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文化史再添“實錘” 史前人群用羽毛作裝飾品
◎本報記者 陸成寬
早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就已經有了鳥類,它們(men) 也是現代陸生脊椎動物中最大的一個(ge) 類群。然而,相對哺乳動物而言,史前遺址出土的鳥類骨骼極為(wei) 稀少。
“這或許與(yu) 鳥類的骨骼相對纖薄、難以保存有關(guan) ,也可能與(yu) 鳥類的生理特征、生態習(xi) 性乃至古人類狩獵技術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係。”8月4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樂(le) 指出。
通過對寧夏靈武水洞溝遺址第12地點(距今約1.07萬(wan) 年—1.02萬(wan) 年)出土的鳥類骨骼進行研究,張樂(le) 等人找到了史前古人類係統利用鳥類資源的證據,並首次在中國發現萬(wan) 年以前人類利用羽毛作為(wei) 裝飾品的證據。相關(guan) 研究成果發表於(yu) 《考古學與(yu) 人類學科學》。
考古學家認為(wei) ,最初鳥類並不是人類的獵捕對象,主要是因為(wei) 鳥類會(hui) 飛,獵捕難度高;同時,其營養(yang) 物質含量相對較低。
直至舊石器時代晚期,隨著特定捕鳥工具、技能的出現,鳥類才開始逐漸成為(wei) 史前人類的常規獵捕對象。
最近30多年來,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中期,人類就與(yu) 鳥類之間產(chan) 生了極為(wei) 密切的聯係:除了捕食外,史前人群還將鳥類的羽毛和爪子製成裝飾品,肢骨製成工具和樂(le) 器等。
然而,“這些考古發現都集中在舊石器時代的歐洲和西亞(ya) ,在舊大陸的另一端——中國乃至東(dong) 亞(ya) 卻鮮有鳥類與(yu) 史前人類關(guan) 係的研究報道。”張樂(le) 坦言。
依托水洞溝遺址第12地點出土的414件鳥類骨骼,研究人員進行了埋藏學研究。他們(men) 發現,水洞溝遺址第12地點的鳥類以環頸雉、石雞和山鶉等雞形目為(wei) 主,鷹形目和鴞形目等肉食性鳥類次之。古人類在鳥類骨骼表麵造成的切割、敲砸、燒烤與(yu) 劈裂等痕跡,主要分布於(yu) 雞形目的多肉部位以及猛禽類前肢的肢端部分。
“這一現象表明,水洞溝史前人群捕獲的雞形目鳥類主要是為(wei) 了食用,而捕獲猛禽類則主要為(wei) 了獲取羽毛。”張樂(le) 表示。
同時,民族學研究顯示,現代狩獵采集群體(ti) 有以肉食性鳥類羽毛作為(wei) 裝飾品,以彰顯其狩獵能力或社會(hui) 地位的傳(chuan) 統習(xi) 俗。張樂(le) 認為(wei) ,水洞溝遺址第12地點的史前人群可能也以猛禽羽毛作為(wei) 個(ge) 人裝飾,以吸引其他社會(hui) 成員或群體(ti) 的注目。
在張樂(le) 看來,這項工作為(wei) 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nei) ,史前人群與(yu) 鳥類關(guan) 係的探討與(yu) 研究提供了一個(ge) 重要的區域性案例,水洞溝先民以鳥類羽毛作為(wei) 裝飾品的科學發現則為(wei) “我國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又增加了新的研究視角與(yu) 內(nei) 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