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戰記》:古天樂圓了十年科幻夢
上映六天,由古天樂(le) 監製並主演的科幻電影《明日戰記》票房超過2.41億(yi) 元,單日票房僅(jin) 次於(yu) 《獨行月球》。目前,貓眼專(zhuan) 業(ye) 版預測《明日戰記》的內(nei) 地總票房為(wei) 5億(yi) 元,但有傳(chuan) 影片總投資高達4.5億(yi) 港元,想靠票房收回成本看來仍有困難。
《明日戰記》號稱“中國首部硬科幻機甲爽片”,影片的拍攝和特效均由香港團隊主導。影片2014年開始前期設定工作,經過漫長的拍攝和製作,終於(yu) 在2022年與(yu) 觀眾(zhong) 見麵。在這八年間,漫威這個(ge) 好萊塢科幻巨頭憑借漫威宇宙係列電影在全球收割票房和粉絲(si) ,中國內(nei) 地也誕生了《流浪地球》這種標杆性作品。口味被養(yang) 刁了的觀眾(zhong) 還能接受《明日戰記》嗎?
從(cong) 目前的反饋來看,《明日戰記》的優(you) 缺點都非常明顯。影片的視覺效果值得稱讚,但機甲戰士、外星植物、地球汙染等世界觀設定則顯得老舊;劇情則延續了港式警匪片的套路,變成了一個(ge) “抓內(nei) 鬼”的故事。
重頭戲可圈可點,可惜場景較單一
機甲是《明日戰記》的最大賣點。影片中,兩(liang) 位主角泰來(古天樂(le) 飾)和鄭重生(劉青雲(yun) 飾)在大部分時間裏都穿著全身機甲,鏡頭還完整展現了鄭重生穿戴機甲的過程,機甲在他身上自動拚接組裝,特效頗為(wei) 順暢。除了人類機甲戰士之外,《明日戰記》裏還有刑天、窮奇、巨鯨、飛魚等數款形態各異的原創機器人登場。
動作場麵是《明日戰記》的一大亮點。影片的高潮部分是人類機甲戰士與(yu) 各類機器人的鏖戰,各款機器人的特性和技能逐一得到展現。此外,人類與(yu) 神秘蟲型生物在醫院遭遇的場麵營造出《異形》般的氛圍:泰來在陰森的醫院裏前行,不時有蟲型生物突然撲出,特效打造出其堅硬的鱗片、鋒利的獠牙及獨特的造型,打鬥場麵頗為(wei) 緊張刺激。
導演吳炫輝透露,劇組把一個(ge) 球場改建成片中的作戰基地,並在球場中心建起了臨(lin) 時停機坪,打造出一個(ge) “未來城堡”。古天樂(le) 則透露,為(wei) 了營造真實感,劇組搭建了一個(ge) 大型雲(yun) 台來拍攝戰鬥機和裝甲車,道具飛機和車可以在上麵360度轉動,以配合整個(ge) 拍攝需要。
《明日戰記》在特效方麵下了苦功,呈現的效果也可圈可點。可惜的是,礙於(yu) 技術和資金問題,電影場景相對單一,片中的重點場景也大多是一對一戰鬥,極少群戰。據悉,影片總共有1700多個(ge) 特效鏡頭,光是開場的空戰和臨(lin) 近結尾的機器人大戰兩(liang) 場戲,加起來就有超過800個(ge) 特效鏡頭。這兩(liang) 場重頭戲的調度和特效都頗為(wei) 出色,比如空軍(jun) 部隊向外星生物潘多拉投擲藥劑,卻遭到機器人阻擊,導致一架巨鯨艦船撞向廢棄的工業(ye) 大廈,泰來駕駛的戰鬥機則因油箱受損而急速墜落。但除了這兩(liang) 場戲之外,其他地方的特效就顯得有點雞肋:比如泰來和鄭重生在即將傾(qing) 倒的廢墟中尋找基因子彈的場麵,大部分時間以兩(liang) 人的插科打諢帶過,沒有展現出機甲的特性;多次出現的指揮總部更是完全不涉及特效,基本隻靠演員的對話推動劇情,場麵頗為(wei) 單調。
表麵是硬核科幻,港式“抓內(nei) 鬼”為(wei) 裏
《明日戰記》講述了這樣一個(ge) 故事:未來世界,環境極度惡化,空氣汙染十分嚴(yan) 重。軍(jun) 隊高層通過修建“天幕”,來維持人類生活區的空氣質量。因為(wei) 隕石撞擊,天幕出現缺口,外星生物潘多拉由此入侵地球。巨型植物形態的潘多拉極具攻擊性,卻能夠淨化地球空氣。軍(jun) 隊決(jue) 定對潘多拉進行基因改造,去除其攻擊性,使其為(wei) 人類所用。這個(ge) 任務就交到空軍(jun) 戰士泰來和鄭重生的手上……
對觀眾(zhong) 而言,《明日戰績》的末日圖景設定已不再新鮮,會(hui) 攻擊人的外星植物、奇形怪狀的異形生物、機器人軍(jun) 團等,也都是科幻電影中司空見慣的元素。故事的主線沿襲了港式警匪片的一貫套路——抓內(nei) 鬼。指揮官譚冰(劉嘉玲飾)發現有人故意破壞行動,便讓手下暗中調查,抓出的內(nei) 鬼竟然是高層李家升(張家輝飾)——如果潘多拉改造成功,他主導建設的天幕便失去作用,因此他要破壞改造計劃。事實上,影片並沒有著力營造懸念,一出場,李家升對天幕的關(guan) 注就溢於(yu) 言表。劇情過於(yu) 簡單直接,也折損了觀眾(zhong) 的觀影樂(le) 趣。
古天樂(le) 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坦言,國外拍過很多不同類型的科幻片,主創們(men) 在創作時有意識地避免影片變成“偽(wei) 好萊塢”:“我們(men) 跟導演、編劇盡量去想一些不同的故事。在拍攝的這一稿之前,其實還想過兩(liang) 個(ge) 不同的版本。這部戲花時間最多的,一是特技,二是故事創作。”
《明日戰記》以科幻的外衣包裹港式警匪片的內(nei) 核,雖說“抓內(nei) 鬼”的故事結構有點套路,但影片也保留了港式警匪片的精髓——兄弟情。片中,古天樂(le) 、劉青雲(yun) 和薑皓文是戰場上的“鐵三角”,三人之間的互動頗有生活氣息。比如,古天樂(le) 和劉青雲(yun) 平常總愛拌嘴互損,但在戰場上卻可以安心把自己的後背交給對方。大戰之後,古天樂(le) 辛辛苦苦擦洗裝甲車,薑皓文則穿著皮衣在車頂曬日光浴。這些演員帶來的日常感,讓《明日戰記》這部架空的科幻片變得接地氣。
古天樂(le) 親(qin) 解《明日戰記》
《明日戰記》雖然上映後口碑褒貶不一,但它無疑是中國原創硬科幻的又一次新嚐試。古天樂(le) 形容這部影片是他的夢想:“我從(cong) 小到大一直很喜歡科幻片,能用自己的團隊完成一部中國科幻片,是我十年的夢想。”影片由古天樂(le) 的天下一電影擔任後期製作,在《明日戰記》之前,該公司已經為(wei) 《掃毒2》《無雙》《紅海行動》《拆彈專(zhuan) 家》係列等影片製作後期。雖然《明日戰記》在故事結構和劇情設置上仍有不少瑕疵,但其在特效和後期製作上的確達到了不俗的水準。看完古天樂(le) 對《明日戰記》的解析,或許能對這部影片有更多了解。
拍科幻片要特效先行
開始構思一部科幻片的時候,最基礎的不是構思故事,而是要先準備好所有關(guan) 於(yu) 這部戲的“基建”。一部科幻電影需要很多特效鏡頭,我們(men) 首先要了解現有的香港公司可不可以負擔這麽(me) 大的特效數量。這是我們(men) 拍科幻片的時候需要第一個(ge) 麵對的問題。
選做後期特效出身的吳炫輝當導演,有三個(ge) 原因。第一,他雖然沒有正式做過導演,但每一部他有份參加的電影,他都有在現場,很清楚拍攝一部電影的所有流程,所以我不覺得他是導演新手。第二,他很了解這部戲和每個(ge) 角色。第三,我們(men) 必須相信他,因為(wei) 他最清楚所有特效場麵應該怎麽(me) 拍。
我覺得他這次做得非常好。我們(men) 拍攝的時候,盡管之前已經有十幾二十稿,但每天都還是會(hui) 做調整。他在特效領域做了很久,所以他很清楚技術上應該怎麽(me) 處理,這是很多導演未必能做到的。
一幀一幀跟著動畫拍
這部戲每一場都要花很多時間去拍攝,要一幀一幀去拍。我想亞(ya) 洲電影很少這樣拍攝。比如我們(men) 在結尾部分跟一個(ge) 叫刑天的大型機器人對打、中間跟外星生物對打,拍攝難度都很大。但我們(men) 不是對著空氣瞎打,而是事前先畫出故事板,做成動畫給演員看,我們(men) 跟著動畫的動作來拍。
拍攝時,我們(men) 穿的動力裝甲重量超過33磅(約15公斤)。一開始穿裝甲身體(ti) 很難適應,每次都要花半小時以上才能穿戴好,肩膀、脖子和腰都很難受,還要吊威亞(ya) 、奔跑,十分辛苦。劉青雲(yun) 是個(ge) 很專(zhuan) 業(ye) 的演員,跟他合作了那麽(me) 久,我從(cong) 沒見過他脫下戲服。唯獨這部戲,他沒辦法不脫,他說連氣都喘不了了。我也是,因為(wei) 裝甲很硬,呼吸有時候會(hui) 很困難,後來才慢慢適應了。
空戰和裝甲車的鏡頭也很不容易拍。我們(men) 搭建了一個(ge) 可以360度旋轉的雲(yun) 台,看起來很好玩,但人坐在上麵會(hui) 搖得想吐。比如拍空戰的畫麵,一個(ge) 鏡頭,我可能要連續做五六個(ge) 反應,一直搖來搖去很難受。拍裝甲車也是,一直轉,又前傾(qing) 又後仰的。但裝甲車的鏡頭比空戰鏡頭要舒服一些,因為(wei) 裝甲車的活動空間大一點,空戰戲要坐在戰機上不能動,還要綁安全帶,更辛苦了。但我們(men) 希望能做出真實感。
傳(chuan) 遞愛地球的環保信息
我希望能通過《明日戰記》傳(chuan) 遞一個(ge) 想法:要珍惜地球。這部戲裏,未來我們(men) 要在天幕下生存,因為(wei) 空氣太差了。外星生物到來後,我們(men) 麵臨(lin) 一個(ge) 矛盾:一方麵,外星生物可以淨化空氣,另一方麵,它們(men) 會(hui) 覆蓋整個(ge) 地球,導致人類毀滅。到底是殺死外星生物,還是繼續在惡劣的空氣裏生活?電影裏的人隻能嚐試改變外星生物。希望大家看完電影之後更加珍惜愛護環境:我們(men) 現在生活在一個(ge) 很好的世界裏,物資充裕,可以呼吸空氣,但如果再不去珍惜現有的環境,未來我們(men) 可能連最基本的幹淨水源、清新空氣都會(hui) 失去。
我相信每個(ge) 人的適應力都是很強的。在戲裏,我是一個(ge) 戰士,就算走到絕路,也能找到方法生存下去。但這是不是有必要?我們(men) 可以現在多做一步,將來可能就不需要麵對那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一代也能在一個(ge) 好的環境裏生存下去。
很多觀眾(zhong) 可能看過許多像《異形》《獨立日》這類科幻電影,但我們(men) 這次希望真真正正做一部認真的科幻片,每個(ge) 場景、每個(ge) 設計、每一樣東(dong) 西,我們(men) 都會(hui) 一絲(si) 不苟地做好。希望大家會(hui) 喜歡《明日戰記》。
觀眾(zhong) 評論
天馬星:兩(liang) 句話概括本片。“有內(nei) 鬼,終止交易”“收手吧!阿祖!”
朝暮雪:看電影時:港片有出息了,都開始打外星人(植物)了。看完後:港片連打外星人拍到最後都能變成抓內(nei) 鬼。
知更鳥:拋去濾鏡,電影也就值3星,劇情過於(yu) 簡單了,看了開頭就能猜出結尾。特效絕對在及格線以上,看得出是十分用心了,優(you) 點是導演敢碰機甲類科幻題材,這是非常值得表揚的,但凡此類電影再多一點,中國的科幻電影就能向前一大步!
柴夢想:華語片難得的機甲打鬥,有好萊塢式的科幻爽感,不枉多年的期待。古天樂(le) 、劉青雲(yun) 、薑皓文的兄弟情義(yi) 也來得簡單直接,彼此一個(ge) 眼神就能放心將後背托付給對方。
女神的秋褲:很有機甲的味道,特效置景過關(guan) ,動作戲有出彩的地方,大橋追車戲質量效果都不錯,有爽度。但多數特效畫麵剪輯快,鏡頭短,看不清,技術或經費可能還是沒跟上。普通話配音很出戲,都在讀台詞,沒有代入感。由於(yu) 文戲和情感戲撐不起,導致最後高潮嗨不起來。整體(ti) 算有良心,盡力了,但“盡力了不等於(yu) 做得好”。
凱文·史派東(dong) :文戲刪到隻剩框架是對的,否則兩(liang) 頭不討好,苦心做的特效就白搭了。目前院線版精簡成無腦爽片太明智了。科幻最難的不是特效是文本,一步一步來。
克拉克:三星半,特效確實是目前國內(nei) 最高水準了,台詞免不了會(hui) 被一頓吐槽。打戲挺帥,大場麵少了些,希望票房能有好成績、第二部經費足一些。
(觀眾(zhong) 評論來自豆瓣)
記者 胡廣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