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中國飯碗”插上現代科技翅膀 裝備製造增添自主創新動力
林海鬱鬱,綠濤陣陣,廣袤的黑龍江處處展現勃勃生機。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直關(guan) 注黑龍江,始終牽掛黑土地,兩(liang) 次深入龍江大地考察調研,下農(nong) 田、進車間、訪民居,為(wei) 新時代黑龍江全麵振興(xing) 全方位振興(xing) 指明前進方向。
從(cong) 麥浪滾滾的三江畔,到機聲隆隆的生產(chan) 車間;從(cong) 專(zhuan) 注創新的科技園區,到林海腳下的農(nong) 家小院……每一處都留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深情掛念和殷殷囑托。
藍圖已繪就,關(guan) 鍵在落實。熱流湧動的黑土地,正沿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一步一個(ge) 腳印,穩紮穩打,闊步前行,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當好“壓艙石”,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步伐
盛夏時節,三江平原綠浪翻滾。作為(wei) 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七星農(nong) 場的種糧大戶,張景會(hui) 在本該繁忙的夏管時節反而不太忙。
“咱說,種地還得高科技,那衛星隔幾天就在農(nong) 場上空飛幾圈,誰家稻子要是長得不好,手機很快就能收到提醒。”張景會(hui) 拿著手機在田間踱著步子,頭發整齊油亮,一臉輕鬆地說著高科技種地帶來的便利,“今年還是個(ge) 大豐(feng) 收!”
建三江位於(yu) 鬆花江、黑龍江、烏(wu) 蘇裏江三江衝(chong) 積平原腹地,經過半個(ge) 多世紀的開發建設,昔日莽莽荒原變成大糧倉(cang) 。2018年9月25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黑龍江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考察時指出,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nong) 業(ye) 現代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關(guan) 鍵在科技、在人才。要把發展農(nong) 業(ye) 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nong) 業(ye) 機械化、智能化,給農(nong) 業(ye) 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幾年來,插上“科技翅膀”的現代農(nong) 業(ye) ,讓七星農(nong) 場有限公司在智慧農(nong) 業(ye) 上取得大幅度進展,目前已經實現平台遠程控製無人農(nong) 機在“耕、種、管、收”全生產(chan) 環節的無人作業(ye) ,種植戶已逐步從(cong) “看天吃飯”變成了“看數吃飯”。
“‘中國糧食!中國飯碗!’‘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這片黑土地的期望和囑托,雖然咱隻是個(ge) 普通農(nong) 民,但是總書(shu) 記這樣心係北大荒,我們(men) 種地更有信心了,更要再加把勁兒(er) 。”張景會(hui) 一臉驕傲。
作為(wei) 全國實施農(nong) 機化生產(chan) 較早的省份,黑龍江省始終堅持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方向,農(nong) 業(ye) 綜合機械化率、科技貢獻率節節攀升。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副廳長龐海濤說,2021年,全省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9%,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8%。
黑土地被譽為(wei) 耕地中的“大熊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黑龍江省考察時提出,要加快綠色農(nong) 業(ye) 發展,堅持用養(yang) 結合、綜合施策,確保黑土地不減少、不退化。
“我們(men) 園區圍繞黑土地保護開展重金屬汙染監測項目和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定期檢測黑土地中17項微量元素,通過對化驗結果的綜合分析,為(wei) 每一塊地製定一張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指導農(nong) 戶進行科學合理施肥,缺啥補啥。”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主任李曉輝說,通過這種方式還能提高有機肥使用率,在保證土壤肥力的同時避免化肥汙染。
萬(wan) 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為(wei) 切實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黑龍江省已累計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9141萬(wan) 畝(mu) ,黑土耕地保護“龍江模式”“三江模式”在全國推廣。2021年,黑龍江糧食總產(chan) 量達1573.54億(yi) 斤,連續12年穩居全國首位。“中華大糧倉(cang) ”為(wei)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交出新答卷。
苦練“內(nei) 功”,老工業(ye) 基地煥發創新活力
在中車齊車集團齊車公司關(guan) 鍵配件基地,2021年投入運行的端頭和上心盤智能加工生產(chan) 線上,6軸機器人正在通過車削、鑽削等工序進行端頭加工。
“這套由齊車公司參與(yu) 研製的智能化生產(chan) 線將工業(ye) 化與(yu) 信息化相結合,將傳(chuan) 感技術及工業(ye) 控製技術‘嵌入’傳(chuan) 統產(chan) 品製造過程中,把機器人、輸送線、機床及信息化軟件等進行集成,通過控製麵板完成工作任務的製定、下達、執行,在整個(ge) 加工過程中,不需要人為(wei) 參與(yu) ,極大地減少了企業(ye) 人工成本。”齊車公司工藝技術部工藝主管董超邊查看操作台前電腦顯示器上的指標邊說,“生產(chan) 線投入使用後,生產(chan) 效率提高34%,每年的人工成本就可節約350餘(yu) 萬(wan) 元。”
2018年9月26日上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齊齊哈爾考察中車齊車集團有限公司時強調,裝備製造業(ye) 是國之重器,是實體(ti) 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要提高競爭(zheng) 力,要靠實體(ti) 經濟。他希望齊車,要乘勢而為(wei) 、乘勢而上,加強自主創新,練好內(nei) 功,不斷推出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服務,永遠掌握主動,不斷做強做優(you) 做大。
“幾年來,我們(men) 不斷推出新產(chan) 品、新技術、新服務。國家級和行業(ye) 級鐵路貨運裝備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現都已落戶齊車,一係列產(chan) 品研發和關(guan) 鍵技術取得新突破,填補了我國技術空白。”中車齊車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於(yu) 維說。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黑龍江一批老牌裝備製造業(ye) 企業(ye) 苦練“內(nei) 功”,改革創新,由內(nei) 而外煥發出盎然生機。
在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誕生於(yu) “一五”時期的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近70年來為(wei) 國民經濟建設提供大型機械產(chan) 品,填補國內(nei) 工業(ye) 產(chan) 品技術空白,是名副其實的“大國重器”,而“重中之重”便是中國一重自主研發製造的我國第一台萬(wan) 噸水壓機——1.5萬(wan) 噸自由鍛造水壓機。
看似千鈞重,精細卻在毫厘之間。
“華龍一號”作為(wei) 中國核電主打品牌,是我國唯一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三代核電技術產(chan) 品。在“華龍一號”首批示範項目中,中國一重承製了所有3個(ge) 項目6個(ge) 機組的主要設備。水壓機鍛造廠副廠長劉伯鳴帶隊連續奮戰,逐一攻克各環節操作難關(guan) ,讓中國一重具備了整套“華龍一號”堆型核反應堆壓力容器製造工藝流程,打造出中國核電設備國產(chan) 化的新名片。
2018年9月26日上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時指出,製造業(ye) 特別是裝備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是一個(ge) 現代化大國必不可少的。現在,國際上單邊主義(yi) 、貿易保護主義(yi) 上升,我們(men) 必須堅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中國要發展,最終要靠自己。他勉勵大家,要肩負起曆史重任,製訂好發展路線圖,加強黨(dang) 的領導、班子建設,提高管理水平,調動各類人才創新創業(ye) 積極性,把我們(men) 的事業(ye) 越辦越好。
“幾年前我以工人身份參加競聘,並直接晉升為(wei) 水壓機鍛造廠副廠長。”劉伯鳴深刻感受到,集團對創新工作室、創新型人才越來越重視,這也更加促進了大家幹事創業(ye) 的積極性。目前,集團打造的六類創新工作室先後完成創新課題56項,多項技術打破國際壟斷,節約成本上億(yi) 元。
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劉明忠介紹,集團在運營質量、發展安全、創新轉型等各方麵取得了顯著成效,近5年研發投入年均增長28.76%,2022年上半年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5.14%。
“近年來,黑龍江出台一係列政策措施,真金白銀支持科技創新工作,形成了‘1+N’科技創新政策體(ti) 係,科技創新服務龍江振興(xing) 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到2025年,全省確保實現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突破5000家,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500億(yi) 元的目標。”黑龍江省科技廳副廳長劉愛麗(li) 說。
擦亮生態“底色”,繪就綠色發展新圖景
炊煙嫋嫋,農(nong) 舍雅院,陣陣飯菜香氣不時傳(chuan) 來……走進伊春市林業(ye) 退休職工劉養(yang) 順經營的“養(yang) 順農(nong) 家院”,淳樸的鄉(xiang) 土氣息撲麵而來。
“居住環境更好了,還能吃上新鮮的蔬菜水果,收入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劉養(yang) 順笑著說,“去年,農(nong) 家院共接待遊客近3000人次,年營業(ye) 額近15萬(wan) 元,純利潤近8萬(wan) 元。”
2016年5月2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林場老職工劉養(yang) 順家,同劉養(yang) 順一家還有街坊四鄰圍坐在小院裏聊家常,了解停伐後林業(ye) 工人的收入渠道。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親(qin) 切關(guan) 懷和殷殷囑托,讓劉養(yang) 順一家的精神麵貌有了新的變化。他們(men) 鼓足了創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幹勁,在林場分公司的鼓勵下,辦起了“養(yang) 順農(nong) 家院”。在劉養(yang) 順家的影響和帶動下,溪水林場分公司從(cong) 原來的1家農(nong) 家院發展到現在的24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林海人家餐飲服務一條街,帶動了林場職工共同增收致富。
林區經濟轉型發展怎麽(me) 樣?林區生態保護怎麽(me) 樣?林場職工生活怎麽(me) 樣?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黑龍江考察時一直牽掛於(yu) 心的事。
6年來,“林都”伊春在創新發展的進程中步履堅實——全麵停伐成果持續鞏固擴大,落實森林資源管護麵積334萬(wan) 公頃;森林生態旅遊、森林食品、林都北藥、綠色礦山等生態產(chan) 業(ye) 不斷壯大;林下種養(yang) 逐步規模化、標準化、產(chan) 業(ye) 化……
伊春市文廣旅局副局長徐英勇介紹,目前,伊春已有6個(ge) 鄉(xiang) 村(林場)被評定為(wei) 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重點鎮(鄉(xiang) ),2家景區晉升國家4A級,獲評“全國全域旅遊最佳目的地”“中國冰雪旅遊十佳城市”,累計接待遊客6500多萬(wan) 人次,旅遊收入500億(yi) 元以上。
2016年3月7日上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hui) 議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黑龍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
回顧奮鬥曆程,6年的發展實踐,對伊春有著深刻啟示。“必須厚植綠色發展底色!”伊春市委書(shu) 記隋洪波說,伊春市始終把生態作為(wei) 最大財富、最大優(you) 勢、最大品牌,守護小興(xing) 安嶺生靈草木、綠水青山,努力踐行“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
2022年4月,黑龍江省第十三次黨(dang) 代會(hui) 提出,未來5年,黑龍江將著力建設“六個(ge) 龍江”,全省地區生產(chan) 總值邁上2萬(wan) 億(yi) 元新台階。今年以來,全省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創意設計、冰雪經濟四大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及相關(guan) 配套政策密集發布,為(wei) 黑龍江高質量發展聚集新動能。
牢記使命,砥礪奮進。3100萬(wan) 龍江兒(er) 女正腳踏實地把振興(xing) 發展藍圖變為(wei) 美好現實,全景壯美畫卷正在徐徐展開。(韓婷澎 楊雪楠 王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