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

發布時間:2022-08-05 16:25:00來源: 光明網

  烏(wu) 蘭(lan) 牧騎意為(wei) “紅色的嫩芽”,象征著讓紅色文化生根發芽,這需要把根深深紮進生活沃土,紮進百姓心裏。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隻有深入人民群眾(zhong) 、了解人民的辛勤勞動、感知人民的喜怒哀樂(le) ,才能洞悉生活本質,才能把握時代脈動,才能領悟人民心聲,才能使文藝創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雋永的魅力。”2017年1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內(nei) 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wu) 蘭(lan) 牧騎隊員們(men) 的回信中強調:“烏(wu) 蘭(lan) 牧騎的長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作為(wei) 烏(wu) 蘭(lan) 牧騎隊伍中的一員,我多年來在百姓中間演出,對此感受很深。

  烏(wu) 蘭(lan) 牧騎意為(wei) “紅色的嫩芽”,象征著讓紅色文化生根發芽,這需要把根深深紮進生活沃土,紮進百姓心裏。茫茫草原,地廣人稀,怎樣把黨(dang) 中央的聲音更好地傳(chuan) 遞給農(nong) 牧民?怎樣讓農(nong) 牧民們(men) 的文化生活豐(feng) 富起來?我們(men) 的演出方式、作品內(nei) 容,需要跟著人文地理環境走。為(wei) 此,老一輩隊員們(men) 組建了上馬就走、下馬就演的小型綜合文化工作隊。自1957年6月第一支烏(wu) 蘭(lan) 牧騎成立,這個(ge) 傳(chuan) 統延續至今。一代又一代隊員們(men) 不斷尋找好內(nei) 容、好形式,讓老百姓看得懂、看得開心。

  時代日新月異,烏(wu) 蘭(lan) 牧騎初心不改,腳步不停。從(cong) 建隊初期舉(ju) 著紅旗、趕著馬車向偏遠牧區進發,到乘坐大巴車、流動舞台車去基層演出,設備設施更新升級,我們(men) 演出的舞台更大了,服務的百姓也更多了。村鎮、哨所、廠礦、學校、養(yang) 老院、社區……烏(wu) 蘭(lan) 牧騎為(wei) 農(nong) 牧民送去精神食糧,把歡歌笑語撒向草原的各個(ge) 角落。盡管農(nong) 牧民居住分散,演出時觀眾(zhong) 時多時少,甚至有時隻有三五人,但我們(men) 堅持傳(chuan) 統,不管人多人少,都投入百分之百的感情和心力。與(yu) 大型藝術團體(ti) 不同,一支烏(wu) 蘭(lan) 牧騎一般隻有幾十人,作品類型卻要豐(feng) 富多樣,以此滿足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不同需要。隊員們(men) 往往一專(zhuan) 多能,唱歌的會(hui) 主持,跳舞的會(hui) 樂(le) 器,吹、拉、彈、唱、舞各類藝術形式都有。去年12月,我們(men) 開啟“百團千場”下基層惠民演出活動,為(wei) 農(nong) 牧民送去豐(feng) 富多彩的文藝節目。

  以天為(wei) 幕布,以地為(wei) 舞台。“演出就是采風,采風就是創作”是我們(men) 的創作理念和方法。現在,我所在的蘇尼特右旗烏(wu) 蘭(lan) 牧騎每年100場演出中,絕大部分都是在農(nong) 牧村基層。邊演出邊交流,邊看風景邊感受風土人情,靈感自然就來了。我們(men) 經常是一場演出結束,和老鄉(xiang) 聊出了靈感,看風物想到了題材,就在大巴車上寫(xie) 下一兩(liang) 節曲譜,邊走邊演邊補充。這種創作方式賦予作品接地氣、好傳(chuan) 播的藝術特質。比如我們(men) 的經典作品《打草舞》,就源自牧民平日生產(chan) 中的蓄草活動。每年秋天,為(wei) 解決(jue) 牛羊冬天的飼料問題,牧民們(men) 會(hui) 囤積牧草,這一過程被稱為(wei) “打草”。烏(wu) 蘭(lan) 牧騎的隊員們(men) 把這一係列動作編入舞蹈中,跳出了豐(feng) 衣足食的喜悅。不少牧民看著看著就會(hui) 說:“這演的不就是我們(men) 自己嘛!”他們(men) 的臉上洋溢著幸福和滿足。

  走近百姓,我們(men) 就有了衡量作品的尺子和提高創作水平的方法。在基層演出,作品可以獲得直接反饋。新作品在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檢驗中不斷打磨,最終形成觀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版本”。在這個(ge) 過程中,隊員們(men) 積累了豐(feng) 富的創作經驗,創作時我們(men) 的心裏也有了標準:鄉(xiang) 親(qin) 們(men) 能不能接受,看了節目以後是點頭還是搖頭。漸漸地,我們(men) 這些烏(wu) 蘭(lan) 牧騎隊員們(men) 走進了百姓心裏。大家願意和我們(men) 拉家常,有時還會(hui) 給作品創新提供好點子。有一次,觀眾(zhong) 看完演出拿著手機跟我們(men) 說:“短視頻、直播裏的歌舞好看,而且看著方便!咱們(men) 烏(wu) 蘭(lan) 牧騎要不要試試?”隊員們(men) 馬上想到,是啊,現在大家都用手機看短視頻和直播,我們(men) 也應該跟上形勢。於(yu) 是抓緊在新媒體(ti) 平台開設賬號,架起手機攝像機,拍攝文藝作品和公益短視頻,並在網絡上做起演出直播,獲得網友們(men) 的關(guan) 注和點讚。這一服務形式的創新,源於(yu) 觀眾(zhong) 的文化需要,也啟示我們(men) 時刻關(guan) 注百姓在想什麽(me) 、看什麽(me) ,牢牢紮根基層。

  烏(wu) 蘭(lan) 牧騎自誕生之日起就注入了紅色基因。65年來,烏(wu) 蘭(lan) 牧騎用文藝弘揚正能量,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貢獻了力量。我們(men) 會(hui) 繼續緊跟時代步伐,充分發揮紅色文藝輕騎兵作用,紮根生活沃土,服務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推動文藝創新,以飽滿的熱情為(wei) 群眾(zhong) 奉獻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作者:紮那,係內(nei) 蒙古蘇尼特右旗烏(wu) 蘭(lan) 牧騎隊長)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