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歌詞理當忌“六氣”

發布時間:2022-08-09 15:15:00來源: 文藝報

  作者:楊啟舫

  “六氣”之說,源自清代鄒一桂《小山畫譜》裏的“畫忌六氣”。“一曰俗氣,二曰匠氣,三曰火氣,四曰草氣,五曰閨閣氣,六曰蹴黑氣。”如果拿這些看似經年久遠的“畫品”來與(yu) 我們(men) 今天歌詞創作對號入座的話,則不免有些芒刺在背的感覺。古人說:詩書(shu) 畫同源。這意味著書(shu) 畫裏的那些美好曼妙在歌詩裏都能有所體(ti) 會(hui) ,而換個(ge) 角度看,書(shu) 畫中那些常有的毛病也會(hui) 在歌詩中找到投射的影子。

  不幸的是,如今古人所言書(shu) 畫“六氣”的社會(hui) 麵傳(chuan) 播尚沒有“清零”,而歌詞創作中的“六氣”卻愈演愈烈。曾幾何時,“小三也有情,小三也有愛”“你做了我的小三又當了他的小四”這樣惡俗的歌詞竟然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了。一口氣連唱14個(ge) “傷(shang) 不起”“你說嘴巴嘟嘟,我嘟嘟嘟嘟嘟”這類沒有營養(yang) 的口水歌也開始病毒式地“流行”了。而一些低俗無腦甚至是色情惡俗的歌曲居然成為(wei) 孩子們(men) 傳(chuan) 唱的“兒(er) 歌”。加之某些感情虛假、急功近利、絕少文雅的匠氣之作,某些打著國潮旗號糟蹋經典、胡拆亂(luan) 搭、不知所雲(yun) 的偽(wei) 古風之作,某些通篇毫無骨力、媚氣娘炮、矯揉造作的胭脂氣之作,某些無病呻吟、不知所雲(yun) 、空洞乏味的空泛之作等等漸有漫延之勢。

  我們(men) 不僅(jin) 要問,當下的這些歌詞是怎麽(me) 了?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意蘊、典雅、靈動、形體(ti) 與(yu) 風骨之美怎麽(me) 開始缺失了?與(yu) 西方的拚音文字不同,我們(men) 先人創造了音、形、意三維立體(ti) 的中華漢字,這種既能表情、又可達意的文字為(wei) 歌詞創作提供了無限可能。數以萬(wan) 計的漢字組合為(wei) 我們(men) 生活的天地萬(wan) 物、草木鳴蟲乃至歲朝月令都提供了多種表達方式和別致的雅稱。譬如我們(men) 從(cong) 古寫(xie) 到今的那一輪明月,就有“玉兔、素娥、望舒、玉蟾、桂魄、嬋娟、嫦娥”等幾十種別名供選擇,而這些不同的雅稱可以準確傳(chuan) 遞中國人在不同環境和心境下情感的細微變化。有了這麽(me) 好的中華文化加持,難怪李白一個(ge) 人就寫(xie) 了300多首關(guan) 於(yu) 月亮的詩詞。因為(wei) 這博大精深的中華漢字本身就如茫茫夜空裏那一輪時而淡雅、時而皎潔的月輪,蘊藏了無盡的靈感。

  中國古代把歌詞叫歌詩,絕大多數的詩歌都是可以想唱就唱的。中華漢字裏的四聲特別富於(yu) 音樂(le) 性。正如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詞曲·音律》中所言,“句之長短,字之多寡,聲之平、上、去、入,韻之清濁陰陽,皆有一定不移之格。”這樣前有浮聲、後有切向的“聲音之道”讓歌詩有曲即歌,離曲可吟,因而才具有更旺盛、頑強的生命力。

  遺憾的是,我們(men) 現在的一些音樂(le) 人已經漸漸失去了對傳(chuan) 統文化堅守的耐心。以流量為(wei) 王、把營利看作目標的商業(ye) 化生產(chan) 運作模式,讓寫(xie) 詞變成了工業(ye) 生產(chan) 流水線上的一個(ge) 工種和環節。歌曲投入的多少、內(nei) 容定向與(yu) 推送力度等都更依賴於(yu) 算法與(yu) 大數據的“需求”。與(yu) 歌詞的內(nei) 容紮實、用字考究、平仄講求相比,部分詞作者寧願花心思找到一個(ge) 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標題黨(dang) ”式的歌名,或者更依賴於(yu) 炒作熱點話題及爆紅的網絡流行語。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以及新媒體(ti) 傳(chuan) 播方式的特點也吸引部分音樂(le) 人隻注重歌曲30秒內(nei) 的魔性口號式循環呈現。乃至出現了一種對某首歌曲既不知道名字也不熟悉主歌內(nei) 容,但一聽到副歌部分卻馬上能夠隨口跟著唱出來的現象。

  與(yu) 古人相比,我們(men) 一部分詞作者確實是表現得更懶於(yu) 思考、熱衷套路、急功近利了。同樣是表達忠貞的愛,李商隱說“蠟炬成灰淚始幹”,我們(men) 說“死了都要愛”;形容女性之美時,《詩經》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我們(men) 卻唱“你的笑像惡犬”;感慨自然之險峻時,李白有《蜀道難》:“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yu) 上青天!”我們(men) 則幹脆就是“哇靠、666、絕絕子!”……漢字的美需要通過恰當地使用來展現,漢字的韻味需要通過大聲吟唱來表達,漢字的博大精深是要通過寫(xie) 詞人一代一代接續奮力、發揚光大的。說到底,歌詞創作中表現出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缺失也是審美能力缺失的一種表現,這必然會(hui) 導致鄒一桂所言的“俗氣、匠氣、火氣、草氣、閨閣氣、蹴黑氣”這“六氣”的“盛行”。而相比於(yu) 繪畫而言,歌詞所涉及的音樂(le) 創作是一項更具影響力和更具社會(hui) 傳(chuan) 播力的藝術形式,理應承擔更多的社會(hui) 義(yi) 務和教化責任,因而在歌詞創作中忌“六氣”顯得更加緊迫也更具現實意義(yi) 。

  中國是“詩的國度”,而中華民族漢字的“漢”本意就是星漢和銀河。一個(ge) 如此充滿想象力的民族用天地化孕出的文字書(shu) 寫(xie) 成詞、吟唱成歌,這本身就是一件夠詩意、夠浪漫的事情,所以,作詞人不應輕易放棄老祖宗留給我們(men) 的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統,而需努力找回華夏文明表情達意的文字之美。身為(wei) 一個(ge) 用漢字寫(xie) 作的人,那種根植於(yu) 血脈中的“文化自信”是與(yu) 生俱來的。珍惜它、用好它,亦是作詞人的幸福。

  (作者係詞作家,中國音協理事,中國音樂(le) 文學學會(hui) 副會(hui) 長)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