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瀕危劇種 守護山西戲曲文化生態
第三屆山西藝術節(雲(yun) 上藝術節)7月5日與(yu) 全省人民見麵了,其中,“瀕危戲曲劇種劇目雲(yun) 展播”版塊共有我省20餘(yu) 個(ge) 瀕危稀有劇種亮相雲(yun) 端,這是一次難得的集結展示,這些影像成果將成為(wei) 我省瀕危劇種傳(chuan) 承保護研究的重要資料,彌足珍貴。
山西是戲曲大省,在曆次全國劇種普查中,我省劇種數量名列第一。根據2016年原文化部全國地方戲曲劇種劇團普查結果,全國現有348個(ge) 劇種,其中山西38個(ge) ,數量最多。山西劇種從(cong) 20世紀80年代的56個(ge) 到最新普查的38個(ge) ,銳減幅度巨大,雖體(ti) 量仍領先全國,但部分劇種的消亡仍令人痛心。尤其是現存38個(ge) 戲曲劇種中,有26個(ge) 劇種處於(yu) 瀕危狀態,如何保護、傳(chuan) 承好這些瀕危劇種成為(wei) 我們(men) 的新使命、新挑戰。
山西孕育了以晉劇、蒲劇、上黨(dang) 梆子、北路梆子為(wei) 代表的“四大梆子”劇種,豐(feng) 饒的戲曲沃土離不開或大或小豐(feng) 富劇種的滋養(yang) 。劇種的認定,就代表了其藝術獨特性的存在,沒有絕對意義(yi) 的大劇種,也沒有絕對意義(yi) 的小劇種,正如世間萬(wan) 物都有其生老病死的發展規律。元雜劇的誕生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ge) 黃金時代,但到了明代就已經式微,被後來的劇種學習(xi) 、消化和借鑒去,成為(wei) 源泉,在當下的戲曲發展空間中,劇種之間的競爭(zheng) 、模仿、吸收也在不斷地演化,一個(ge) 劇種的獨到成就也在不斷地被另一個(ge) 劇種借鑒吸收,豐(feng) 富自身。隨著當代社會(hui) 交流的加強,地域特色音樂(le) 的漸進,方言流行的局限,劇種之間不斷地擠壓受眾(zhong) 、合並吸納,極有可能劇種同質化會(hui) 成為(wei) 較為(wei) 普遍的問題。例如,晉劇和北路梆子之間一些新創劇目的導演、作曲、主演等跨劇種創作協作;孝義(yi) 碗碗腔劇團則同時演出晉劇、孝義(yi) 碗碗腔、孝義(yi) 皮腔多個(ge) 劇種,久之,劇種之間的交流融合很可能最終隻會(hui) 留下一個(ge) 劇種,也可能產(chan) 生出新的劇種,京劇不就是四大徽班進京後吸收了漢調、秦腔、昆曲逐漸融合逐漸演變形成的嗎……以動態眼光看待劇種變遷,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就要把瀕危劇種的獨特價(jia) 值保護好、記錄好、發揮好。守護好瀕危劇種生命的火種,是守護山西戲曲文化生態的關(guan) 鍵,無論這些劇種的命運最終是消亡還是興(xing) 盛,隻要能夠讓瀕危稀有劇種的藝術特色散發出最大光芒,使其獨有的藝術特色能夠持續地綻放在山西戲曲舞台上,就是屬於(yu) 山西戲曲的寶貴財富。做好基礎的保護記錄傳(chuan) 承工作,是眼下戲曲工作者光榮的使命和艱巨的任務。
太原秧歌產(chan) 生於(yu) 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作為(wei) 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90多歲的徐拖福是目前僅(jin) 剩的一位傳(chuan) 承人,老人最大心願就是能讓太原秧歌繼續傳(chuan) 唱下去。
鑼鼓雜戲被譽為(wei) 中國戲曲活化石,最早可以追溯至宋代,比昆曲起源更早,至今已有千餘(yu) 年曆史,原始粗獷、形式簡單,是一種用鑼鼓吼唱的原生態戲曲。它甚至不需要戲台、道具、裝扮、伴奏,隨時都可以拉開架勢表演,過去被叫“窮人戲”。盡管出場隨意,但這個(ge) 劇種卻有獨到追求,演出的大多是軍(jun) 事題材的劇目。如今,鑼鼓雜戲老藝人寥寥無幾,越唱人越老,越唱人越少,鑼鼓雜戲還能傳(chuan) 承多久?
芮城揚高戲故有“羊羔戲”之稱,有說它是由放羊人哼唱的山歌小調形成的。據說,電視劇《水滸傳(chuan) 》的主題歌《好漢歌》的曲調就出自揚高戲的“崗調”。相傳(chuan) ,民國時期揚高戲與(yu) 蒲劇名班對台演出,觀眾(zhong) 情不自禁地湧向揚高戲戲台。然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藝人星散,部分演員被蒲劇團高薪聘走,班社解體(ti) ,揚高戲不可避免地走了下坡路。
劇種為(wei) 何瀕危?總體(ti) 來看,一是流布區域較小導致市場需求不足,藝人流失;二是有限的藝人相繼去世,傳(chuan) 承途徑單一,傳(chuan) 人短缺,劇目和“手藝”失傳(chuan) ;三是資金短缺、後繼無人等現象造成保護傳(chuan) 承工作難解的“死結”,社會(hui) 關(guan) 注與(yu) 認可度不高,缺乏文化認同。
瀕危的背後是頑強,頑強的背後是感動。由文旅部藝術司牽頭主辦的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像一道召集令,吸引全國大大小小、風格迥異的劇種前往江蘇省昆山市。2020年,廣靈藝承秧歌演出團演出的廣靈秧歌《烈女傳(chuan) ·借當》參加我省在昆山的小戲組台演出,11位加起來700多歲的老人,有的是糖尿病,有的是高血壓,有的拉肚子,導演郭世德時年78歲,長途跋涉,到達當地後仍然不顧休息,加緊排練。郭世德19歲就在村裏拜秧歌劇團劉璋為(wei) 師學藝,腹內(nei) 有38本傳(chuan) 統秧歌劇目,近年來他時刻不忘師父重托,心心念念,在女兒(er) 的幫助下,將38本老秧歌傳(chuan) 統劇目成功挖掘,5本劇目的銅器卷和劇目編寫(xie) 整理成底稿,以待出版。我記得他在昆山親(qin) 口對我說,“盡管現在廣靈秧歌演員老齡化嚴(yan) 重,但還算行當配製齊全,唯獨缺乏花臉演員及打板的。現在急需培養(yang) 新人,可惜沒人學了!”
瀕危劇種保護的關(guan) 鍵最終要落到三點,一是增加演出機會(hui) ,加強瀕危劇種在舞台上的活躍度,培養(yang) 新一代的青年演出隊伍;二是抓緊時間錄製現有演出資料,形成影像記錄,抓緊整理各劇種劇目、曲譜等文獻、口述資料;三是深入研究各個(ge) 劇種的特點亮點,爭(zheng) 分奪秒出成果、解問題,召集專(zhuan) 門隊伍開展紮實有效的搶救性記錄性研究。下一步,還可以為(wei) 各個(ge) 瀕危劇種定點掛鉤各級藝術學校、藝術院團、文化館等單位,結對子學習(xi) 保護、傳(chuan) 承演出,參與(yu) 幫助瀕危劇種組團組班,使這些瀕危劇種真正能夠演起來,演下去,傳(chuan) 下去。
去年,我省出台了《山西省瀕危戲曲劇種搶救工程工作方案》,為(wei) 不斷激發我省瀕危戲曲劇種的生機與(yu) 活力,提出了加大搶救力度、深入挖掘整理、加強劇目創作、抓好人才培養(yang) 、改善演出條件、支持院團建設、搭建展示平台、推進惠民演出、加強普及推廣、擴大社會(hui) 影響共計10條具體(ti) 舉(ju) 措,並根據文旅部要求,將26個(ge) 劇種列入保護扶持瀕危劇種名錄,每年購買(mai) 每個(ge) 劇種100場戲曲公益性演出,均計給予每個(ge) 劇種50萬(wan) 元補助資金,切實改善瀕危劇種的生存發展狀況。在黨(dang) 和政府重視和扶持下,藝人們(men) 的信心決(jue) 心更足了,在扶持之餘(yu) ,大家積極尋求自救措施,一時的“生命危險”已然脫離,瀕危戲曲劇種有望迎來新生,進入良性循環,在山西戲曲這棵大樹上的“小花”,一個(ge) 個(ge) 正迎來新的綻放。黎鳳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