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減汙降碳高效協同
作者:譚琦璐、郭敏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能源研究所)
要實現減汙降碳協同增效,既要強化減汙降碳協同度目標的引領作用,也要健全以“降碳”為(wei) 重點的協同管理體(ti) 係。此外,還要優(you) 化相關(guan) 經濟政策與(yu) 市場手段,不斷夯實技術、數據對減汙降碳協同增效的基礎支撐作用。
實現減汙降碳協同增效,是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的總抓手。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等七部委日前聯合印發的《減汙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要加強源頭防控、突出重點領域、優(you) 化環境治理、開展模式創新等,意味著我國在減汙降碳協同增效政策設計上實現了優(you) 化升級。這對於(yu) 推動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前,我國能源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高碳”特征明顯,而降碳與(yu) 減汙二者的協同治理成本低、效益高,推進減汙降碳協同增效空間廣闊。二者具有良好的協同治理基礎。從(cong) 目標上看,減汙降碳均服務於(yu) 生態文明建設整體(ti) 布局,最終目的是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此前發布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關(guan) 於(yu) 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將能源、工業(ye) 、交通等作為(wei) 重點領域。從(cong) 路徑和效果而言,圍繞產(chan) 業(ye) 和能源結構調整、能源資源效率提升等措施手段,對於(yu) 實現二氧化碳與(yu) 汙染物的協同減排產(chan) 生了不錯的效果。不過,在減汙降碳協同治理的過程中,目前仍然存在忽視降碳的牽引作用、製度建設不完善、地方行動偏差等問題,須進一步綜合施策。
首先,要強化減汙降碳協同度目標的引領作用。應綜合考慮美麗(li) 中國建設指標體(ti) 係、綠色發展指標體(ti) 係、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指標體(ti) 係等,構建涵蓋碳排放、汙染物排放、能源利用、協同增效的協同度指標體(ti) 係。強調“降碳”的基礎性地位,合理確定環境目標與(yu) 氣候目標權重。在省區、市縣、園區、企業(ye) 等不同層級全方位開展減汙降碳協同度評價(jia) ,使協同度目標起到關(guan) 鍵指引作用。
其次,要健全以“降碳”為(wei) 重點的協同管理體(ti) 係。應以我國現有的生態環境管理體(ti) 係為(wei) 基礎,加強碳減排同排汙許可、分區管控、排放標準、清潔生產(chan) 等製度的銜接。從(cong) 中長期來看,應優(you) 先確立“降碳”的法律地位,構建以碳排放總量控製製度為(wei) 核心,以碳排放標準、碳排放許可、碳排放權資源配置和交易等相配套的、有效輻射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ye) 的特色管理體(ti) 係。
再次,要優(you) 化融合減汙降碳相關(guan) 的經濟政策與(yu) 市場手段。應完善環境保護稅、資源稅、消費稅、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相關(guan) 稅收政策,更好發揮其對減汙降碳協同增效的促進作用。加快全國資源環境統一交易平台建設,研究設置排汙權、用能權、碳排放權、水權等資源環境交易製度的權重和標的物間的“轉換匯率”,打通各類交易體(ti) 係轉換通道。積極開發各類碳金融產(chan) 品和服務,引導金融機構和社會(hui) 資本加大對減汙降碳協同治理的支持力度。
最後,要不斷夯實技術、數據對減汙降碳協同增效的基礎支撐作用。應按照國際通用標準建立完善溫室氣體(ti) 數據統計監測體(ti) 係,爭(zheng) 取實現與(yu) 各種汙染物的統計監測工作一體(ti) 化進行。以氣候投融資試點為(wei) 依托,完善氣候與(yu) 環境協同核查、核算與(yu) 報告的信息披露製度。聚焦重點領域、重點行業(ye) ,加強減汙降碳協同增效技術攻關(guan) 與(yu) 儲(chu) 備。在生產(chan) 實踐中注重工藝層麵的碳和汙染物協同削減效益優(you) 化,製定減汙降碳協同增效技術示範推廣目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