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文化,文化的北京
“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麽(me) ,而是整個(ge) 兒(er) 與(yu) 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曆史……”作家老舍曾寫(xie) 過《想北平》,數千字的小文勾勒了他心中北平的種種美好,字裏行間也充滿了對這座千年古都的敬意。
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6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注定了飽含深邃而厚重的文化,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wei) 大見證。正如老舍筆下所言,“誇獎這個(ge) 古城的某一點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在老舍寫(xie) 下《想北平》後的差不多90多年間,北京文化的內(nei) 涵更加豐(feng) 富,除了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特色鮮明的京味文化外,又增添了豐(feng) 富厚重的紅色文化,進入新時代後,又有蓬勃興(xing) 起的創新文化加入,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脈絡更加清晰。
文化就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啟迪民智,滋養(yang) 民風,也讓生活更加美好、增強自信。在7月25日-26日舉(ju) 行的首屆北京文化論壇上,熱愛北京的人們(men) 相聚一堂,共同勾勒一幅煥發新時代光彩的文化中心畫卷。本次北京文化論壇由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作為(wei) 指導單位,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共北京市委宣傳(chuan) 部主辦。
怎樣傳(chuan) 承城市的文脈、曆史的智慧
“傳(chuan) 承”是論壇兩(liang) 天裏被頻繁提及的詞語。確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之都,首先就是要傳(chuan) 承保護好“曆史文化遺產(chan) ”這張北京的金名片。
北京的文化有什麽(me) ,要傳(chuan) 承什麽(me) ?
北京市委黨(dang) 史研究室、市地方誌辦公室主任李良說,北京有以中軸線為(wei) 靈魂的壯美秩序、莊嚴(yan) 格局,有從(cong) 容大氣、雍容華貴的古都氣質;還有四合院、胡同、京腔京韻、老字號技藝構成的接地氣的京味文化;更有百年的紅色記憶,270處紅色遺址、遺跡,包含著薪火相傳(chuan) 的紅色基因,是堅定理想信念,進行黨(dang) 性教育的生動教材。
論壇除了邀請專(zhuan) 家學者頭腦風暴外,還有多位北京最美文物守護人來到了現場,他們(men) 有最鮮活的文化保護及傳(chuan) 承故事。
北京市法海寺文物保管所所長龐獻輝就是一名文物守護人。有500多年曆史的法海寺以其大雄寶殿內(nei) 的10鋪保持完好的明代壁畫而聞名遐邇,極富曆史和文化價(jia) 值。但因保護需要,鮮有人能目睹瑰寶真容,對守護壁畫的龐獻輝來說也是件遺憾的事。
為(wei) 了讓古老神秘的藝術“從(cong) 沉睡中蘇醒”,幾年前,龐獻輝和團隊組織了壁畫三維矩陣信息采集,建立了壁畫數據庫,並實現數字化展示。有了數字技術的加持,法海寺壁畫的保護、研究與(yu) 展示都耽誤不了了。龐獻輝說,近3年遊客入館接待量較之前相比增長了近10倍,尤其是很多年輕人慕名來打卡,他們(men) 也深深地被厚重的文化所震撼。
北京藝術博物館館長王丹也是一名文物守護人。幾年前她主持修繕的五塔寺,因其厚重的曆史遺跡、博物館陳列以及優(you) 美的環境,也是一處年輕人熱捧的打卡地。
過去5年間,王丹還主持修繕了有六七百年曆史的萬(wan) 壽寺,寺內(nei) 80%的古建築、大雄寶殿內(nei) 22尊佛像及山門壁畫漸次恢複真容,或許將在今年國慶節開門迎客。王丹說,萬(wan) 壽寺曆史上有過數次大修,但古代的修繕是為(wei) 統治者服務,當下的修繕是為(wei) 了修好之後打開大門,讓更多的公眾(zhong) 可以近距離感受到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並使之傳(chuan) 承下去。
38歲的尚珩是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員工,他在長城保護的民間圈子裏更為(wei) 人熟知的身份是“長城小站”的站長。“小站”的粉絲(si) 都是長城愛好者,最早有網站,現在也有自己的公眾(zhong) 號,大家分享著對長城的熱愛。尚珩說,小站創立最初的目的,就是做有關(guan) 長城知識科普,後來也發起過倡議,請到長城的遊客為(wei) 長城做5件小事,比如請帶走自己的垃圾。
對北京市東(dong) 城區區委書(shu) 記孫新軍(jun) 來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的任務就是“老城不能再拆了”。他說,東(dong) 城的文保區占全市43%,掛牌保護院占全市的63%,不可移動文物356處,每一處都是承載曆史的瑰寶,是城市的文脈。東(dong) 城區已用5年時間進行背街小巷整治,盡量恢複東(dong) 城的古都風貌。胡同整治也是修舊如舊,使它的肌理、底色、氣質得以保存,但現代功能卻隱含其中。
在李良看來,北京文化就像一壇醇厚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回味無窮。曆史傳(chuan) 承的接力棒已經交到當代人手中,李良說,“我們(men) 是首都文化的傳(chuan) 承者,更是創造者,要深入挖掘北京曆史文化的內(nei) 涵,把蘊含其中的曆史智慧講述給更多人”。
文化軟實力嵌入城市空間
作家梁曉聲在北京生活了差不多50年,對城市與(yu) 文化的關(guan) 係他有這樣的理解:一個(ge) 國度、一座城市的文化程度,首先來自這裏的人的文明程度,第二來自每一個(ge) 人對於(yu) 好的文化有認同感。他的這段發言在現場獲得了與(yu) 會(hui) 者的掌聲。
他的理解也諳合了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目標內(nei) 涵之一——“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社會(hui) 風氣和道德風尚明顯提升”。
“廣藝+”是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內(nei) 街道的一處市民文化中心,也是當地的文明實踐平台。整治之前,這個(ge) 空間本是二環內(nei) 最大的歌舞廳,2017年,此處成功蛻變,成為(wei) 服務社區居民的市民文化中心。
從(cong) 早上9點到晚上9點,“廣藝+”市民文化中心365天無休。地上一層是小劇場等開放大空間,地下一層的排練廳、兒(er) 童島等單元小空間,讓周邊居民有了學習(xi) 、休閑、娛樂(le) 的生活家園。
在北京西城區,15個(ge) 街道成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所,263個(ge) 社區設立了文明實踐站,還有102處文明實踐基地,這些百姓身邊小微場所旨在提供“觸手可及”的文化空間。
西城區椿樹街道在“京報館”內(nei) 魏染書(shu) 屋開設了“聆聽四點鍾”的紅色初心課堂活動,這是一處胡同深處的文明實踐站。
“京報館”是上個(ge) 世紀一二十年代報人邵飄萍辦報和生活的地方,觀眾(zhong) 可在館內(nei) 了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紅色新聞事業(ye) 的發展曆程。
孫新軍(jun) 指出,老城在新時代煥發活力,需要在繼承文化根脈的同時,不斷將文化軟實力嵌入空間布局中。
不久前,東(dong) 城區發布若幹措施,要助力轄內(nei) 的會(hui) 館煥發活力,逐漸將會(hui) 館打造成文化交流互鑒的“會(hui) 客廳”。東(dong) 城區專(zhuan) 門量身定製了一批小而美、小而雅、小而精的節目在不同會(hui) 館上演。孫新軍(jun) 說,顏料會(hui) 館、臨(lin) 汾會(hui) 館的演出一票難求,讓沉睡的會(hui) 館煥發新生。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的序幕已經拉開,與(yu) 運河商務帶、市屬政府區、城市綠心同步建設的還有三大文化建築,城市副中心的起步就是“有文化”的。
城市副中心劇院外形集演藝演出、藝術創作、文化教育、現場體(ti) 驗等功能於(yu) 一體(ti) ,外形設計取自通州古糧倉(cang) 和運送物資的船舶;城市副中心圖書(shu) 館設計理念源於(yu) 中國傳(chuan) 統“赤印”和銀杏樹葉片,建築麵積約7.5萬(wan) 平方米;大運河博物館融收藏保管、開放式展陳、科學研究、社會(hui) 教育、文保修複等功能於(yu) 一體(ti) ,設計理念源於(yu) 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3個(ge) 元素,建築麵積約10萬(wan) 平方米。
3個(ge) 項目在通州城市綠心內(nei) 遙相呼應,項目預計2022年底基本完工,2023年開門迎客。
梁曉聲發現最近幾年北京的書(shu) 店、圖書(shu) 館多了,他點讚說,很多地方在打造15分鍾閱讀圈,15分鍾內(nei) 能夠走到、能讀書(shu) 的空間,有的還開展豐(feng) 富的閱讀、分享活動,北京在這方麵做得很好。
數字時代,文化的新模樣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有一句名言,“將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ge) 600年”。而對身處數字時代的新一代故宮人來說,或許還有新的使命。
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婁瑋講起故宮的新故事,用了一串“文化+”。“+”號後麵有藝術、科技、新媒體(ti) ,總之要實現跨界融合。
故宮與(yu) 藝術融合,打造了備受青年人追捧的《隻此青綠》;與(yu) 科技融合,對文物進行數字化影像采集、借助AI和5G等技術讓觀眾(zhong) 身臨(lin) 其境般體(ti) 驗文化的魅力;與(yu) 新媒體(ti) 融合,故宮陸續開發了多款App,讓公眾(zhong) 能夠隨時隨地了解曆史文化。
在保護中的利用與(yu) 開發,賦予了600歲的故宮新的生命力。
今年上半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guan) 於(yu) 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這份文件也在首屆北京文化論壇上備受關(guan) 注。不少嘉賓的發言都提到國家文化大數據體(ti) 係建設、科技創新賦能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
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祁述裕說,文化大數據既是一場技術革命,也是一場經濟變革,同時還是一場國家治理的創新,文化大數據建設應該秉持數據開放和共享的理念。
在雅昌文化集團董事長萬(wan) 捷看來,增強文化自信的前提是了解本國文化,這需要對數字知識內(nei) 容進行挖掘,通過解構、重構、標注、關(guan) 聯,係統性地繪製公共文化數字知識圖譜。
背後的基礎工作需要完成數字化采集,但這絕不是簡單的把各類文化內(nei) 容與(yu) 服務從(cong) 線下搬到線上,需要在實現標準化的基礎上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公共文化數字管理係統。
在北京,文化不隻是陽春白雪,也產(chan) 生GDP,“文化+”已經形成了巨大的產(chan) 業(ye) 。
在首屆北京文化論壇期間,北京市首次發布《北京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白皮書(shu) 》,一組組數據折射出了重要信息:“文化+”產(chan) 業(ye) 已深度賦能首都城市發展。
白皮書(shu) 中,一個(ge) 最值得關(guan) 注的數據是,2020年北京市文化產(chan) 業(ye) 實現增加值3770.2億(yi) 元,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的比重10.5%,這也是北京文化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經濟的比重首次超過10%。
北京市文資中心主任劉紹堅說,這是個(ge) 十分重要的標誌性數據。文化產(chan) 業(ye) 在GDP中的占比穩居全國第一,也意味著北京在文化產(chan) 業(ye) 方麵的全國文化中心地位進一步鞏固。
白皮書(shu) 還勾勒了一個(ge) 數字時代的文化發展循環圈——“科技賦能文化 文化賦能城市”。劉世昕 張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