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最美鐵路】三塊手機屏幕讀懂中老鐵路
央廣網西雙版納8月13日消息(記者王晶)中老鐵路能為(wei) 沿線帶去怎樣的未來?
3小時,從(cong) 昆明到西雙版納,打卡告莊星光夜市、體(ti) 驗傣族的慢輪製陶……中老鐵路開通滿8個(ge) 月,記者以一種不同體(ti) 驗方式結識中老鐵路。顛簸在百轉千回的山路上,坐在傣家小院裏嘮家常,透過三塊普通的手機屏幕,結識了這條國際鐵路的多麵。
中老鐵路是“一帶一路”標誌性工程,從(cong) 昆明到萬(wan) 象10小時即可通達,兩(liang) 國之間實現“夕發朝至”。而對於(yu) 我國來說,2021年12月3日開通的中老鐵路,結束了我國西南邊陲民族地區不通鐵路的曆史。更為(wei) 重要的是,運營至今,中老鐵路在拉動跨國大宗貿易的同時,亦為(wei) 沿線創造了經濟發展新機遇。
引爆雲(yun) 南旅遊熱流
—— 夜市奶茶店的銷售峰值:一晚最高售賣兩(liang) 三千塊錢
中老鐵路開通以來,沿線旅客乘坐“複興(xing) 號”動車出行的需求十分旺盛,尤以“象”往之地西雙版納為(wei) 最,當地不少酒店掛起了“今日客滿”的招牌。“現在700間客房已經全滿了,一晚入賬大概70萬(wan) 到80萬(wan) 元。”位於(yu) 告莊夜市內(nei) 的一家網紅酒店客房部經理告訴央廣網記者。
中老鐵路中國段連接起雲(yun) 南省的昆明、玉溪、普洱、西雙版納,所經之處生活著漢、彝、哈尼、基諾、傣等多個(ge) 民族,濃鬱的民族風情,讓全國不少遊客心向往之。
夜晚,是見證一個(ge) 城市最好的方式。隨著疫情形勢進一步好轉,在暑期等因素的疊加下,進入西雙版納遊客量大幅提升。在告莊夜市的街上隨意走走,隨處可見身著傣族服飾的外地姑娘,騎著電動車的年輕人,頭上別著占芭花的中年人,卸下疲憊,大家都投入地享受著別樣的傣族風情。
告莊夜市裏的攤位有近千個(ge) ,記者也順著人流前往一家位於(yu) 景洪大金塔旁的泰式奶茶店。老板姓張,幾年前就從(cong) 東(dong) 北移居至此,這幾天和愛人忙得顧不上照顧孩子,“遊客量太大了,今天一晚上賣了兩(liang) 三千(塊)。”他拿起手機給記者翻看點單頁麵,消費者既有下單外賣的本地人,也有來自上海、廣東(dong) 等地的遊客。“15元一袋,茶最多一晚要賣近300杯奶茶。”張老板說。
繁忙之餘(yu) ,張老板也有自己的觀察,“很多都是通過高鐵來的,以前昆明到(西雙)版納需要坐8小時大巴車,現在不一樣了。”正在買(mai) 奶茶的貴州遊客李天愛也搭上話茬,在解放初期,昆明到西雙版納的路程就需要15天。這一次,她也是聽聞中老高鐵開通後,乘坐高鐵到西雙版納時間縮短,特意前來體(ti) 驗。
巨大的旅遊客流,給當地經濟帶來了一劑強心劑。
西雙版納站是整個(ge) 中老鐵路上最繁忙的火車站,也是雲(yun) 南省境內(nei) 距離機場最近的火車站,為(wei) 空鐵聯運提供了便捷的條件。站在西雙版納站的第三站台,飛機起落時,甚至可以看到飛機的編號。
西雙版納站副站長魏成宣表示,進入7月以來,西雙版納站單日旅客到發已連續7天超過2萬(wan) 人次,創造了中老鐵路開通以來的新高。
不止在西雙版納景洪市,中老鐵路沿線穿起的普洱、野象穀、猛臘等旅遊地,也紛紛迎來了客流高峰。
為(wei) 鄉(xiang) 村發展創造新機遇
—— 傣族村民的線上賬單:遊客消費入賬金額不斷刷新
走出城市,來到鄉(xiang) 村,進入暑期旅遊旺季,這裏似乎更熱鬧。
西雙版納曼掌村的鄉(xiang) 村旅遊,被中老鐵路“帶火”,遊客從(cong) 距離村莊不到1公裏的野象穀站下車,在野象穀景區遊玩後,便會(hui) 走進這個(ge) 傣族傳(chuan) 統村落。
到了曼掌村邊,造型別致的傣式寨門就出現在眼前,筆直的道路伸向村子,路邊除了樹木和傣樓,並沒有放著嘈雜音樂(le) 的店鋪,這裏的一切都是安安靜靜的。曼掌村村民玉發罕迎麵向記者走來,她身著傣裝,講著傣語。這樣的景象,讓人對這個(ge) 傳(chuan) 統村寨的留戀又多了一分。
傣語中“掌”就是大象的意思,“曼掌”就是“馴養(yang) 大象的村寨、大象寨”之意,曼掌村是曾為(wei) 傣王馴養(yang) 大象的村寨。
玉發罕說,多年來,曼掌村憑借1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吸引遊客,“遊客可以體(ti) 驗傣族的慢輪製陶、織錦等傳(chuan) 統文化技藝。”玉發罕的父親(qin) 是傣族慢輪製陶非遺傳(chuan) 承人,“去年暑假,每天有20人左右來我家體(ti) 驗製陶。今年暑期,得益於(yu) 中老鐵路開通,體(ti) 驗慢輪製陶的遊客數量翻番。”她頗為(wei) 欣慰。
細數中老鐵路帶給玉發罕生活的變化,最直接的感受是,玉發罕的手機App裏,遊客消費入賬金額在不斷刷新。
走進曼掌村,遊客散布村中各處,有的體(ti) 驗傣族非遺文化技藝,有的乘坐竹筏漂流或下河摸魚。玉發罕稱,自中老鐵路開通後,來曼掌村的遊客越來越多。目前,村裏已經開了13家農(nong) 家樂(le) 和24家民宿。
距離曼掌村不遠處的曼聽村,也呈現出另一番熱鬧景象,收購火龍果的小貨車擠滿村莊中心廣場和田間小路。
曼聽村以種植水果為(wei) 主,中老鐵路在野象穀站設有貨場,小貨車收購的火龍果僅(jin) 需數公裏就可抵達火車貨場,搭上火車一天之內(nei) 就運抵外部主要市場。村民岩梯心裏有一本賬,中老鐵路降低了他們(men) 的火龍果、芒果等水果向外運輸的時間和成本。“用汽車運輸火龍果每噸運費是350元(人民幣,下同),用火車運輸隻要200多元。成本降低了,農(nong) 民的利潤也就多出來了。”他說。
助力沿線地區產(chan) 業(ye) 登上“發展快車”
—— 貨運站站長的手機文檔:單日最高裝車達到7000多噸
鐵路運輸最大優(you) 勢在於(yu) 運量大,能降低運輸成本,減少運輸時間。
在中老鐵路上,有一個(ge) 很特別的車站,站名以野生動物命名,是旅客出行打卡的目的地之一;按級別,它隻是一個(ge) 四等站,兼具客貨運輸。
因毗鄰亞(ya) 洲象自然保護區而得名,中老鐵路開通後,野象穀站貨運異常繁忙。每天倒短運貨的汽車在站內(nei) 排起長龍,貨場內(nei) 的龍門吊24小時運轉,不停將橡膠、糖蜜、礦石等貨物裝上火車發往全國。
打開數據文檔,在野象穀站站長駱軍(jun) 的手機屏幕上,投射出這樣一組數字:車站單日最高裝車達到7000多噸。
這個(ge) 貨運吞吐量並不小,“野象穀站的貨運量占中老鐵路國內(nei) 段貨運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目前主要發運的貨物有橡膠、板材、大米、白糖和礦石,到達貨物有化肥、玉米、稻穀、麩皮、煤炭等。”駱軍(jun) 說,巨大的貨物吞吐量,使野象穀站成為(wei) 中老鐵路上一顆耀眼的“明星”。
記者看到,貨場的大型倉(cang) 庫裏,整齊劃一地碼放著裝滿橡膠原料的待運金屬櫃,貨主方是中化橡膠公司。
據該公司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公司每月從(cong) 野象穀車站運往全國各地的橡膠達6000餘(yu) 噸。“相較過去用汽車運到昆明,運輸成本節省了15%左右,從(cong) 景洪裝火車的運輸時間也比過去節省了10個(ge) 小時左右。”該工作人員說。
對於(yu) 中老鐵路帶來的交通紅利,雲(yun) 南仟岸荷香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浩有著切身感受。一些散小貨主通過物流公司搭建的平台,同樣可享受到鐵路運輸的便捷和節約運輸成本的紅利,包括一些數量不大的果蔬等農(nong) 產(chan) 品,可便捷地實現鐵路運輸。
除了客貨運輸帶來的經濟效益,中老鐵路在帶動拓寬沿線產(chan) 品銷路等方麵的作用也在逐步顯現。
野象穀站四周還有綿延不絕的橡膠林,到了橡膠收割的季節,橡膠林裏隨處可見純白的橡膠流入碗裏。簡潔的四角樓裏,膠農(nong) 們(men) 圍坐在一起唱歌喝茶。
待太陽落山後,大家齊齊出動將碗裏的橡膠收集起來,送到膠場煉膠,再由中老鐵路發往全國各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