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②】一條斑馬線激發的城市文明

發布時間:2022-08-03 11:0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②】

  光明日報記者 謝文 陸健 光明日報通訊員 盧澤華

  十多年前,浙江杭州馬路上出現的“禮讓斑馬線”,曾經成為(wei) 轟動全國的新聞:車讓人?許多人覺得不可思議。

  不過,但凡到過杭州的遊客,都會(hui) 斬釘截鐵地給出佐證:在杭州,行人過斑馬線,公交車、出租車、私家車都能主動停下,耐心地禮讓……

   “斑馬線”成為(wei) 激發城市文明的“杠杆”

  曾流傳(chuan) 著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ge) 外地車主在西湖邊遇到斑馬線沒有讓行,被交警抓了個(ge) 正著。車主抱怨說:欺負外地人,你們(men) 抓個(ge) 本地車試試!

  交警笑言:想抓都抓不著。不信?你來監督!

  這個(ge) 較真的司機在路口觀察了41分鍾,其間,有270輛浙A牌號的車通過,全都是車讓人。

  這個(ge) 外地司機爽快地接受了處罰,臨(lin) 走時豎起大拇指:“服了!”

  有人好奇:杭州“禮讓斑馬線”風尚是怎麽(me) 形成的?

  2010年前後,杭州發生了“飆車案”等一係列交通安全事故,城市的公共安全和形象受到影響。如何“挽回”形象並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質?市委、市政府推出了“禮讓斑馬線”。

  此後,杭州又密集出台了一係列措施,明確將“禮讓斑馬線”作為(wei) 城市文明的重要突破口,讓它成為(wei) 激發城市文明的“杠杆”。

  好風尚是一點點培養(yang) 起來的,經過十幾年潤物細無聲的浸潤,文明因子已浸入城市的各個(ge) 角落:

  漫步在杭州的街頭巷尾,你會(hui) 發現,這裏不僅(jin) 車讓人,紅綠燈也與(yu) 其他城市不同,杭州安裝的帶字幕一體(ti) 化信號燈豎立在地上,與(yu) 人齊眉,“平視”著提醒你過馬路。這個(ge) 細節,反映了這座城對每個(ge) 個(ge) 體(ti) 的尊重與(yu) 關(guan) 愛。

  騎自行車,杭州有專(zhuan) 門的騎行道路,你不用害怕機動車會(hui) 來搶道;在十字路口,頭頂上有遮雨棚,你可以有幾分鍾安心整理一下被雨淋濕的頭發;在繁華的道路旁,杭州建設了幾千個(ge) 城管環衛愛心休息點,讓環衛工、交警可以在此休憩……

  “文明會(hui) ‘傳(chuan) 染’。文明風尚,正以驚人的速度在普通市民間‘裂變’。”杭州市文明辦有關(guan) 負責人講了一件趣事:

  幾年前,享譽國際的台灣編舞家、“雲(yun) 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先生帶團來杭州演出。兩(liang) 萬(wan) 多觀眾(zhong) 在草坪上席地而坐,散場後該會(hui) 是多麽(me) 狼藉?演出之前,他的心裏一直忐忑不安。

  然而,現代舞《白蛇傳(chuan) 》在杭州柳浪聞鶯公園演出結束之後,林懷民先生驚呆了雙眼:草地上幹幹淨淨,竟然不見一片紙屑!

  政府是公共道德的“引導員”

  “城市發展,積累物質財富固然重要,但精神財富積累更不可少——它是一座城市的靈魂。”這一觀點,是杭州市曆屆班子的共識。

  如何積累一座城市的精神財富?杭州的經驗是:讓政府成為(wei) “公共道德的引導員”,以此推動核心價(jia) 值觀“落地生根”。

  對於(yu) “看不見、摸不著”的價(jia) 值觀,怎樣才能如一顆種子般深植人心?杭州市作了不少探索。

  在上城區後珠苑社區,一位業(ye) 主因小區無法停車被保安攔在外麵。他一氣之下把車堵在小區門口,雙方僵持了幾個(ge) 小時,最後還被電視台曝了光。

  “可真丟(diu) 麵子!”小區居民議論紛紛。對此事要不要“小題大做”?居委會(hui) 委員韓吉深思熟慮後,決(jue) 定抓住這一契機,以“如何解決(jue) 停車難”為(wei) 主題,舉(ju) 辦了一場社區“道德講堂”,邀請當事人和小區居民一起參與(yu) 活動。通過充分討論,居民們(men) 對有序停車有了新認識,最終在參與(yu) 中實現了自我教育——當事人主動做了自我批評。

  韓吉有感而發:“讓群眾(zhong) 親(qin) 身參與(yu) 進來,社會(hui) 公德就容易形成。”

  韓吉所說的“道德講堂”活動,自2011年以來開始舉(ju) 辦,在市級以上文明單位、社區全覆蓋。

  “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誦一段經典,做一次反觀,講一個(ge) 故事,作一番點評,行一個(ge) 德字禮,送一份吉祥”……道德講堂推行“八個(ge) 一”流程很接地氣,居民們(men) 紛紛誇獎:“規定動作做得實,自選動作做得活。”目前,杭州已建設了約1000個(ge) 道德講堂。

  良好的道德風尚一旦形成,就會(hui) 助推整個(ge) 社會(hui) 走向文明。“多一個(ge) 廣場,少一個(ge) 賭場”;“多一次講座,少一些迷惑”;“多看名角,少些口角”……群眾(zhong) 歸納出的這些鮮活的語言,肯定了政府引導帶來的效果。

  實現同頻共振,杭州還牢牢把握了一點:黨(dang) 委和政府積極引導,而群眾(zhong) 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ti) 。杭州各級幹部牢記一個(ge) 原則:不大包大攬,而是讓群眾(zhong) 自覺參與(yu) 到精神文明建設中來。

  每年,杭州市都要舉(ju) 行“最美人物”、平民英雄、道德模範等一係列評選活動,這些模範人物有一個(ge) 顯著特點——來自身邊。因為(wei) 身邊的道德模範更可信、可親(qin) 。

  這些模範,帶動整個(ge) 杭州的文明風尚,讓政府精心嗬護的“盆景”,變成了蔚為(wei) 大觀的“風景”。

   “文明指數”也是“幸福指數”

  有一項城市調查,主題是“生活在杭州,有哪些瞬間讓你覺得最幸福?”

  其中,“杭州是溫暖的,斑馬線禮讓行人全國最好”這一選項,以30.2%的得票率排在第一位。“文明”成為(wei) 這座城市最有“觸感”的裏子。

  有經驗的城市管理者都很清楚:一座城市,蓋一座摩天大樓容易,形成一種文明風尚很難。前者代表著一座城市的直觀形象,後者則彰顯著一座城市的魅力與(yu) 溫度,度量著群眾(zhong) 的幸福指數。

  杭州就是這樣一座城市,她不僅(jin) 於(yu) 2011年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還是全國唯一一座連續15年獲得“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稱號的城市。

  近些年,杭州在全國主要城市人才淨流入率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一位歸國博士初次來杭州,就決(jue) 定“不走了”。他說:“在杭州,我能時刻體(ti) 會(hui) 到善意和溫暖。”

  再聽一聽普通百姓對杭州文明氛圍的感受——

  市民胡楊林說:在杭州,老人喜歡坐公交,因為(wei) 每次都有人讓座。司機看到老人上車,會(hui) 按下讓座播音提示,等到老人坐穩後車才緩緩開動。

  環衛工人田玉蘭(lan) 說:在西湖,掃地很輕鬆,因為(wei) 垃圾落地的少。“文明氛圍影響著所有的人。以前遊客總是隨地抽煙,現在看到地麵這麽(me) 幹淨,周圍的人這麽(me) 自律,誰還好意思亂(luan) 扔煙頭?”

  有人說:因為(wei) 文明,杭州有了更深層次的美!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