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科技評價“梗阻”該怎麽疏通

發布時間:2022-07-07 15:1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科學隨筆】

  作者:李佳瑩、田德錄(分別係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助理研究員、研究員)

  以“數論文、數經費、數影響因子”為(wei) 特征的評價(jia) 體(ti) 係,在過去一段時期,對我國的科技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正向激勵作用。然而其產(chan) 生的評價(jia) 導向異化,當下已嚴(yan) 重破壞了學術生態。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技評價(jia) 改革,多次對完善科技評價(jia) 體(ti) 係提出相關(guan) 要求並進行部署。近年來,我國印發《關(guan) 於(yu) 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jia) 、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關(guan) 於(yu) 完善科技成果評價(jia) 機製的指導意見》等文件,明確改革方向,有關(guan) 部門出台《關(guan) 於(yu) 破除科技評價(jia) 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幹措施(試行)》《關(guan) 於(yu) 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guan) 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jia) 導向的若幹意見》等配套措施,通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簡稱“四唯”)專(zhuan) 項行動加快推進改革落實,以質量、績效、貢獻為(wei) 核心的評價(jia) 導向已基本成為(wei) 社會(hui) 共識。但改革推進過程中,在評價(jia) 目標設計、評價(jia) 主體(ti) 擔當、評價(jia) 能力和評價(jia) 環境建設、評價(jia) 結果應用等方麵仍存在“梗阻”。

  仔細分析這些“梗阻”,在評價(jia) 目標方麵,存在統籌協調性不足的問題。當前各主管部門都有自己的評審、評價(jia) 活動,各地方政府、基層科研單位甚至其所屬部門,也有其相應的科研評價(jia) 活動,甚至更多,但評價(jia) 聯動性差,隨意性強,存在交叉重複和效率低下等問題,缺少評價(jia) 結果的共享。同時,大部分科研人員承擔競爭(zheng) 性項目課題較多,且支持周期較短,評價(jia) 活動頻繁,不利於(yu) 產(chan) 出重大成果。

  對評價(jia) 主體(ti) 進行分析也能發現,部分評價(jia) 主體(ti) 創新盡責意識不夠。在破除“四唯”等不良導向評價(jia) 指標方麵,各層級存在執行偏差。部分單位將清理工作簡單化,一刀切地不允許出現論文數,部分單位出於(yu) 操作方便的需要,將高質量等同於(yu) 國際知名期刊或影響因子,形成新“唯”,科研人員也以此作為(wei) 其代表性成果的依據,而不是先描述成果本身所解決(jue) 的科學問題或麵向國家需求、產(chan) 業(ye) 應用所作出的貢獻。部分評審專(zhuan) 家由於(yu) 思維慣性和怕擔責心理,在同行評議中仍以“四唯”作為(wei) 評審依據,也間接導致科研人員不敢改變思維方式,仍以相關(guan) 定量指標作為(wei) 努力方向。發展迅速的社會(hui) 化評價(jia) 機構也存在水平參差不齊、不規範等情況,其發布的部分學科排名、學校排名、醫院排名等評價(jia) 活動仍以“四唯”為(wei) 標準,由於(yu) 其具有一定的社會(hui) 影響力,直接誤導了科研單位的評價(jia) 導向。在立“新標”方麵,基層科研單位改革步調不一致,部分評價(jia) 主體(ti) 責任落實不到位,存在惰性心理和“等靠要”態度,在分類考核評價(jia) 標準細化、構建多元化分類評價(jia) 體(ti) 係上缺乏因地製宜的創新性探索和解決(jue) 問題的主觀能動性。

  在評價(jia) 能力和評價(jia) 環境方麵,也存在限製。定量與(yu) 定性相結合的多元化科技評價(jia) 工具、方法開發不足,難以適應科技發展係統化、複雜化、交叉化等特點,對代表作評價(jia) 的組織方式仍局限於(yu) 有爭(zheng) 議的“同行評議”,缺少深入的評價(jia) 理論研究和嚐試。科研誠信監管體(ti) 係建設不足,也使得同行主觀評價(jia) 較易受到人情社會(hui) 、利益群體(ti) 等外部環境的影響。

  評價(jia) 結果應用仍不夠合理。帽子、獎勵等評價(jia) 結果與(yu) 物質、利益、資源等分配仍存在掛鉤,科研人員特別是青年科研人員仍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申請人才稱號、獎勵的情況,不利於(yu) 其持續或安心做科研。部分高校等單位在人才引進時更關(guan) 注“帽子”頭銜而不是針對本單位科研方向的發展需求,導致不同地區、不同科研單位間產(chan) 生對“帽子人才”的惡性競爭(zheng) 現象,部分人才可能向福利待遇高而科研平台建設水平一般的單位跳槽,造成人才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和科技資源使用效率低下等問題。

  要完善評價(jia) 製度等基礎製度改革,逐步解決(jue) 科技評價(jia) 工作中的基礎性、根本性問題,需要從(cong) 宏觀、中觀、微觀三個(ge) 層麵共同構建新型科技評價(jia) 體(ti) 係。

  從(cong) 宏觀角度來說,要完善製度化保障體(ti) 係建設。在國家層麵建立國家科技評價(jia) 改革推進機製,進行頂層設計和重大科技評價(jia) 活動的跨部門統籌協調。理清繁多的各類科技評審評價(jia) 活動的定位和目的,加強評價(jia) 結果的共享使用。建立項目評審活動的後評估機製,明確人才評價(jia) 的目的和時效性,健全科研院所體(ti) 係化布局,統籌規劃目標定位,避免同質化競爭(zheng) ,分類建立基於(yu) 國家使命導向的科研院所長周期評價(jia) 製度。形成科技評價(jia) 結果使用的製度要求,利用科技管理行政體(ti) 係,建立健全由上至下的監管機製和由下至上的監督反饋機製。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科研誠信體(ti) 係和信用監管體(ti) 係建設,推進建立負責任科研評價(jia) 體(ti) 係和全國統一的信用評價(jia) 體(ti) 係。

  同時,還要加強中觀多元化組織體(ti) 係建設。政府部門應組織政策宣傳(chuan) 貫徹培訓,建立科技評價(jia) 改革落實的跟蹤監測評估機製,針對基層單位在新型科技評價(jia) 體(ti) 係構建中的問題進行研判,允許特殊政策,避免“一刀切”。學會(hui) 、行業(ye) 協會(hui) 等科學共同體(ti) 要研究細化符合本領域科學規律的評價(jia) 規範指引,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ti) 圍繞“幹什麽(me) 、評什麽(me) ”“誰用誰評”,探索製定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科技評價(jia) 體(ti) 係。基層科研單位學術委員會(hui) 需積極發揮學術評價(jia) 作用,避免被行政方式代替。加強第三方評估機構建設和評價(jia) 能力開發,支撐科技評價(jia) 科學合理公平公正進行。督促媒體(ti) 配合相關(guan) 科技評價(jia) 組織,豐(feng) 富宣傳(chuan) 形式,引導社會(hui) 關(guan) 注,積極推動公眾(zhong) 知情權、參與(yu) 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再者,還要優(you) 化微觀規範化操作體(ti) 係建設。各層級基於(yu) 評價(jia) 目的建立科技評價(jia) 負麵清單,明確代表性成果的認定主體(ti) 、責任、方式、標準,形成同行評議操作流程指南,規範同行評議專(zhuan) 家遴選、評價(jia) 方式、評價(jia) 程序、評價(jia) 意見反饋等行為(wei) ,探索專(zhuan) 家庫共享機製。開發不局限於(yu) 同行評議的評價(jia) 工具,加強過程評價(jia) ,探索中長周期評價(jia) 和穩定支持相結合、團隊評價(jia) 與(yu) 個(ge) 人評價(jia) 相融合的評價(jia) 方法,研究對交叉學科、顛覆性技術的評價(jia) 方式。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