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教育部直屬高校定點幫扶這十年:合力脫貧攻堅 共謀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2-07-27 16:0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唐芊爾

  在甘肅定西,生態惡化、越墾越荒是當地曾麵臨(lin) 的難題,蘭(lan) 州大學通過引進新牧草品種、創新養(yang) 殖模式為(wei) 當地開辟了特色草畜產(chan) 業(ye) 發展之路;在雲(yun) 南永平,看病就醫難的問題曾深深困擾百姓,複旦大學打造了全鏈條、立體(ti) 化的健康扶貧模式,為(wei) 當地構築健康醫療幫扶的“雲(yun) 端支撐”綠色通道;在貴州長順,滿園的農(nong) 產(chan) 品曾找不到銷路,北京郵電大學發揮其信息化建設強項研發了“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銷對接係統”,年訂單匹配3000萬(wan) 元……

  以上案例,隻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部直屬高校(以下簡稱“直屬高校”)定點幫扶成果的縮影。十年來,75所直屬高校全力投入,交出了一張優(you) 秀的定點幫扶“高校答卷”。十年來,各直屬高校是如何攻堅克難、全力協作,把高校優(you) 勢與(yu) 幫扶地區的實際需求相結合,以特色鮮明的扶貧模式,全麵助力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對此,教育部在26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介紹了相關(guan) 情況。

  健全機製,形成合力扶貧的“集團軍(jun) ”

  75所高校,為(wei) 何能形成巨大的合力?“強化政策引導,健全統籌協調、合力攻堅的工作機製。”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ya) 表示,這也是直屬高校定點幫扶工作的一大特點。

  在強化校際協同上,堅持合作共贏。各高校分領域成立高校幫扶聯盟,共有131所部屬省屬高校和企業(ye) 參與(yu) ,從(cong) 高校扶貧“單兵作戰”的攻堅戰逐步轉向高校幫扶“多方聯動”的集團戰,進一步促進優(you) 勢資源共享,短板弱項互補,切實把地方所需和高校所能結合起來;形成了北京大學“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千萬(wan) 帶頭人培養(yang) 計劃”、清華大學“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站”等一批發揮聯盟作用、具有示範帶動意義(yi) 的工作模式。在做好幫扶工作的同時,37所直屬高校還承擔了支援14所部省合建高校學科建設的任務,有效提升了合建高校的辦學水平,並發揮出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輻射帶動作用。

  在強化校內(nei) 協同上,堅持一體(ti) 多元。各高校既是統籌協調、組織調度的“指揮部”,也是支持保障掛職幹部、專(zhuan) 家教授、青年師生一線作戰的“後勤部”,還是動員協調校友、企業(ye) 等社會(hui) 資源的“聯絡部”,集學校合力、聚校友之情、承社會(hui) 之助,形成了校內(nei) 外聯動的幫扶局麵。十年來,各直屬高校累計投入和引進幫扶資金44.35億(yi) 元,幫助引入企業(ye) 663個(ge) ,引入企業(ye) 實際投資額151.6億(yi) 元。

  在強化項目協同上,堅持典型引領。教育部連續舉(ju) 辦六屆直屬高校、四屆省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推選活動,遴選出172個(ge) 特色案例。同時,一大批教育、誌願者、旅遊等方麵的典型經驗入選其他部門征集的案例庫。這些典型經驗、成功做法有力地促進了各個(ge) 學校互學互鑒,發揮了示範引領作用,成為(wei) 有效的工作抓手。

  因地製宜,科技、教育、健康、消費幫扶多麵開花

  有了幫扶的隊伍,如何才能精準施策,落實因地製宜、有力有效的幫扶舉(ju) 措?劉昌亞(ya) 指出,各直屬高校充分發揮學科、科技、智力和人才優(you) 勢,與(yu) 幫扶縣密切配合,堅持定點幫扶、重點突破與(yu) 聯合作戰、全麵提升相結合,逐步探索形成了應幫扶縣所需、盡高校所能的特色幫扶路徑。

  “吉林大學的抗鹽堿水稻‘吉大6號’‘吉大7號’‘吉大158號’推廣麵積800餘(yu) 萬(wan) 畝(mu) ,增產(chan) 4億(yi) 公斤,為(wei) 農(nong) 民創收12億(yi) 元;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在長江流域湖北油菜主產(chan) 區推廣優(you) 質油菜累計1.5億(yi) 畝(mu) ,在西北、東(dong) 北地區推廣麥後複種飼料油菜150萬(wan) 畝(mu) ,僅(jin) 飼料一項,為(wei) 農(nong) 民增收4.5億(yi) 元……”科技幫扶的成果已初見成效。教育部科學技術與(yu) 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介紹,為(wei) 推動高校深入參與(yu) 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教育部於(yu) 2018年出台了《高等學校鄉(xiang) 村振興(xing) 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5年來,各高校建立技術轉移中心、技術轉移服務平台超過500個(ge) ,打通轉移轉化通道,實現科技成果有效轉化應用。據不完全統計,五年間,共轉移轉化先進適用農(nong) 業(ye) 技術成果超過1.8萬(wan) 項,創造經濟效益710億(yi) 元以上,極大推動了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發展進程。

  在教育幫扶方麵,堅持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同步推進,援建捐贈、師生支教、師資培訓、結對關(guan) 愛等成為(wei) 所有高校的共同行動,促進幫扶縣的教育教學質量實現較大提升,十年來累計培訓教師11.64萬(wan) 人次。

  在健康幫扶方麵,深入開展醫生和設備支援、醫護人員培訓、巡回醫療和衛生知識宣傳(chuan) 等工作,提高當地醫療服務水平,一大批幫扶縣曆史上第一次有了三級醫院。其中,複旦大學在雲(yun) 南為(wei) 2.5萬(wan) 餘(yu) 名鄉(xiang) 村兒(er) 童開展免費先心病篩查及手術,四川大學在西藏開展包蟲病義(yi) 診3.4萬(wan) 餘(yu) 人。

  在消費幫扶方麵,全麵動員校內(nei) 外力量,通過建立高校“訂單式”農(nong) 產(chan) 品直供基地、後勤采購、工會(hui) 購買(mai) 、師生直播帶貨等方式,進一步拓寬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渠道。十年來累計購買(mai) 和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nong) 產(chan) 品44.01億(yi) 元,在國家消費幫扶“832”平台購買(mai) 額度始終處於(yu) 中央單位的前列。

  劉昌亞(ya) 表示,進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階段,緊緊圍繞服務鄉(xiang) 村“五大振興(xing) ”,教育部組織直屬高校開展了102項創新試驗項目,探索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路徑、新模式。如中國政法大學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中旗打造“法治文化示範村”,電子科技大學在貴州省塔山村實施“數字塔山”工程等。項目開展一年以來取得了積極進展和顯著成效,下一步將持續推進。

  立德樹人,在田間地頭上好一堂“大思政課”

  田間地頭,既是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主戰場,也是廣大高校師生立德樹人的大課堂、施展才華的大舞台。劉昌亞(ya) 表示,各直屬高校廣大幹部師生走進鄉(xiang) 村、貼近群眾(zhong) 、服務一線,接受了一場生動的國情教育,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已成為(wei) 立德樹人的大課堂。

  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探索實施了“三團一隊”(書(shu) 記幫鎮助力團、教授助力團、研究生助力團和本土優(you) 秀人才先鋒服務隊)智力幫扶新模式。5年來,168位專(zhuan) 家教授、19批次283名研究生和148名地方行業(ye) 骨幹成為(wei) 學校“輸血”功能向地方“造血”功能轉變的重要“轉換器”,讓師生在耕讀實踐中尋找最接地氣的課題,在誌願服務中培育“知農(nong) 愛農(nong) ”的情懷,在生產(chan) 實踐中增長“強農(nong) 興(xing) 農(nong) ”的才幹,真正做到了將論文寫(xie) 在了祖國大地上,闖出了一條西部強農(nong) 興(xing) 農(nong) 的新路子。

  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在湖北實施“科技與(yu) 人才支撐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計劃,2年多來,3位院士、600餘(yu) 名專(zhuan) 家教授、3000餘(yu) 名大學生深入湖北全部縣市,開展科技服務工作400餘(yu) 次、走訪調研地方企業(ye) 和專(zhuan) 業(ye) 合作社300餘(yu) 家,舉(ju) 辦各類培訓講座近200場、培訓人員8000餘(yu) 人。一大批專(zhuan) 家教授尤其是年輕教師走出實驗室,把科學研究做進田間車間;學生從(cong) 校園走向社會(hui) ,鞏固了專(zhuan) 業(ye) 知識,增強了動手能力,更了解了社情、世情、農(nong) 情、民情。

  “各校在幫扶地區建立了近百個(ge) 教育培訓、勞動教育、創新創業(ye) 、誌願服務等實踐基地和育人平台,一批又一批師生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用到鄉(xiang) 村,使高校與(yu) 鄉(xiang) 村緊密融合、共同成長。”劉昌亞(ya) 表示。

  劉昌亞(ya) 指出,曆年全國脫貧攻堅考核第三方評估、工作普查、資源調查等,高校師生成為(wei) 絕對主力。各學校發揮學科人才和研究優(you) 勢,成立鄉(xiang) 村振興(xing) 研究機構42個(ge) ,注重將工作實踐進行學理性闡釋、學科性集成、學術性研討。工作中湧現出的特色案例、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也成了思政課的寶貴素材,各校以主題宣講、報告會(hui) 、專(zhuan) 題課等形式開設了係列國情育人課程。

  劉昌亞(ya) 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將繼續履行好直屬高校定點幫扶牽頭職責,推動各校緊盯“發展”主線,聚焦鄉(xiang) 村“五大振興(xing) ”,發揮帶頭表率作用,持續展現振興(xing) 路上直屬高校的擔當、作為(wei) 和貢獻。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