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從全局高度準確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

發布時間:2022-08-04 16:03:00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黃群慧(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加快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審時度勢作出的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事關(guan) 全局的係統性、深層次變革,對於(yu) 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世界經濟繁榮,具有重大意義(y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係列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博大精深、體(ti) 係完整、邏輯嚴(yan) 謹,是習(xi) 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nei) 容,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成果,要從(cong) 全局高度準確把握和深入貫徹。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根本依據、理論邏輯與(yu) 重大意義(yi)

  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的曆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是我們(men) 黨(dang) 明確階段性中心任務和製定路線方針的根本依據。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後,中國進入一個(ge) 新發展階段。把握新發展階段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依據。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躍上了新的台階,人均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超過了1萬(wan) 美元,成為(wei) 經濟總量第二、製造業(ye) 總量第一的超大規模經濟體(ti) ,無論是從(cong) 供給能力還是需求潛力都具備了國內(nei) 經濟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支撐並帶動國際循環的條件和基礎。與(yu) 此同時,隨著需求結構和生產(chan) 函數的重大變化,“卡脖子”技術供給、市場體(ti) 製機製不完善等造成的供需脫節、循環不暢等問題也日益突出,原來建立在勞動力等要素低成本優(you) 勢基礎上的出口導向工業(ye) 化、市場資源“兩(liang) 頭在外”參與(yu) 國際大循環發展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新發展階段了。再加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環境日趨錯綜複雜和不確定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中美貿易摩擦、新冠疫情、俄烏(wu) 衝(chong) 突等一係列重大變局因素影響廣泛深遠,經濟逆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全球貿易格局、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布局麵臨(lin) 著巨大衝(chong) 擊,這要求進一步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提升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和可持續性,新發展階段需要一個(ge) 更加強大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ti) 係。因此,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正是我國適應新發展階段各方麵重大變化的主動選擇。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新發展階段的經濟現代化戰略路徑選擇,這是由經濟現代化理論邏輯決(jue) 定的。從(cong) 現代化理論看,中國作為(wei) 一個(ge) 現代化的後發國家,要實現趕超成為(wei) 一個(ge) 現代化國家,必須根據自身社會(hui) 、經濟、自然和曆史文化條件,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較優(you) 勢,探索適合自身國情的經濟現代化路徑和戰略。新發展階段是我們(men) 黨(dang) 帶領人民迎來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曆史性跨越的現代化新階段,這個(ge) 階段中國已經基本實現工業(ye) 化,開始從(cong) 工業(ye) 化後期向後工業(ye) 化階段過渡,是最終實現現代化的“衝(chong) 刺”階段,是日益接近質的飛躍的量的積累和發展變化的過程。在這個(ge) 新的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以來基於(yu) 勞動力等要素低成本的比較優(you) 勢的現代化趕超戰略已經不適應現代化進程需要,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受限、內(nei) 需亟待開拓等弊端日益明顯,製約國內(nei) 國際經濟循環,需要尋求基於(yu) 新的比較優(you) 勢、打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依附的新的經濟現代化路徑。新發展階段中國經濟具有超大規模經濟體(ti) 的比較優(you) 勢,需要利用好大國經濟縱深廣闊的比較優(you) 勢,使得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充分發揮,尤其是發揮好市場這個(ge) 全球最稀缺的資源優(you) 勢,通過擴大內(nei) 需和內(nei) 外雙循環相互促進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將比較優(you) 勢轉化為(wei) 競爭(zheng) 優(you) 勢,從(cong) 而實現從(cong) 成本驅動的數量增長模式向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模式的轉變,加快形成國內(nei) 經濟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yi) 和深遠的曆史意義(yi) 。麵對全球經濟政治出現的巨大變化和我國現代化進程出現的階段性新特征,統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作出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這是一項事關(guan) 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既是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遞進深化,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整合提升,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發展階段要著力推動完成的重大曆史任務。對於(yu) 中國這樣一個(ge) 人口眾(zhong) 多和超大規模市場的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而言,新發展階段麵臨(lin) 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風險,我們(men) 必須通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確保國內(nei) 大循環暢通無阻、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形成強大的國內(nei) 經濟循環體(ti) 係和穩固的基本盤,以及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同時以國際循環持續提高國內(nei) 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從(cong) 而實現我國經濟的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wei) 安全的發展,確保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程不被遲滯和中斷。因此,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對推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意義(yi) 重大而深遠。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nei) 涵、關(guan) 鍵所在與(yu) 本質特征

  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是新發展格局的基本內(nei) 涵。要科學把握新發展格局的基本內(nei) 涵,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麵問題。一是要強化全麵性認識。一方麵,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絕不是關(guan) 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nei) 需潛力,使國內(nei) 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不能片麵強調“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主張在對外開放上進行大幅度收縮;另一方麵,我國已經超越了主要依靠外資外貿拉動經濟增長的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從(cong) 成本驅動、出口導向、高速度工業(ye) 化轉向創新驅動、內(nei) 需導向、高質量工業(ye) 化,不能固守“兩(liang) 頭在外、大進大出”的舊思路。二是要強化全局性認識。必須充分認識到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和路徑的重大戰略調整、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包括生產(chan) 、流通、分配、消費等多個(ge) 環節的全國統一的大循環、大市場,不能隻考慮建設本地區、本部門、本區域的小市場和小循環,搞低層次物流循環。三是要強化協同性認識。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將強化需求側(ce) 管理與(yu) 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效協同起來,不能認為(wei) 構建新發展格局主要是擴大內(nei) 需、形成國內(nei) 大市場,而忽略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深化;或者是認為(wei) 構建新發展格局隻是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而忽略了加強需求側(ce) 管理,對擴大內(nei) 需的長期性認識不足。四是要強化係統性認識。不能將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割裂考慮,要充分認識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由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理論邏輯、曆史邏輯、現實邏輯決(jue) 定的。把握新發展階段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依據,貫徹新發展理念為(wei) 把握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行動指南,構建新發展格局則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這就要求我們(men) 必須將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三新”有機地係統地放在一起理解其深刻內(nei) 涵。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guan) 鍵在於(yu) 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經濟活動本質是一個(ge) 基於(yu) 分工和價(jia) 值增值的信息、資金和商品(含服務)在居民、企業(ye) 和政府等不同的主體(ti) 之間流動循環的過程,這個(ge) 過程可以分為(wei) 生產(chan) 、分配、流通、消費等各個(ge) 經濟循環環節。一個(ge) 正常的經濟合理增長的經濟循環,需要生產(chan) 要素和產(chan) 品能夠在各個(ge) 環節以及各個(ge) 環節內(nei) 部循環流轉暢通。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這是新發展格局的核心要義(yi) ,而內(nei) 需主導、內(nei) 部可循環又是國內(nei) 大循環的關(guan) 鍵所在,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擴大內(nei) 需這個(ge) 戰略基點。當前,國內(nei) 經濟循環不暢、製約擴大內(nei) 需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我國內(nei) 需體(ti) 係還不完整、還需進一步完善,暢通國內(nei) 經濟循環就要加快構建完整的內(nei) 需體(ti) 係,進一步釋放內(nei) 需潛力。而完善內(nei) 需體(ti) 係、加快構建完整的內(nei) 需體(ti) 係,具體(ti) 需要從(cong) 構建現代化市場體(ti) 係、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收入分配體(ti) 係和新型消費體(ti) 係幾個(ge) 方麵改革入手。尤其是國內(nei) 供給和需求之間不通暢的關(guan) 鍵矛盾在於(yu) 供給方不能充分適應需求的轉型升級,造成供求之間無法正常適配形成經濟循環,這需要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抓住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這個(ge) 主線和戰略方向。當然,國內(nei) 大循環暢通也需要國際大循環促進循環效率和水平的提升。

  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新發展格局所要求的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並不僅(jin) 僅(jin) 意味著從(cong) 經濟增長的數量上國內(nei) 循環量占比為(wei) 主,這不是新發展格局本質要求。測度分析表明,實際上從(cong) GDP數量上看,中國的經濟循環量早已是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經濟循環的主體(ti) 地位基本確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必須更強調自主創新”,這意味著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國內(nei) 高水平自主創新為(wei) 主驅動經濟循環暢通無阻的發展格局。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國情發生了巨大變化,基於(yu) 勞動力低成本的比較優(you) 勢正在逐步減弱,舊的生產(chan) 函數組合方式已經難以持續,亟須通過創新實現新的生產(chan) 函數組合。經濟全球化也正遭遇強勢逆流,低成本出口導向工業(ye) 化模式難以為(wei) 繼,關(guan) 鍵的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經濟安全風險加大,我國經濟循環中出現了許多新的堵點和瓶頸,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wei)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無論是從(cong) 促進經濟循環暢通無阻看,還是進一步推進經濟增長培育經濟新動能看,都需要通過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製度創新培育高水平自主技術創新能力,突破產(chan) 業(ye) 發展瓶頸,全麵優(you) 化升級產(chan) 業(ye) 結構,提升創新能力、競爭(zheng) 力和綜合實力,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質量的投入產(chan) 出關(guan) 係,實現經濟循環暢通無阻,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布局、重大舉(ju) 措和政策體(ti) 係

  從(cong) 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布局看,一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wei) 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把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加快發展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二要堅持擴大內(nei) 需這個(ge) 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nei) 需體(ti) 係,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nei) 市場成為(wei) 一個(ge) 可持續的曆史過程,把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三要加快推進重要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的深層次改革,建設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形成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促進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的動力機製;四要加快促進城鄉(xiang) 區域協調發展,協調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城鎮化、信息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優(you) 化國內(nei) 大循環產(chan) 業(ye) 布局、空間布局和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五要堅持總體(ti) 國家安全觀,把安全發展貫穿到各個(ge) 領域和各個(ge) 環節,增強在複雜環境中動態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

  從(cong) 構建新發展格局重大舉(ju) 措看,一是建立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與(yu) 需求側(ce) 管理有效協同的宏觀治理機製,持續完善宏觀經濟調控體(ti) 係。在堅持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國內(nei) 經濟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的原則下,加快形成一種供給與(yu) 需求動態平衡、改革與(yu) 管理有效協同、國內(nei) 循環與(yu) 國際循環相互促進、市場機製與(yu) 政府作用有效結合的經濟運行機製;二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企業(ye) 技術創新能力,以提升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和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為(wei) 抓手,深入實施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工程,加大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做強做優(you) 做大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現代化服務業(ye) ;三是深入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通過完善生產(chan) 、市場、分配和消費體(ti) 係,積極推進國內(nei) 統一大市場建設,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促進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全麵促進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優(you) 化投資結構,發揮有效投資對優(you) 化供給結構的關(guan) 鍵作用;四是建設更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和開放型經濟新體(ti) 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堅持“兩(liang) 個(ge) 毫不動搖”,促進非公有製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製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營造各種所有製主體(ti) 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平公正公開參與(yu) 競爭(zheng) 、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ti) 活力,建立現代產(chan) 權製度,奠定現代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和現代經濟增長的所有製基礎;五是促進城鄉(xiang) 、區域、產(chan) 業(ye) 的融合發展,實現新型工業(ye) 化、以人為(wei) 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戰略協同,全麵推進綠色生產(chan) 和消費轉型,實現綠色經濟穩定高效增長;六是進一步全麵統籌發展和安全,尤其是築牢經濟安全基礎,一方麵是維護以供應鏈為(wei) 核心的實體(ti) 經濟和產(chan) 業(ye) 發展安全,另一方麵是維護金融安全,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風險底線。要統籌這兩(liang) 方麵安全,推進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金融要回歸到支持實體(ti) 經濟的本質。以此為(wei) 關(guan) 鍵著力點,堅持總體(ti) 國家安全觀,實施國家安全戰略,防範和化解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各類重大風險。

  從(cong)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政策體(ti) 係看,要逐步形成穩中求進的政策體(ti) 係。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反複強調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已經是我國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穩中求進的政策體(ti) 係,“穩”是主基調、是大局,構建新發展格局工作“穩”的重點放在穩住經濟運行的政策方麵,保證經濟運行不出現係統性風險;“進”是在“穩”的基礎上關(guan) 於(yu) 構建新發展格局各個(ge) 關(guan) 鍵領域積極進取的政策。“穩”和“進”是有機統一、相互促進的。穩中求進的政策體(ti) 係包括七方麵的總體(ti) 要求: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ti) 活力、結構政策要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科技政策要紮實落地、改革開放政策要激活發展動力、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社會(hui) 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線。具體(ti) 而言,穩中求進的政策體(ti) 係內(nei) 容重點在以下幾個(ge) 方麵,一是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協同聯動,跨周期與(yu) 逆周期宏觀政策有機結合,以擴大內(nei) 需為(wei) 戰略基點,緊扣結構性問題,做到宏觀經濟政策更加精準有效;二是微觀政策要正確把握產(chan) 業(ye) 政策與(yu) 競爭(zheng) 政策的關(guan) 係,深化改革開放,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持續發力激發市場主體(ti) 活力,提振市場主體(ti) 信心,營造各類所有製企業(ye) 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三是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圍繞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突破供給約束堵點不斷強化完善結構政策,尤其是加快科技政策紮實落地,構建科技、金融、產(chan) 業(ye) 相互促進良性循環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形成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wei) 特征的新發展格局;四是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提高區域發展政策的平衡性協調性,社會(hui) 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線,推進區域發展政策與(yu) 社會(hui) 民生政策有效協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