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速之客”若造訪地球,人類該如何防禦?
開心麻花出品的科幻喜劇《獨行月球》在熱映之外,也將一個(ge) 嚴(yan) 肅的問題擺在大眾(zhong) 麵前——如果“不速之客”真的撞擊地球,人類該如何應對?
科學家發現,在可預見的未來,基本沒有“潛在威脅小行星”與(yu) 地球相撞的可能,但科學家仍不敢大意。因為(wei) 一旦地球這粒宇宙中的“微塵”與(yu) 另一顆“微塵”發生撞擊,就可能“對人類居住地造成史無前例的區域性破壞”。
在現實中,2022年4月24日“中國航天日”當天,國家航天局透露,中國將著手組建近地小行星防禦係統,共同應對近地小行星撞擊的威脅。科學力量,能讓科幻變為(wei) 現實。
小行星撞擊地球威力有多強?
《獨行月球》中,“月盾計劃”失敗,地球遭遇到了小行星π的撞擊。在看完影片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副研究員魏科思考的問題是,小行星π應該有多大,才能讓獨孤月以為(wei) 地球被毀滅?從(cong) 其造成的遍及全球的燃燒來看,魏科判斷,“其尺寸估計比希克蘇魯伯撞擊的天體(ti) 要大”。
6600萬(wan) 年前,一顆直徑約為(wei) 12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撞擊時速度達到每小時10萬(wan) 千米(約82馬赫,28千米/秒),撞擊地點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希克蘇魯伯附近,因此這次撞擊也被稱作希克蘇魯伯撞擊事件,這次撞擊終結了恐龍時代。
“考慮到故事的順利進行,我估計,小行星π的直徑約為(wei) 10到15千米。”魏科分析。在這樣的撞擊之下,地球上的生命演化進程和氣候狀態將徹底改變。在主角們(men) 及其子孫的有生之年,都不會(hui) 回歸正常。地球氣候也會(hui) 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魏科將其歸結“黑暗世界、又幹又冷、硫酸雨、更炎熱的世界。”
在《獨行月球》中,被小行星π撞擊後,地球變成了一顆昏暗的星球,幸存的人類隻能生活在地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院研究員李金星說,在被巨型隕星撞擊的一段時間之內(nei) ,煙塵會(hui) 彌漫整個(ge) 地球大氣,擋住地麵的陽光,“片中場景中的地麵大氣無法被人體(ti) 呼吸,整個(ge) 星球變昏暗的場景,是很有可能發生的。”
“10千米級的隕石撞擊到地球,會(hui) 帶來毀滅性的結局。”《獨行月球》科學顧問、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星雲(yun) 計劃研究員李然表示,如片中一樣,幸存的人類需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ei) 佩戴能夠淨化空氣的設施,“在恐龍滅絕後,很長一段時間內(nei) 都沒有出現體(ti) 積較大的動物,足見隕石撞擊地球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是持續性的。”
事實上,哪怕十米級別的小行星,也可以對人類社會(hui) 造成巨大傷(shang) 害。
2013年2月15日,俄羅斯車裏雅賓斯克遭流星襲擊,致千餘(yu) 人受傷(shang) 。NASA估算,在進入地球大氣層之前,這顆小行星尺寸為(wei) 17米,其質量為(wei) 1萬(wan) 噸,爆炸釋放能量約等於(yu) 50萬(wan) 噸TNT炸藥爆炸。
“月盾計劃”真的可行嗎?
1967年,麻省理工學院桑多夫教授在課堂上提出了一個(ge) 設計:假設小行星“伊卡洛斯”將於(yu) 18個(ge) 月後撞擊地球,要如何防止災難發生?學生們(men) 設計了使用當時正在研製中的推力最強的土星5號火箭運載1億(yi) 噸當量核彈,使小行星偏離軌道或者炸開。
當然這隻是紙上談兵,即使是在幾十年後。2010年時,美國科學院曾有報告認為(wei) 核爆炸的具體(ti) 防禦方法可能還需要幾十年研究。不過頗為(wei) 有趣的是,用核彈炸開來襲的天體(ti) 的方式頗得電影創作者青睞,好萊塢災難片《世界末日》《天地大衝(chong) 撞》,甚至《獨行月球》設想的方法都大致類似。
《獨行月球》中采取的辦法是用多枚大型核彈“月球之錘”直接摧毀隕星,並將發射基地選在了月球上。李金星認為(wei) ,用核彈擊碎小行星或使其偏離撞擊地球的軌道,是可行的、現實的做法。“如果擊碎小行星,使其裂成許多較小碎片,那麽(me) 每一塊撞擊地球的災害就顯著減小,很多較小碎片也會(hui) 在大氣中直接燃燒。”
有科學人士就指出,這是一種“粉碎機式的思維”,會(hui) 使碎片未來的隕星軌道更具不確定性。李然認為(wei) 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因為(wei) 炸碎一個(ge) 很大的天體(ti) 後,很難去定向控製碎塊的運動軌跡,在電影中,核彈將小行星π轟炸後,地球再度麵臨(lin) 其碎塊撞擊的威脅,就是明證。“這些碎塊之間可能也會(hui) 有碰撞,因而核彈撞擊的結果是不可控的。除非將隕石打得非常碎,且炸得很均勻,這就需要對武器有特殊的設計,比如能深入到巨大的天體(ti) 內(nei) 部,從(cong) 內(nei) 部把它炸碎。”
也就是說,片中計劃能成功的前提,是我們(men) 能夠比較準確地預測隕星被轟炸之後的變化,以及軌道如何偏離。“這需要建立在對隕星的形態、結構等精確探測,能準確降落或轟擊目標地點等基礎之上,如果發現隕星已經較晚,可能是一場在沒有百分百準備好的情況下執行任務的豪賭。”李金星說。
李然也提到,在片中,當發現小行星π的時候,留給人類的準備時間隻有八年,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用核彈摧毀是操作起來相對快捷的方式,當然它的前提是人類已經有能力在月球上搭建基地。
根據目前的技術,要建立月球基地,所需要的花費非常高。1965年前後,NASA每年花在阿波羅計劃與(yu) 相關(guan) 聯的計劃的經費為(wei) 400億(yi) 美元,相當於(yu) 美國全年GDP的5%,最近50年他們(men) 再未登月。“將來在運載發射、生命維持等諸多方麵成本大大降低之後,人類有可能會(hui) 建設可駐留的月球基地。”李金星說。
抵擋“地外來客”的嚐試
根據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統計,截至2022年8月5日,已發現850個(ge) 大於(yu) 1千米的近地天體(ti) ,以及10135個(ge) 大於(yu) 140米的近地天體(ti) 。
這其中,被認為(wei) 有可能撞上地球的被稱為(wei) “潛在威脅天體(ti) ”。在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哨兵係統中,威脅最大的是直徑預計超1千米的(29075)1950DA,它曾經的“巴勒莫撞擊危險指數”高達0.17,這意味著它“可能”在2880年撞上地球。但經過觀察修正,這一指數很快下降為(wei) -2.05,這意味著撞擊的可能幾乎不存在。
總而言之,至少在我們(men) 有生之年,“地外來客”產(chan) 生重大影響的風險似乎很小。但魏科說,對地球上的我們(men) 來說,地球被直徑幾千米以上的東(dong) 西擊中的後果是極端嚴(yan) 重的,所以,密切監視天空並弄清楚其中的氣候過程是個(ge) 明智的做法。
對近地小行星的防禦,目前的思想還是立足於(yu) 早發現、早預防、早做方案。如李然所說,“當它在距離地球很遠的時候發現,那麽(me) 我們(men) 就不需要采取非常激烈的手段。”
對近地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防禦,科學家摸索的方案有很多種。
他們(men) 設想過用長期作用力來緩慢改變小行星的軌道,包括用運動撞擊或動能撞擊,給隕星裝上動力裝置,給隕星裝上離子推進器等。“很多彗星或隕星主要成分是冰塊,也有科學家設想過用火箭引擎、激光加熱的方法。”李金星說。
但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朱進說,科學家是有過一些概念性設想,但其實離實際的應用還差很遠。“也是因為(wei) 目前還沒有發現有實際威脅的小行星。”朱進介紹,首次準確預報小行星撞擊地球是在2008年10月6日,天文學家發現小行星2008TC3將在19小時後撞擊地球,並發出預報。結果這顆小行星如預期撞擊無人居住的蘇丹努比亞(ya) 沙漠。不過這顆小行星尺寸不大,直徑僅(jin) 4米左右,現在其一部分殘骸在北京天文館展出。
“當下,一些國家已經實現了非常精準地將飛行器發射到一個(ge) 小行星上,並進行著陸。但具體(ti) 怎麽(me) 讓它的軌道發生偏離,現在仍處於(yu) 設想階段。”李然特別提到,2012年,我國嫦娥二號衛星在完成既定繞月探測任務之後,與(yu) 編號為(wei) 4179的圖塔蒂斯小行星擦肩而過,並拍攝到該小行星照片。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實現對該小行星的近距離探測。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劉長欣 王詩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