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泥巴”的過程中讓非遺活起來
原標題:在“玩泥巴”的過程中讓非遺活起來
不久前,江西景德鎮三寶蓬美術館舉(ju) 行的“2022中國當代青年青花繪畫邀請展”上,雲(yun) 南紅河職業(ye) 技術學院的青年教師謝淩峰的作品《生生不息》參展。參展作品是高72厘米、直徑25厘米的花瓶,用建水本地陶土作坯,在傳(chuan) 統建水窯青花的圖飾上,加上紅色印章。
這個(ge) 作品,是謝淩峰在雲(yun) 南大學藝術與(yu) 設計學院陶瓷創新設計研究中心攻讀碩士研究生時創作的,曾於(yu) 2020年獲得雲(yun) 南省工藝美術“玉溪文博·工美杯”一等獎。
“遵循傳(chuan) 統,打破常規”是謝淩峰在雲(yun) 南大學就讀時,藝術與(yu) 設計學院教授吳白雨給他的教誨。
吳白雨曾擔心這個(ge) 有點“單純、幼稚甚至呆萌”“固執己見地堅持著對世界喜劇式的憧憬”的男生不一定能在雲(yun) 南傳(chuan) 統陶瓷製作技藝這個(ge) 行業(ye) 中沉下心來。但是3年裏,謝淩峰不僅(jin) 全身心投入到雲(yun) 南青花技藝學習(xi) 中,畢業(ye) 後還懷揣著對雲(yun) 南陶瓷文化的熱愛,前往雲(yun) 南建水縣的紅河職業(ye) 技術學院紫陶學院擔任老師,而沒有回自己的家鄉(xiang) 。
在中國青年報社“溫暖一平方”直播間接受采訪時,謝淩峰說:“這個(ge) 選擇,是受導師吳白雨的影響,也是對雲(yun) 南陶瓷文化的迷戀。”
吳白雨長期致力於(yu) 雲(yun) 南傳(chuan) 統手工製陶技藝實踐與(yu) 研究。在他的推動下,2007年以來,雲(yun) 南大學藝術與(yu) 設計學院先後在建水工藝美術陶廠設置了教學實踐基地;在學院內(nei) 建立了陶瓷實驗室;在玉溪技師學院成立了“玉溪窯發展研究中心”,開展雲(yun) 南陶瓷工藝文化研究和教學實踐,以及玉溪窯青花瓷器複燒工作。2018年,雲(yun) 南大學紫陶傳(chuan) 承基地入選教育部第一批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基地,並承擔文旅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研修培訓計劃”項目,對雲(yun) 南省陶瓷非遺傳(chuan) 承人和從(cong) 業(ye) 者進行培訓。
多年來,吳白雨團隊對建水紫陶、雲(yun) 南青花瓷器、華寧高溫色釉陶器的傳(chuan) 統燒造技藝進行係統研究,先後出版了一批專(zhuan) 著,建構了雲(yun) 南傳(chuan) 統陶瓷燒造技藝的基本學術體(ti) 係。
2018年,吳白雨麵向非專(zhuan) 業(ye) 本科生開設了公共美育實踐課程“建水紫陶藝術”。2021年,這一課程入選教育部“雙萬(wan) 計劃”省級一流課程。
建水紫陶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建水紫陶藝術”課程深受學生歡迎。在“玩泥巴”的過程中,同學們(men) 不僅(jin) 感受到快樂(le) 、趣味,更感到“磨煉了耐心,陶冶了心靈”。
“想做出一個(ge) 完整的陶瓷作品,必須要耐得住性子,沉下心來慢慢去感受。”2021級舞蹈學專(zhuan) 業(ye) 的馬逸靈說,“這門課給我最大的收獲就是保持平穩的心態做事情,不浮躁。”
2021級曆史學專(zhuan) 業(ye) 的樊亞(ya) 文也認為(wei) ,“當一點點克服困難完成作品的時候,巨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他說,藝術需要實踐,藝術的美感是在勞動與(yu) 實踐中產(chan) 生的。
“雲(yun) 南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燒造陶瓷的曆史。”吳白雨說,在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影響下,雲(yun) 南陶瓷兼容並蓄,風格獨具。豐(feng) 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資源,為(wei) 大學的文化傳(chuan) 承創新提供了充足的養(yang) 分。把非遺藝術納入學科體(ti) 係建設,不僅(jin) 提升了學生的實踐體(ti) 驗、文化和審美能力,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培養(yang) 人才;同時,大學的學術研究,也對非遺傳(chuan) 承保護以及產(chan) 業(ye) 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近年來,在雲(yun) 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建水紫陶、玉溪青花、華寧釉陶、曲靖柴燒、西雙版納傣陶、永勝瓷器等雲(yun) 南代表性陶瓷種類,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影響越來越大。
2013年,受玉溪市委市政府委托,吳白雨團隊成功恢複了中國曆史名窯“玉溪窯”青花瓷器燒製技藝,該技藝被列入雲(yun) 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項目名錄。近年來,玉溪加快了陶瓷文化產(chan) 業(ye) 的發展,建設了“青花一條街”文化產(chan) 業(ye) 園區。
“如果沒有政府主導,與(yu) 江西景德鎮陶瓷同時‘出生’,曾經有過輝煌曆史的這些代表性陶瓷可能永遠隻是深藏於(yu) 博物館中的曆史殘片。”吳白雨說,但是,非遺也要變“輸血”為(wei) 自身“造血”。
在他看來,一個(ge) 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經受過時間檢驗的,雖然某些技藝或產(chan) 品被淘汰,但其中蘊含的特色元素一旦挖掘出來,依然能受到現代市場的青睞。隻要對具備市場開發潛質的非遺項目進行合理開發,經過市場的孵化,就能讓非遺重新煥發出生命力,“非遺活化”就能成為(wei) 精準扶貧的“造血機”。
吳白雨團隊研製的“雲(yun) 大青花碗”,利用了玉溪青花瓷燒製技藝,增加了時代元素、文化附加值,通過“互聯網+非遺+實體(ti) 店”“非遺+中介公司”等模式,暢通了銷售渠道。
2018年4月,雲(yun) 南大學扶貧辦與(yu) 吳白雨團隊聯合發起的“義(yi) 賣雲(yun) 大青花碗,助力魯史精準扶貧”活動,短短1個(ge) 月,線上線下賣出“雲(yun) 大青花碗”2萬(wan) 隻,銷售所得的12.7萬(wan) 餘(yu) 元,全部捐贈給了臨(lin) 滄市鳳慶縣魯史中學,用於(yu) 基建。
項目組還與(yu) 麗(li) 江永勝瓷廠合作,對雲(yun) 南青花日用瓷器產(chan) 業(ye) 化生產(chan) 進行科研攻關(guan) ,解決(jue) 了產(chan) 品潔白度低、造型單調、雲(yun) 南特色不顯著、生產(chan) 效率低等問題,生產(chan) 出的“雲(yun) 南青花魚藻紋餐具”瓷胎白度高,青花色彩明豔,無鉛無毒,過去1.2元一隻的碗如今賣到2.8元,該廠年利潤預計增加4000萬(wan) 元。
“雲(yun) 南青花瓷繪藝術代表著雲(yun) 南多元民族文化的共融,為(wei) 當代陶藝創作和藝術設計創新提供了豐(feng) 富的元素。”吳白雨說,通過設計方法、設計表達等方麵的探索,雲(yun) 南民族民間器物文化的應用價(jia) 值得到了轉化,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得到了活化傳(chuan) 承,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元素成為(wei) 當代社會(hui) 生活的需求。(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