的關(guan) 聯度,鼓勵學生興(xing) 趣特長發展,高考綜合改革省份考生總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ge) 科目成績和3個(ge) 選考科目成績組成;取消文理分科、促進文理融通,優(you) 化學生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截至目前,第一、第二批次的6個(ge) 省份實施“3+3”科目設置模式,第三、第四批次的15個(ge) 省份實施“3+1+2”科目設置模式,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機會(hui) ,適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創新人才培養(yang) 的需求。

  第三,在考生評價(jia) 方式上,加強和完善綜合素質評價(jia) 。截至目前,多數省份都已構建了綜合素質評價(jia) 的省級信息管理平台,部分省份和高校在綜合評價(jia) 招生、強基計劃、春季高考等環節探索將綜合素質評價(jia) 結果作為(wei) 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破解“唯分數論”弊端,轉變以考試成績作為(wei) 唯一標準的評價(jia) 和招生錄取模式。

  第四,在考試次數上,探索多次考試機會(hui) 。為(wei) 貫徹落實《決(jue) 定》提出的探索外語等科目社會(hui) 化考試一年多考的要求,破解“一考定終身”的弊端,高考綜合改革省份多樣化探索外語和選擇性考試科目一年兩(liang) 考,浙江、上海、天津、海南等省份外語考試一年兩(liang) 考,北京、山東(dong) 等外語聽力考試一年兩(liang) 考,浙江省選考科目實施一年兩(liang) 考。多次考試機會(hui) 降低考試成績偶然性,學生群體(ti) 認可度高。

  第五,在考試類型上,探索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分類考試。高職院校實施“文化素質+職業(ye) 技能”考試招生辦法,改變過去單一的文化考試的評價(jia) 標準,探索統一高考、單獨招生、中高職貫通等多種錄取方式,適應普及化時代高等教育分類發展的要求。跟蹤調查顯示,新高考實施後高職院校優(you) 勢專(zhuan) 業(ye) 生源質量有所提升。

  總之,近十年來,教育部及改革省份落實《實施意見》要求,穩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促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考試評價(jia) 、教育治理等多個(ge) 領域的變革,重構基礎教育生態,推進高校招生與(yu) 培養(yang) 模式改革,促進育人方式轉變和教育質量提升。

  第一,高考改革堅持育人為(wei) 本的基本原則,促進學生全麵發展。新高考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增加了考試科目、考試時間、考試次數、招生錄取方式、專(zhuan) 業(ye) 和院校等多項選擇權,尊重學生興(xing) 趣與(yu) 特長,促進學生全麵而有個(ge) 性發展;新高考打破“唯分數論”“一考定終身”的傳(chuan) 統高考模式的弊端,多次考試機會(hui) 、多元錄取途徑分解了高考的壓力,綜合素質評價(jia) 注重學生的成長過程評價(jia) ;選課走班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增強學生社會(hui) 交往能力;科目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文理融通,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亦有利於(yu) 高校寬口徑、厚基礎的人才培養(yang) 。新高考改革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wei) 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學生群體(ti) 對改革滿意度較高。

  第二,高考改革促進了基礎教育改革,重構中學教育教學形態。為(wei) 適應新高考選擇性考試科目設置,改革省份的高中學校在不同程度上實施“選課走班”教學模式,教學資源豐(feng) 富的學校實施分科分層的選課走班模式,改變了傳(chuan) 統行政班級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選課走班模式下相對弱化了傳(chuan) 統行政班級的管理功能,由於(yu) 學生選科偏好也會(hui) 出現選科人數畸多畸少的問題,對學生作業(ye) 管理、強化教學班級的育人功能以及高中教師的教學能力、績效考核與(yu) 評價(jia) 帶來改變。同時為(wei) 了實施綜合素質評價(jia) ,加強教學資源與(yu) 學生選課需求的匹配度,高中學校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排課、信息錄入、學生發展測評等,促進了信息化建設。

  第三,高考改革倒逼高校改革招生與(yu) 育人模式、調整專(zhuan) 業(ye) 結構。新高考除了統一高考招生錄取之外還存在綜合評價(jia) 招生、強基計劃招生、高職分類考試招生等多種模式,對招生部門帶來挑戰;新高考探索逐步取消錄取批次、實施平行誌願招生錄取,尤其是專(zhuan) 業(ye) 導向的誌願填報方式倒逼高校優(you) 化和調整專(zhuan) 業(ye) 結構;學生選擇性的增加和招生錄取方式的改革帶來了高校生源質量、知識結構的多元化,也對高校人才培養(yang) 模式帶來挑戰。部分高校實施寬口徑人才培養(yang) 模式,探索學生專(zhuan) 業(ye) 分流機製;加強高校招生部門與(yu) 人才培養(yang) 部門協作,共同確定各專(zhuan) 業(ye) 選考科目;加強高校與(yu) 高中的聯動,進行學生發展指導;針對新高考生源知識結構和學科基礎的新情況,以微課、基礎課等形式提供相應的學習(xi) 支持等。

  第四,高考改革推進過程中注重多元參與(yu) ,促進教育治理現代化。高考改革是一項係統性工程,改革決(jue) 策必須建立在廣泛調研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在高考改革政策製定,以及高考綜合改革方案製定、實施及評估過程中,普遍重視多元利益相關(guan) 群體(ti) 的參與(yu) ,同時主動應對政策執行過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及輿情事件等,形成了官方評估、自我評估、第三方評估等高考改革政策評估模式,並將評估結果與(yu) 數據作為(wei) 深化高考綜合改革的決(jue) 策參考,促進了教育治理體(ti) 係的優(you) 化和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

  (作者係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hui) 委員)

  鍾秉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