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8】中原這些書畫村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8】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崔誌堅 丁 豔
“拿起鋤頭是農(nong) 民,放下鋤頭弄丹青。”
日前,記者走馬中原,發現這樣一個(ge) 有趣現象:日益富起來的農(nong) 民,眼裏已不僅(jin) 僅(jin) 是柴米油鹽,更注重精神層麵的追求。並利用傳(chuan) 統文化厚土培植經濟增長點,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
走,大家且隨我走村串鄉(xiang) 看一看。
中國“畫虎”第一村
村外,一綹綹碧綠的玉米地。村裏,一組組虎畫神韻飄逸。
這就是河南省民權縣王公莊村,被譽為(wei) “中國畫虎第一村”,這個(ge) 村靠畫虎收入過億(yi) !
踏入村莊放眼望,一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美好畫卷鋪展開來。但見民居白牆黛瓦,綠色勾線,仿古“畫師樓”蜿蜒伸展,古樸、淡雅。
2022年恰逢虎年。“新訂單紛至遝來,天天畫都忙不過來。”王公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四小虎王”之一王建峰喜不自禁。
王公莊村民與(yu) “虎”結緣,上自七旬老人,下至頑皮孩童,都能提筆畫虎,小到三尺虎首,大到丈二的五福圖、千虎長卷,應有盡有。
如今的王公莊“騎”著老虎奔小康。九成以上畫作以銷定產(chan) ,北京、廣州等城市的繪畫市場都有專(zhuan) 售“民權虎”的攤位,近半作品出口到日本、孟加拉國等國。
這個(ge) 隻有1300多人的小村,卻有900多人能執筆畫虎,有2名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會(hui) 員,68名省美協會(hui) 員,200餘(yu) 名市縣美協會(hui) 員。“我們(men) 經常在一起切磋,取長補短,研究新畫法!”王建峰說。
經過不斷創新,他們(men) 自創工筆與(yu) 油畫排筆混用的創作方式,以增加虎毛的質感,使畫作更加逼真,力求虎畫不斷對焦市場需求,對焦客戶審美要求。
8月10日上午,記者在村民辛永紅家的畫室,觀摩了他作畫:隻見他信手勾勒著線條,頃刻間,一頭斑斕猛虎咆哮而出,王者之氣躍然紙上。他告訴記者,這段時間他經常通過網絡視頻和村裏的同行們(men) 探討交流並向外地的同行請教,“學習(xi) 了不少網絡平台賣畫的新技巧嘞”。
王公莊村31歲的青年畫家王衛衛剛從(cong) 村頭疫情防控服務點換班回來,穿著紅馬甲的他喜不自勝:“前幾天剛在網上簽下了一個(ge) 500幅的大訂單,和客戶約好等疫情過去了就走物流發貨。”支部書(shu) 記王建峰接過話茬:“村裏很多畫家都報名參加了疫情防控誌願服務,回到家還不誤畫畫,網絡售畫基本沒受影響!”
為(wei) 做大“虎經濟”,發展好“虎文化”,該村在政府扶持引導下,以繪畫產(chan) 業(ye) 為(wei) 基礎,成立農(nong) 民繪畫合作社,對接國內(nei) 電商平台,著力打造以鄉(xiang) 村旅遊為(wei) 主的王公莊文旅度假區。
中國“牡丹畫”第一村
有一種傳(chuan) 奇叫“紙上花開”,宣紙徐徐鋪開,陣陣墨香撲鼻,調色、點墨、勾勒,行雲(yun) 流水之間,一朵朵色澤飽滿、吉祥富貴的牡丹栩栩如生。
在洛陽孟津區平樂(le) 社區,活躍著1000多名牡丹畫家,輻射帶動周邊的大學畢業(ye) 生、返鄉(xiang) 農(nong) 民工、農(nong) 村富餘(yu) 人員等多種群體(ti) 的牡丹畫愛好者2300多人,年創作50萬(wan) 幅,年銷售收入超億(yi) 元。
“色有濃有淡,墨有濕有枯,形有疏有密,每一筆看似隨意,卻都蘊含章法……”正在案頭作畫的老人,滿麵笑容地與(yu) 我們(men) 攀談起來。
他就是平樂(le) 牡丹畫代表人物郭泰森。1983年,首屆洛陽牡丹花會(hui) 拉開帷幕,郭泰森、郭泰安兩(liang) 兄弟置身萬(wan) 紫千紅的牡丹園,被深深震撼。
在頗具美術功底的郭泰安的帶領下,郭泰森開始創作牡丹畫。隨後二人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到白馬寺景區賣畫。“一不小心賣到‘脫銷’。”郭泰森回憶。
“畫牡丹能賺錢!”消息迅速傳(chuan) 遍平樂(le) 社區,村民競相學藝。曆經多年發展,該社區湧現出一大批農(nong) 民畫師。
如今,平樂(le) 牡丹畫創意園區進行了裝修提升,漢魏風格、蔚為(wei) 壯觀,在周邊百餘(yu) 棟畫家創作室的簇擁下,從(cong) 空中俯瞰,整個(ge) 園區宛如一朵綻放的牡丹花。
“一幅畫一畝(mu) 糧,手握畫筆奔小康。”40歲的陳繼霞曾是一位家庭婦女,兩(liang) 個(ge) 孩子緊緊“綁住”了她。12年前,她開始入行學畫,如今已是一級畫師,年收入10多萬(wan) 元。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wan) 態破朝霞。”平樂(le) 社區因“牡丹畫”成為(wei) 中國“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的樣板。
黃河岸邊“畫家村”
“要說俺村的‘草坡書(shu) 畫’史,已經有120多年啦。”新鄉(xiang) 平原示範區韓董莊鎮草坡村書(shu) 畫藝術交流中心,老支書(shu) 師恕江正對來自外省的客人賣力講解,“這展出的2000多幅,是俺村的農(nong) 民畫家和七八歲的娃娃畫家畫的,與(yu) 全國大咖都同台比拚過哩……”
“呦嗬,當初建中心,你可是第一個(ge) 站出來跳腳反對嘞。”話還沒落地兒(er) ,一年輕後生抱著厚厚一遝規劃圖紙進來。這是老支書(shu) 的兒(er) 子師忠磊,剛從(cong) 區上申報中心二期項目歸來。
見父子倆(lia) 現場唱起了“對台戲”,眾(zhong) 人“看熱鬧不嫌事兒(er) 大”。
三言兩(liang) 語道清原委:2020年,在外從(cong) 事文化產(chan) 業(ye) 的師忠磊返鄉(xiang) ,向父親(qin) 談了心中的大膽想法,要在被譽為(wei) “畫家村”的草坡村建一座現代化、專(zhuan) 業(ye) 化的書(shu) 畫交流平台。
師忠磊得到的卻是一通“數落”——咱灘區農(nong) 村搞那一套,有啥吸引力?小書(shu) 畫還能幹大?再說,萬(wan) 一搞砸了,投恁多錢咋弄?
“咱草坡有曆史、有源流,村東(dong) 頭的畫家喬(qiao) 修中老師,太爺爺喬(qiao) 純修是清末的‘拔貢’,書(shu) 畫藝術名揚四方、潤澤如今,父親(qin) 喬(qiao) 炯國一輩子習(xi) 書(shu) 畫、教後學,草坡書(shu) 畫傳(chuan) 百年。也有牌子、有基礎,但守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的牌子,沒有自己的品牌、平台。”師忠磊掰著手指不緊不慢地反駁。
幹了30多年村支書(shu) 的師恕江一言不發,陷入了長久的沉默。第二天,師忠磊就找人投資、做規劃……如今的草坡村,大河奔騰,鳥兒(er) 吟鳴,美景如畫,人畫美景。這個(ge) 1500多人的黃河灘區農(nong) 村,從(cong) 事書(shu) 畫者達500多人,農(nong) 家院裏有畫室,校園裏有畫院。
“有了高大上的交流中心,大家來了,在外的畫家也回來了,大夥(huo) 兒(er) 的畫技長進快。你瞧,去年俺村書(shu) 畫產(chan) 業(ye) 綜合收入近3000萬(wan) 元。”師忠磊高興(xing) 地說。
“俺這1棟樓、3部車,都是畫來的。”農(nong) 民畫家楊鬆興(xing) 喜不自禁,他的作品《江山醉美》被人民大會(hui) 堂收藏。
…………
中原處處飄墨香。這些書(shu) 畫村,隻是眾(zhong) 多書(shu) 畫村的一朵浪花。據河南省文化文旅廳統計,通過挖掘深厚的文化遺存,這樣“丹青妙手遍全村”的書(shu) 畫專(zhuan) 業(ye) 村,在河南就有85個(ge) ,從(cong) 業(ye) 人員近6000人,每年經濟效益超億(yi) 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