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探訪“壤塘文化旅遊成都行”:千年文化引人入勝

發布時間:2022-08-15 16:0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成都8月14日電 題:探訪“壤塘文化旅遊成都行”:千年文化引人入勝

  作者 單鵬 安源

  “壤塘文化旅遊成都行”14日在成都文軒美術館正式開展。作為(wei) 2022年“壤巴拉文旅活動”的子活動之一,這場內(nei) 容豐(feng) 富的展覽是探索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非遺文化的一扇窗口。

  現場,唐卡、石刻、木雕、藏香、藏毯、藏式陶藝、藏式麵具等精美展品以及國家級非遺梵音古樂(le) ,以“無聲”或“有聲”的形式,生動詮釋流傳(chuan) 千年、曆久彌新的壤巴拉文化。

  走進文軒美術館,清雅醇和、沁人心脾的藏香氣味撲麵而來。藏香是藏族民間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其獨特的香氣具有提神通脈、調理身心的功效。壤巴拉藏香製作曆史可追溯到2000餘(yu) 年前,目前壤塘縣保留了完整的藏香傳(chuan) 承體(ti) 係,形成獨特的藏香品類。

  在一樓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各式各樣的“擦擦”。據非遺傳(chuan) 承人、阿壩州工藝美術師求真介紹,“擦擦”是一種用泥土或名貴藥材製作而成的小型佛像,兼宗教、藝術、文物和收藏價(jia) 值於(yu) 一身。陳列櫃裏的“擦擦”大多為(wei) 半個(ge) 手掌大小,顯示出“擦擦”的藝術特點:在方寸之內(nei) 充分運用雕塑語言呈現獨特審美。“‘擦擦’是重相設計的藏傳(chuan) 佛教藝術留給世間、具有極高藝術價(jia) 值的精品。”求真表示。

  豐(feng) 富多樣的石刻技藝也是壤塘縣非遺的亮點。壤巴拉石刻色彩鮮豔、線條自然,看到這些精美的石刻作品,“叮當叮當”的“金石交響曲”仿佛在耳邊響起。現場,一張印有“世界現存最完整的石刻大藏經世界紀錄現場認證”的證書(shu) 也是展品之一。2021年,位於(yu) 壤塘縣茸木達鄉(xiang) 的棒托石刻公園,收藏約50萬(wan) 片石刻大藏經通過世界紀錄認證,並被授予WRCA世界紀錄認證證書(shu) ,確認為(wei) 世界現存最大規模的石刻大藏經。

  此外,一批視覺上更加“立體(ti) ”的石刻作品也十分搶眼:有手掌大小的十二生肖,也有寓意健康長壽的壽星與(yu) 仙鶴;神龍與(yu) 鳳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黃財神怒目圓睜、莊嚴(yan) 肅穆。這些作品出自非遺傳(chuan) 承人拉花之手,他的石刻作品講求立體(ti) 與(yu) 層次,圖案似乎“脫離”石板呈現在人們(men) 眼前。正是利用鏤空技術,石板上的圖案似乎“站立”起來,產(chan) 生強烈的視覺衝(chong) 擊感。

  展廳二層是壤塘縣近年來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展示。通過圖片與(yu) 文字描述,壤塘社會(hui) 經濟穩步發展的圖景徐徐展開。據了解,2021年壤塘縣實現地區生產(chan) 總值14.34億(yi) 元,是2016年的1.8倍。近5年,壤塘累計投入各類資金27.3億(yi) 元,實踐創新“文化扶貧”“生態扶貧”“家居改善”等精準扶貧模式,累計完成39個(ge) 貧困村退出,2133戶10534人減貧任務。聚焦鄉(xiang) 村“五大振興(xing) ”,建設中壤塘鎮等鄉(xiang) 村振興(xing) 試點村鎮,持續改善家居環境,農(nong) 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75%。

  在展廳三層,唐卡撐起了非遺陳列的“半邊天”。在展覽現場,既能看到數百年前、用卷軸裝裱的唐卡作品,也能欣賞到當代藝術家繪製的唐卡,其中就包括一幅長約5米、寬約1米的巨幅唐卡作品。透過唐卡,仿佛能看到唐卡畫師舞動畫筆的場景。

  “盛世一筆,萬(wan) 象輝煌”,是對唐卡藝術最好的概括。作為(wei) 藏族獨特的繪畫形式,唐卡擁有上千年曆史,題材內(nei) 容涉及曆史、政治、文化和社會(hui) 生活等諸多領域,被稱為(wei) “藏文化百科全書(shu) ”,“我們(men) 還將邀請非遺傳(chuan) 承人現場繪製唐卡,為(wei) 更多觀眾(zhong) ‘揭秘’唐卡的製作過程。”壤巴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羅海文介紹說。

  羅海文透露,舉(ju) 辦此次展覽的目的是讓源遠流長的壤巴拉文化為(wei) 更多人所了解和喜愛,“我們(men) 專(zhuan) 程從(cong) 壤塘運來大批唐卡、石刻等展品,精心安排非遺技藝表演,組織30餘(yu) 名非遺傳(chuan) 承人與(yu) 觀眾(zhong) 現場麵對麵交流。觀眾(zhong) 也可以親(qin) 身體(ti) 驗雕版印刷、石刻繪製、民族服飾等非遺項目。”

  近年來,壤塘縣大力實施“文化優(you) 先”發展戰略,對散落在民間的傳(chuan) 統文化進行扶持,已建成46個(ge) 非遺傳(chuan) 習(xi) 所,涵蓋藏香、藏茶、藏藥、唐卡、石刻、陶藝、覺囊梵音、傳(chuan) 統服飾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一大批民間技藝傳(chuan) 承人重拾技藝,許多逐漸被遺忘的民間藝術,重新回到農(nong) 牧民身邊,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壤塘非遺多次走出四川,在上海、溫州等城市先後進行展覽,收獲了不錯的反響。在這些精美的藝術作品麵前,不少藝術家和普通觀眾(zhong) 流連忘返。”壤塘縣文化體(ti) 育旅遊局副局長、壤巴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澤讓恩波表示,今年的成都展,內(nei) 容豐(feng) 富度與(yu) 藝術性較以往展覽有了進一步提高,能更加全麵地展示壤巴拉文化。

  在澤讓恩波看來,非遺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為(wei) 壤塘發展帶來的成效是綜合的,“非遺每年產(chan) 生的經濟效益有2000萬(wan) 元左右,這對偏遠山區來說是一筆可觀的收入。非遺還帶動了全縣3000餘(yu) 人就業(ye) ,並讓許多年輕人通過非遺找到人生目標和施展才藝的渠道。此外,非遺也大大促進了壤塘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