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起去看隴原火熱的鄉村
光明日報記者 宋喜群 王冰雅
仲夏時節,隴原大地風吹麥浪,金穗飄香。在“隴東(dong) 糧倉(cang) ”董誌塬上,風景如畫的涇河旁,田野裏收割機的轟鳴聲和著飛舞的麥粒,奏響了一首豐(feng) 收的讚歌。
這是揮手告別貧困,健步走向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甘肅。
2020年,甘肅攻克最後的貧困堡壘,75個(ge) 貧困縣全部摘帽退出,與(yu) 全國一道贏得了“堅決(jue) 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偉(wei) 大勝利。
脫貧了,老百姓的錢包鼓了、笑容多了、能在家門口就業(ye) 了,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今年以來,甘肅省委省政府著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積極推進鄉(xiang) 村發展、鄉(xiang) 村建設、鄉(xiang) 村治理,一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火熱畫卷,正在隴原大地徐徐展開。
“從(cong) 發展產(chan) 業(ye) 上想辦法、找出路”
7月的武威,驕陽似火,古浪縣幹城鄉(xiang) 富民新村的山楂林綠意盎然,一顆顆飽滿的山楂果迎風搖曳。山楂樹下,沙質土壤中,西瓜秧奮力伸展著手腳。
“這片山楂林,是天津市薊州區幫扶建成的村集體(ti) 經濟林基地。”富民新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張延堂告訴記者。
在張延堂眼裏,這片占地1055畝(mu) 的村集體(ti) 經濟林,就是富民新村群眾(zhong) 的“搖錢樹”。經濟林裏栽植了很多果樹,有山楂、李子、沙漠油桃和新疆大沙棗。山楂林下,還套種了120畝(mu) 西瓜。“這片林子拓寬了村級集體(ti) 經濟發展渠道,每年能給我們(men) 帶來80多萬(wan) 元收入。”
富民新村是一個(ge) 移民搬遷村,這裏的1379戶4580名群眾(zhong) ,是從(cong) 古浪縣的高深山區搬遷來的。
“剛搬來的時候,村集體(ti) 經濟幾乎一無所有。”張延堂說,起初,富民新村的村集體(ti) 收入主要依靠政策扶持和扶貧項目分紅。
種植業(ye) 和養(yang) 殖業(ye) 是富民新村的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過去種植結構單一,主要作物是土豆和小麥,老百姓靠天吃飯;養(yang) 殖方式很粗放,效率低下並且會(hui) 破壞生態環境。
現在,村裏建起了一座座日光溫室大棚,安裝了水肥一體(ti) 化設備,發展節水農(nong) 業(ye) ,種植辣椒、西紅柿等作物;縣裏請來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傳(chuan) 授科學養(yang) 殖方法,粗放式放牧轉變為(wei) 集中式放牧,實現了戶戶有產(chan) 業(ye) ,家家有收入。
“還是要從(cong) 發展產(chan) 業(ye) 上想辦法、找出路。”張延堂深有感觸地說,富民新村通過組織引領、龍頭帶動、入股分紅、建廠辦企、發展林果經濟等方式,建成了包括種植區、養(yang) 殖區、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區、經濟林基地、紙箱廠在內(nei) 的村集體(ti) 經濟產(chan) 業(ye) 園區。“每年村集體(ti) 經濟的收入,為(wei) 來年的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實現了產(chan) 業(ye) 滾動發展。”張延堂說。
2021年,富民新村的村集體(ti) 經濟收入達166.5萬(wan) 元,較2019年增長3.6倍;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2019年的5572元增加到2021年的7500元。
村子富不富,關(guan) 鍵看支部。富民新村黨(dang) 總支選優(you) 配強村黨(dang) 總支和4個(ge) 居民小區黨(dang) 支部班子,將帶動能力強的黨(dang) 員配備到黨(dang) 支部,強化“頭雁”領飛效應。
“我們(men) 按照‘降年齡、升學曆’的目標加強村兩(liang) 委班子建設,如今,在村兩(liang) 委班子中,有3名90後,為(wei) 黨(dang) 組織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張延堂說。
今年6月,富民新村占地50多畝(mu) 的小遊園落成。園內(nei) 栽植了各類花草樹木,修建了涼亭,為(wei) 村民休閑納涼提供了新去處。在富民新村,環境好了,錢包鼓了,老百姓的笑聲也更多了。
“把家門口的山水風光變成致富的門路”
晨光中的朱家溝,山明水秀,村口那棵有1800年曆史的麻柳樹,猶如一把撐開的巨傘(san) ,守護著古老寧靜的村莊。從(cong) 麻柳樹沿村道緩步而上,一條從(cong) 山峰峭壁間湧流而出的溪流蜿蜒而下,溪水旁的民居滄桑古樸,盡顯農(nong) 耕韻味。
朱家溝位於(yu) 隴南市康縣岸門口鎮,夏日炎炎,高大的綠樹阻隔了暑熱侵襲,不少遊客攜家人來此避暑消夏、體(ti) 驗鄉(xiang) 村風情。漫步朱家溝,上了年紀的老藝人彈起土琵琶、唱著毛山歌,陣陣悠揚的樂(le) 聲喚起了人們(men) 記憶中的鄉(xiang) 愁。
“曾經的朱家溝,光棍多、貧困戶多、流失人口多。村口的一條燕子河,隔絕了朱家溝與(yu) 外麵日新月異的世界。”村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朱彥傑拉著記者邊走邊看,一語道出了朱家溝曾經貧窮和落後的關(guan) 鍵所在。
2016年,朱家溝被列入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示範村。在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中,朱家溝采取政府獎補、群眾(zhong) 參與(yu) 的方式,整合項目資金,改造庭院房屋,硬化道路,修建橋梁,打造疊水景觀。
同時,村裏深入挖掘曆史文化內(nei) 涵,保護性地打造了朱家溝麻柳廣場,改造了朱家溝城門樓,修建了室外農(nong) 耕用具展示區“歸樸園”和打鐵體(ti) 驗區“練爐坊”,繪製了以傳(chuan) 統農(nong) 耕文化和紅色文化為(wei) 主題的宣傳(chuan) 牆,提升了全村文化品位。在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中,朱家溝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突出保護與(yu) 修繕、挖掘與(yu) 傳(chuan) 承,2016年年底被收入第四批中國傳(chuan) 統村落名錄。
“底子打好了,接下來就是發展產(chan) 業(ye) 了。”朱彥傑說,朱家溝采取“黨(dang) 支部+旅遊協會(hui) +農(nong) 戶”的運作模式,由黨(dang) 支部牽頭,成立了集鄉(xiang) 村旅遊、休閑娛樂(le) 、農(nong) 家客棧、餐飲服務於(yu) 一體(ti) 的朱家溝鄉(xiang) 村旅遊協會(hui) ,帶動農(nong) 戶增收脫貧。
“如今的朱家溝,遊客多了,產(chan) 業(ye) 多了,外來媳婦兒(er) 多了。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3800元增長到2021年年底的12800元。”朱彥傑自豪地說。
“近年來,岸門口鎮將自然生態、人文服務與(yu) 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機結合,積極推動旅遊與(yu) 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岸門口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王中才告訴記者,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為(wei) 原本閉塞的鄉(xiang) 村打開了一扇窗,把村民家門口的山水風光變成了幫助他們(men) 增收致富的門路。
“村上的事就是自家的事”
“這些年,村裏變化太大了,發展太快了,今天的好日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張掖市高台縣巷道鎮東(dong) 聯村村民賀會(hui) 琴拿出自家的全家福給記者看,照片上,一家人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照片下麵,印著一行小字:高調做事,低調做人。家庭和睦,孝敬老人。“這是我為(wei) 人處世的態度,也是我們(men) 家的家風家訓。”賀會(hui) 琴自豪地說。
這張全家福、這條家訓,收錄在東(dong) 聯村的村誌裏。
東(dong) 聯村是遠近聞名的明星村。東(dong) 聯村第一書(shu) 記胡宗仁介紹,早在2012年,東(dong) 聯村就在全省率先實現了“一戶一塊田”的土地整合工作,為(wei) 發展規模化、機械化耕種創造了條件。2017年,全村2780畝(mu) 土地全部交由合作社統一經營,按一畝(mu) 一股折股量化,每年發放股金138萬(wan) 元,並培育發展起以早酥梨和蔬菜為(wei) 主的村級特色產(chan) 業(ye) ,當年入列全國“一村一品”村鎮。2021年,東(dong) 聯村農(nong) 民人均純收入達18700元,村集體(ti) 經濟收入達110萬(wan) 元以上。
“雖然經濟條件好了,但群眾(zhong) 的思想觀念並沒有追上經濟發展的步伐。”胡宗仁說,幾年前的一件小事他至今記憶猶新。
由於(yu) 村裏實行土地股份製改革,老百姓變成了合作社的產(chan) 業(ye) 工人。正是上班時間,胡宗仁聽到,一位村民對前麵趕路的人說:“給村裏幹活,你不會(hui) 走慢一點嗎?”對待公共事務不上心、懶散拖拉,這是當時東(dong) 聯村部分村民的態度。
當時,《東(dong) 聯村誌》的編撰正好提上日程。編寫(xie) 村誌的目的和意義(yi) 就在於(yu)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我當時想,如何讓老百姓的思想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步調統一起來,編寫(xie) 村誌是一個(ge) 突破口。”胡宗仁說。
《東(dong) 聯村誌》曆時兩(liang) 年編寫(xie) 完成,2022年初由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封麵照片展示了東(dong) 聯村一望無際的良田沃野,這本60萬(wan) 字的村誌不僅(jin) 全麵真實地記錄了東(dong) 聯村的發展曆史,還收錄了全村264戶居民的全家福照片和家風家訓。
“村誌內(nei) 容與(yu) 每家每戶密切相關(guan) ,讓村民產(chan) 生了實實在在的歸屬感。村民在了解東(dong) 聯村發展史的同時,也自覺開啟了家風、家訓的傳(chuan) 承。”胡宗仁說。
這本村誌展現了全村居民的精神麵貌,每家每戶都有一本。“大家私底下都有一種攀比心理,看到別人的家風家訓好,會(hui) 想著自家也不能落下。印在村誌上的家風家訓,就是自家許下的為(wei) 人處世的諾言。在日常生活中,這家風家訓會(hui) 時時處處提醒自己,不忘諾言。”賀會(hui) 琴說。
“大家都奔著‘好’的方向走,這就是村誌的引導作用。”胡宗仁說,今年年初,東(dong) 聯村召開《東(dong) 聯村誌》印刷出版募資大會(hui) ,10天時間,全村264戶捐款26萬(wan) 元,充分展現了東(dong) 聯村集體(ti) 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如今,“村上的事就是自家的事”已成為(wei) 東(dong) 聯村民的共識。胡宗仁回憶,去年10月,疫情防控期間,東(dong) 聯村的年輕黨(dang) 員紛紛挺身而出,主動承擔誌願服務工作;遠在新疆工作的朱興(xing) 海,聽聞家鄉(xiang) 疫情防控形勢緊張,主動出資,讓家人給村裏挨家挨戶送去5斤肉以改善生活;在縣城開酒店的朱建磊,給全鎮堅守一線的誌願者免費送餐……“當時很多愛心人士趕著給誌願者送午餐,送餐都要提前打招呼,送晚了都排不上號呢!”賀會(hui) 琴說。
行走在隴原大地,處處可見富民新村、朱家溝、東(dong) 聯村這樣火熱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圖景。
今年以來,甘肅聚焦重點群體(ti) ,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一季度,脫貧縣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1.2元,同比增長6.1%,高於(yu) 甘肅全省農(nong) 村平均水平。”甘肅省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有關(guan) 負責同誌說,“下一步,我們(men) 將持續強化精準幫扶,推動脫貧地區更多依靠發展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