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繡大師孟德芝:40餘年造就指尖上的傳奇人生
中新網成都8月9日電 題:蜀繡大師孟德芝:40餘(yu) 年造就指尖上的傳(chuan) 奇人生
作者 王利文
剛剛過去的七夕節,某電商平台上“蜀繡+文創”產(chan) 品深受消費者喜愛。或歪頭賣萌或趴地酣睡……國家級非遺蜀繡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孟德芝帶領團隊出品的大熊貓係列擺件銷量也十分可觀。
針線交織的蜀繡在方寸之間形成美麗(li) 畫卷:采蓮時節魚戲蓮葉間,皆若空遊無所依;芭蕉樹下大熊貓嚼竹納涼,憨態可掬……在孟德芝工作室內(nei) ,一幅幅作品栩栩如生,明暗交錯、用色考究,生動地呈現在一片片綢緞上。
蜀繡又名川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蜀繡的針法和技藝在四大名繡最多,講究‘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工作室小小的四方天地把鬧市的嘈雜隔絕開,有著40多年繡齡的孟德芝俯身於(yu) 繃子前,一針一線勾勒出錦鯉,錦鯉仿佛在繡緞上遊動了起來。
回首蜀繡學習(xi) 之路,陰差陽錯像是命運的呼應。1978年高考失利後,與(yu) 教師夢失之交臂的孟德芝接替母親(qin) 進入成都蜀繡廠。或許是從(cong) 小耳濡目染,又或是因為(wei) 極具天賦,初入蜀繡廠的孟德芝第一幅作品便在新人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1992年,年僅(jin) 31歲的孟德芝被評為(wei) 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
20世紀90年代,蜀繡廠收益日漸下滑,年輕人漸漸“跳槽”。2005年蜀繡廠改製,沒隨大流轉業(ye) 的孟德芝下崗了。孟德芝回憶起那段艱難的時光:“當時我和丈夫雙雙下崗,兒(er) 子讀大學急需用錢。繼續堅守蜀繡並白手起家創業(ye) ,是個(ge) 勇敢的決(jue) 定。”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6年3月,成都文殊坊擬打造曆史文化片區,孟德芝作為(wei) 蜀繡大師被邀請入駐。2012年,孟德芝團隊得到了為(wei) 人民大會(hui) 堂繡製作品《秋色高原》的機會(hui) 。孟德芝介紹,在繡製時,她創新性地把傳(chuan) 統的針法和亂(luan) 針針法混合使用。“按照過去的繡法,要麽(me) 用傳(chuan) 統的針法,要麽(me) 用亂(luan) 針,而《秋色高原》原作是一幅顏色豐(feng) 富絢麗(li) 的攝影作品,一根針要穿幾個(ge) 顏色,必須把針法融合使用。”最終,她和團隊不舍晝夜,在緊迫的時間內(nei) 高質量完成了任務。
近年,孟德芝團隊也做了不少“破圈”嚐試。除了與(yu) 四川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關(guan) 係,讓更多熱愛蜀繡的年輕血液加入外,同時,孟德芝也進入中小學開辦蜀繡興(xing) 趣班,讓孩子們(men) 從(cong) 小“觸電”,培養(yang) 對蜀繡的興(xing) 趣。
“蜀繡傳(chuan) 承了3000多年,它的技藝水平是爐火純青的,但要走得更遠,還必須要創新。”對於(yu) 蜀繡走向國外市場,孟德芝很有信心,她和團隊在探索中有了新的思考,“一方麵是要重視環保,注重材料的可持續性,另一方麵是要在審美上求同存異,用蜀繡的紋理與(yu) 色彩詮釋不同文化和民俗的美。”
從(cong) 落榜、失業(ye) 到蜀繡大師,從(cong) 學徒到桃李遍地,孟德芝用40餘(yu) 年時間創造了指尖上的傳(chuan) 奇人生。她說,“蜀繡成就了我的一生事業(ye) ,已經融入了我的生命中。”(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