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裏辦展覽,村民當講解員(藝術改變鄉村)
在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臧灣鄉(xiang) 寒溪村史子園,一場名為(wei) “藝術在浮梁”的展覽,把這個(ge) 普通的村莊變成了藝術的田野。各類藝術裝置點綴在史子園,吸引遊客到來,村民的生活也悄然發生改變。
過去一年多,在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臧灣鄉(xiang) 寒溪村史子園自然村,一場名為(wei) “藝術在浮梁”的展覽,把這個(ge) 普通的村莊變成了一個(ge) 遠近聞名的“沒有屋頂的美術館”。藝術家們(men) 深入村子調研,與(yu) 村民交流,挖掘村莊故事。從(cong) 田野到茶園,從(cong) 舊屋到場院,各類藝術裝置點綴在史子園的裏裏外外。
“講述當地故事,以藝術為(wei) 媒,讓外來遊客多角度了解本地人的生活。城市與(yu) 村莊展開對話,形成良性循環,帶動鄉(xiang) 村煥發新的生機與(yu) 活力。”浮梁縣鄉(xiang) 創特派員、“藝術在浮梁”總策劃孫倩說。
植根鄉(xiang) 土進行藝術創作
出浮梁縣城,沿省道向東(dong) 北方向,驅車30分鍾轉入進村路,不久便來到史子園。這裏地處皖贛交界,有上千畝(mu) 茶山,全村110戶人家近300人。走到村口,便能看到窗明幾淨的“浮梁會(hui) 客廳”。
2021年,“藝術在浮梁”的展覽迅速出圈。“以全村為(wei) 載體(ti) ,把藝術作品點綴於(yu) 鄉(xiang) 間田野。看展的過程,也是一場對村莊的探索之旅。”孫倩說。2020年秋,浮梁縣開始實施“鄉(xiang) 創特派員製度”,建立以人才為(wei) 核心的資源配置體(ti) 係,以特派員助力鄉(xiang) 村建設,以文化帶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為(wei) 浮梁縣首批26名鄉(xiang) 創特派員之一,孫倩進駐了寒溪村,帶領團隊在史子園開啟了藝術實踐。
“以藝術為(wei) 媒,與(yu) 當地的人、資源、環境進行對話,實現文化與(yu) 鄉(xiang) 村的多維鏈接,逐步推動產(chan) 業(ye) 發展,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該項目團隊負責人介紹。
一處經改造的舊屋牆麵上畫著一幅泥瓦工小像。“看,這就是我!”村民黃愛明高興(xing) 地說。十幾層不同顏色的塗料打底,再慢慢摳刻出小像,隻有湊近了看,才能發現那些“畫”是剝刻出來的。剝離下來的牆灰則被集納到一個(ge) 個(ge) 小袋子裏,貼在小像下方。“牆體(ti) 本身就是一種記憶的載體(ti) ,生活的痕跡附著其間。這個(ge) 作品名為(wei) 《進化中的塵埃——史子園的記憶》。”項目團隊成員滕惠民介紹。
像這樣的作品,在史子園還有很多。從(cong) 形式到內(nei) 容,都能看出藝術家的巧思和對鄉(xiang) 土的感知。以製茶的茶碾為(wei) 靈感製作的鏡麵裝置“小碾深甌”;從(cong) 村民家裏搜集來的醃菜缸、糧鬥等組成“記憶的容器”;竹林茶園間,長出一個(ge) 空中“鳥巢”,一座“天梯”,一盞“大地之燈”……村莊給予藝術家們(men) 豐(feng) 富的靈感,藝術也增添了村莊的活力。
2021年,“藝術在浮梁”舉(ju) 辦了春秋兩(liang) 季展覽,來自5個(ge) 國家和地區的34名藝術家創作了27件藝術作品。除特別展期外,“藝術在浮梁”也保持常規運營。日常生活中,行走村莊,就仿佛走在自然與(yu) 藝術相交融的“開放式展館”中。
發動村民參與(yu) 藝術實踐
脫掉遮陽帽,卸下采茶簍,43歲的胡振蘭(lan) 有了個(ge) 新身份——藝術展覽講解員。
2021年5月春季展時,村裏召集首批誌願者。有村民來找胡振蘭(lan) ,可當時的她並沒動心,一心想著自家茶園的農(nong) 活。
開幕式那天,藝術家齊聚村裏,在每一個(ge) 作品前為(wei) 遊客講解。從(cong) 史子園和附近村子裏來的農(nong) 家大姐,聽得起勁兒(er) ,還有人拿出本子記筆記。“這不就是我們(men) 自己村裏的故事?”“那讓我講也沒問題!”“太有創意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對即將上手的工作有了期待。
除了直接向藝術家學習(xi) ,誌願者們(men) 還接受了策展方的專(zhuan) 業(ye) 培訓:作品內(nei) 涵、服務禮節、電腦和手機操作……而村民們(men) 的態度也從(cong) 猶疑到主動,服務從(cong) 簡單講解拓展到全程導覽。有遊客反饋說,“從(cong) 農(nong) 家大姐們(men) 熱情、真誠、淳樸的講述中,感受到了作品的內(nei) 涵、展覽的誠意。”
看著身邊同伴紛紛當上了講解員,胡振蘭(lan) 也提起了興(xing) 趣。秋季展來臨(lin) 時,她馬上報了名。今年春天,一位專(zhuan) 家來到浮梁,特意打卡史子園,負責講解的便是胡振蘭(lan) 。她說:“緊張是肯定的,但我現在講得越來越自然了!”
2021年5月底,春季展即將結束。夜幕下的田野,一隻隻螢火蟲閃爍其間。“我們(men) 的誌願者來自史子園和周邊村落,誌願者們(men) 帶著遊客穿梭在村裏的各個(ge) 展覽點,講述關(guan) 於(yu) 這片土地的故事,不正像散發著微光的螢火蟲嗎?”一位藝術家為(wei) 誌願者團隊取名“螢火蟲隊”,還設計了專(zhuan) 門的標識。
如今,包括史子園及周邊村莊在內(nei) 的誌願者有近60人。誌願者們(men) 農(nong) 忙時采茶製茶,得空便參與(yu) 講解。隨著誌願工作的開展,村民們(men) 不僅(jin) 對生活的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在和遊客的交流過程中更加自信、開心。
“藝術在浮梁”運營團隊成員賀歲華表示,“鄉(xiang) 村振興(xing) ,關(guan) 鍵在人。村民的自信一定是基於(yu) 他自己生長生活的地方。”
文旅融合激發村莊活力
在村民王泉有家的老房子裏,記者才坐定,一杯清香撲鼻的米酒便遞到眼前,“嚐嚐,度數不高的!”王泉有熱情招呼。
作品《泉有米酒酒館》是在王泉有家的老屋上創作的。這是一棟上世紀80年代建起的兩(liang) 層小樓,上下6間,牆體(ti) 來自山上的石頭。藝術家在外牆上繪製了兩(liang) 名對飲的卡通人物,屋內(nei) 設計成舊式酒館模樣。
王泉有做米酒20多年了,一直是小本生意,但2021年展覽舉(ju) 辦的兩(liang) 個(ge) 月裏,僅(jin) 米酒一項便增收7萬(wan) 多元。
雪裏蕻、明前茶、春筍幹……村民孫金玉也成立了老孫雜貨鋪,平日裏賣點自家地裏的好物,“看看這新采的茶,我們(men) 村裏賣300元一斤,品質很好喲!”
藝術展把史子園的名氣打響了。盡管2022年春季展時間推遲,村民平日裏仍能有不少收益。在浮梁會(hui) 客廳,王泉有的堂哥王順有說:“才有個(ge) 顧客打電話找我買(mai) 茶葉,她說家裏長輩就喜歡喝我們(men) 家的茶!”
在辦展之前,史子園沒有一家飯店、民宿。如今,村集體(ti) 和項目團隊合作成立了一家文旅公司,打造了“拾八方”這一品牌,專(zhuan) 門售賣各類藝術衍生品和紅茶、米酒等土特產(chan) ,村民也開起了餐廳、民宿、小賣部等。寒溪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謝恩安介紹,過去一年,村裏累計接待遊客20萬(wan) 人次,增收近百萬(wan) 元,帶動村民就業(ye) 200餘(yu) 人。文旅融合為(wei) 村子注入了新的活力。
依托“一戶一景點、一村一畫麵”,藝術的介入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助推器”,讓史子園成為(wei) “好看、好聽、好味道”的地方。賀歲華說:“未來,通過藝術節這個(ge) 平台,我們(men) 還要發動村民建立公共文化藝術社區,讓更多人感受鄉(xiang) 村魅力!”(王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