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萬安橋失火看木拱廊橋保護之困
張田勘
8月6日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萬(wan) 安橋失火,橋體(ti) 幾乎全部被燒毀,暫無人員傷(shang) 亡。屏南縣有關(guan) 部門表示,下一步將對火災情況進行評估,並全力做好修繕等後續工作。(相關(guan) 報道見A5版)
萬(wan) 安橋始建於(yu) 北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曆史,被視為(wei) “中國最長木拱廊橋”。因為(wei) 珍貴獨特,2009年“中國木拱橋傳(chuan) 統營造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萬(wan) 安橋被燒毀令人痛心,也再次提出了如何保護諸如木拱橋和木製建築這類獨具中國工程技術特色和智慧的建築和文物。對於(yu) 保護古建築,國家早就有規定,1984年2月28日由文化部、公安部發布的《古建築消防管理規則》作了具體(ti) 而明確的規定,其中包括防火和救火,因為(wei) 木製建築除了容易損壞外,最大的敵人是火災。
規定要求,凡古建築的管理、使用單位,必須嚴(yan) 格對一切火源、電源和各種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此次火災具體(ti) 原因正在調查之中,是否有違反了相關(guan) 規定的情況仍需有關(guan) 部門調查。
《古建築消防管理規則》對於(yu) 滅火也有具體(ti) 規定,要求古建築保護區必須設有相當數量的消防用水。但是,媒體(ti) 上流傳(chuan) 的救火視頻顯示,萬(wan) 安橋上沒有布設消防水管,而且滅火器稀缺,參與(yu) 救火的民眾(zhong) 是在用水桶汲水救火,完全不能阻止熊熊大火,隻能眼睜睜看著萬(wan) 安橋被燒毀。
萬(wan) 安橋事故調查不僅(jin) 會(hui) 給保護之後可能重建的萬(wan) 安橋提供經驗和教訓,也會(hui) 為(wei) 其他文物保護提供經驗。這也涉及另外一種保護,理論上需要強調永保古建築的安全,但是在萬(wan) 一遭到意外焚毀時或毀壞時,是否能修複。
現在相關(guan) 方麵的估計萬(wan) 安橋是可以修複的,曆史上它也被修複過多次。明末、清康熙四十七年遭火焚,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複建為(wei) 34開間136柱橋屋。民國初再次被燒毀,民國21年(1932年)再度重建。1952年萬(wan) 安橋西北端被大水衝(chong) 毀12開間,1954年當地政府出資重建。2014年12月,萬(wan) 安橋又進行了大規模修繕。
因此,做好修複大橋的技術傳(chuan) 承格外重要,這是木拱橋保護的第二個(ge) 維度。關(guan) 鍵要對專(zhuan) 業(ye) 人員和技術予以特別保護,並讓這一技術傳(chuan) 承下去。木拱橋是世界橋梁史上獨一無二的門類,其營造技藝被稱為(wei) 中國橋梁建築技術的“活化石”,代表著中國古代木構橋梁的最高技術水平。但是,由於(yu) 社會(hui) 變遷,木拱橋已經不是現在的主流橋梁,因而越來越多的傳(chuan) 統拱橋工匠放棄了自己的老本行,不僅(jin) 一般工匠和技術人員難尋,更不用說技藝精湛的匠人,這也提醒保護木拱橋和其他榫卯建築的技術人員和工匠也是當務之急。
建立在木拱橋之上的還有文化以及文化的傳(chuan) 承。全國各地的廊橋上的廊屋普遍設有戲台、凳床、攤點等,是村民飲茶、納涼、看戲、集會(hui) 、歇息、觀賞、貿易等重要活動場所。廊橋上的戲曲表演很多都是地方性的,也是借助廊橋這個(ge) 空間和舞台才能傳(chuan) 承,也可以稱為(wei) 廊橋戲。如果沒有了廊橋,當地獨特的文化載體(ti) 也就沒有了,廊橋戲也就可能消亡。這也是保護廊橋需要考慮的要素。
保護木拱廊橋需要從(cong) 多方麵計劃,否則,這一獨特的建築就有可能凋零或消亡,與(yu) 之相連的技術和文化也會(hui) 隨之萎縮和消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