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賣慘營銷”究竟傷害了誰
【閱讀提示】大量滯銷?農(nong) 民“虧(kui) 得血本無歸”?攀枝花芒果又遭“賣慘營銷”
光明網評論員:攀西經濟區的水果再次遭遇“黑手”!日前,某微信公眾(zhong) 號發布了一條消息稱,四川攀枝花凱特芒果“大量滯銷”,農(nong) 民“虧(kui) 得血本無歸”。8月12日,當地政府人士稱,沒有出現芒果滯銷的情況,這種行為(wei) 就是“賣慘營銷”。而事實上,攀西地區的果蔬遭遇“賣慘營銷”,早已不是新聞。攀枝花芒果、涼山會(hui) 理石榴、涼山鹽源蘋果等,都曾有過被“賣慘”的經曆。
明明這些地方的水果很暢銷,卻被一些網絡賬號扭曲為(wei) “大量滯銷”,這真是咄咄怪事。而據當地監管部門調查發現,這類幾乎每年都會(hui) 出現的“賣慘營銷”,背後主要是“一些大型團購電商和個(ge) 人帶貨在搞鬼”。其主要目的無非是兩(liang) 個(ge) 方麵:一些是純粹博取流量,通過“賣慘”的方式來吸引眼球;另一些則是為(wei) 了賺取輿論的同情心來帶貨。
很顯然,無論是出於(yu) 何種目的,這類建立在扭曲事實基礎上的“賣慘營銷”,都是百害而無一利。比如,它可能直接傷(shang) 害一個(ge) 地方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水果品牌形象。要知道,沒有哪一個(ge) 地方的水果產(chan) 業(ye) ,能夠真正通過“賣慘”博取同情來獲得長遠發展。此外,“賣慘”“滯銷”對應的就是“低價(jia) ”,這實際也是對正常的水果市場價(jia) 格機製的擾亂(luan) 。因此,對這樣一種屢禁不止的不良營銷風氣,或者說“毒流量”,顯然應該有更加有效的治理舉(ju) 措。
我們(men) 注意到,麵對這種充斥在網絡空間、跨地域的悲情營銷、虛假營銷,水果產(chan) 地的市場監管部門以及果農(nong) ,似乎都難以給予有力的“反擊”。如此次事件發生後,當地市場監督管部門也隻是“第一時間聯係公眾(zhong) 號運營方,責令其‘刪除上述悲情營銷內(nei) 容’,並對其進行政策講解、法律宣傳(chuan) ”,這很難說能夠真正讓“賣慘營銷”者長教訓。這一現狀,啟示在對類似病態營銷的治理上,還需要更多力量的協力合作。比如,相關(guan) 行為(wei) 是否已經構成造謠、欺詐,警方或可介入調查。此外,網絡平台也應該對這類賬號有更嚴(yan) 格的懲處。唯有真正提高“賣慘營銷”的成本,才能讓參與(yu) 者有所忌憚。
另外,要讓這種“賣慘營銷”無路可走,消費者的覺醒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ge) 方麵。消費者有同情心、愛心,這是好事。但是,要警惕同情心和愛心被利用。要知道,現在很多領域似乎都流行著悲情化的營銷套路,動不動靠“講感人故事”來博取同情。如果一碰到“感人”的故事就忍不住愛心泛濫,失去理智,不僅(jin) 容易上當受騙,還可能給虛假營銷推波助瀾。比如,媒體(ti) 此前就報道過同一位老大爺頻繁出現在各地蘋果、菠蘿、桃子等滯銷的悲情營銷之中。因此,麵對那些指向帶貨的“悲情”故事,作為(wei) 消費者,就應該多些分辨和警惕。這不是要排斥愛心,而是因為(wei) ,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愛心,才能夠真正惠及需要幫助的人。否則,就很可能會(hui) 好心辦壞事。
還應該注意的一點是,農(nong) 產(chan) 品領域成為(wei) 悲情營銷的重災區,這背後或也顯示出,在很多人心中,我們(men) 的農(nong) 業(ye) 其實依然未能真正擺脫抗風險力低下的“原始”形象。正因為(wei) 現實中,農(nong) 產(chan) 品滯銷現象,從(cong) 水果到蔬菜,都還挺常見,因此“悲情營銷”才能夠以假亂(luan) 真。在這個(ge) 角度而言,“悲情營銷”“賣慘營銷”的屢禁不止,也未嚐不是對某種真實而脆弱的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生態的映射。由此也可以說,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讓農(nong) 業(ye) 變得更強,重塑大眾(zhong) 傳(chuan) 統印象中的農(nong) 業(ye) 形象,的確需要加倍努力。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上一篇】高鐵大麵積晚點,有預案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