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風”席卷,東方審美如何影響全球風潮

發布時間:2022-08-16 10:14:00來源: 文匯報

  ■本報記者 許暘

  出版界刮起了一陣中國風——近日,《中國風:13世紀-19世紀中國對歐洲藝術的影響》《中國藝術史(全新修訂版)》《中國紋樣(中文典藏版)》等一批藝術類圖書(shu) 引進出版。它們(men) 分別由意大利學者佛朗切斯科·莫瑞納、牛津大學榮休教授邁克爾·蘇立文、現代設計和色彩理論先驅歐文·瓊斯所著,借“他者”眼光,從(cong) 海外漢學家視角探尋中式之美對歐美乃至全球藝術的影響,引發業(ye) 界關(guan) 注。複旦大學教授馬淩指出,“中國風”是持續了七百年的清風,越過了文化的藩籬,吹開各異的花朵;“中國風”也是連接東(dong) 西方不同國度的橋梁,交流著器用、圖像、技術與(yu) 想象。“各美其美,美美與(yu) 共,誤解與(yu) 分歧盡管難免,美的力量卻在於(yu) 分享和交融。”

  東(dong) 方器物紋樣備受青睞,為(wei) 歐洲設計注入靈感

  作為(wei) 一個(ge) 現象,“中國風”早在13世紀晚期就已在歐洲出現,然而,“中國風”作為(wei) 學術用語,直到19世紀才得以確定,被用來形容受到中國或更寬泛一些的遠東(dong) 文化影響的歐洲藝術潮流。尤其是絲(si) 綢、瓷器、漆器等器物的東(dong) 方元素與(yu) 紋樣紋飾,曾在歐洲引發轟動,為(wei) 海外設計注入靈感。

  《中國風:13世紀-19世紀中國對歐洲藝術的影響》中提到一個(ge) 文化現象——在西方人眼中,中國即瓷國,由於(yu) 別的國家還沒掌握製瓷技術,物以稀為(wei) 貴。馬可·波羅到了元大都(北京),受到忽必烈接見,帶回一些中國器物,他花了4枚銀幣買(mai) 到的3隻青花瓷小碗,極受當地追捧。大量繪有瓷器的荷蘭(lan) 靜物畫,正是中國外銷瓷對歐洲視覺文化產(chan) 生衝(chong) 擊的有力證明。17世紀荷蘭(lan) 靜物畫中,遠東(dong) 器物裏中國瓷器出現頻率最高,瓷盤、花瓶、杯子和擺件,常常被一絲(si) 不苟地繪製出來,與(yu) 其他器物組成令人心曠神怡的畫麵。

  除了荷蘭(lan) ,法國、英國、意大利也是中國風的“迷弟”。1700年在凡爾賽宮,路易十四舉(ju) 辦名為(wei) “中國皇帝”的舞會(hui) ,據《中國風:13世紀-19世紀中國對歐洲藝術的影響》作者考證,舞台布置很可能是基於(yu) 荷蘭(lan) 外交官伊台斯描述的中國戲曲而創作,伊台斯曾在1692年至1694年作為(wei) 俄國外交大使出訪中國。從(cong) 那時起,法國大量從(cong) 中國進口陶瓷、紡織品及漆器等貨物,甚至專(zhuan) 門聘請設計師製作新式家具來配合擺放這些異域奇珍。17世紀末,路易十四在哥布林地區創建家具廠,開始在法國生產(chan) 中國風家具。到了18世紀,英格蘭(lan) 創造了被後人熟知的“中英混合式園林”。與(yu) 精致細膩的文藝複興(xing) 和巴洛克式意大利園林形成鮮明對比,英格蘭(lan) 園林通常將植物和建築不規則的放置,而這恰好就是中國園林的特征。

  漫長曆史中,我們(men) 的祖先對美的追求從(cong) 未止步。他們(men) 眺望飛翔的群鳥,親(qin) 近錦簇的繁花,仰觀變幻多姿的風雲(yun) 雷電,而後將其幻化為(wei) 繁複雅致的紋路。一花一葉變成卷草纏枝,“纏繞”在梁上藻頭或案幾青花;脫胎於(yu) “曲水流觴”的落花流水紋,鋪陳於(yu) 古人的織錦,一派清新典雅;蝙蝠因“蝠”諧音“福”生出吉祥意蘊,綴滿青花瓶;饕餮、獸(shou) 麵被銘刻於(yu) 青銅器上,盡顯獰厲之美。紋樣,凝聚著古人的智慧、藝術審美和工藝精華,寄托著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yu) 追求,這也深深打動了西方民眾(zhong) 。

  1867年,《中國紋樣》在倫(lun) 敦出版,引起歐洲藝術界的震蕩。歐文·瓊斯在書(shu) 中繪製了100幅尤具代表性的中國紋樣,大多出自明清陶瓷和琺琅器,“前所未見,其奪人目者,不僅(jin) 在工藝的精能,亦在色彩和諧與(yu) 裝飾的通體(ti) 之完美”,作者言辭間充滿對於(yu) 中國藝術及設計的高度讚賞,並試圖從(cong) 中探尋設計靈感“反哺”本土。在葡萄牙等地,陶藝師以白色錫釉為(wei) 底,繪藍色琺琅,仿製中國青花瓷的紋樣,圖案采用中國傳(chuan) 統的花鳥毛翎。隨著越來越多中國絲(si) 質紡織品的到來,歐洲掀起前所未有的新設計浪潮——運用不死板的圖案,不再使用內(nei) 部平行卷邊,逐步放棄對稱和幾何樣式的設計,取而代之的是動植物等更貼近大自然的圖案設計。比如,意大利運用的紋樣中雜糅典型東(dong) 方元素,包括荷花、石榴、牡丹花、帶有曲折枝條的小花,甚至還有鳳凰和龍等。

  “中國風”不等於(yu) “古風”,誤解也是文化交流中的另一座橋

  有學者指出:相比國內(nei) 大眾(zhong) 理解的“古風”“國風”,讓歐洲王室貴族癡迷的“中國風”是西方特有的文化現象。在馬淩看來,它就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國或者東(dong) 方的樣子。“當時因為(wei) 距離遙遠,歐洲人對於(yu) 中國有很多誤讀。但換個(ge) 角度來講,它也發展出了某種自己的風格,就是所謂‘創造性誤讀’吧。”

  比如,我們(men) 很少會(hui) 看到中國古畫裏有侍女打著一把傘(san) ,她們(men) 通常拿的是紈扇。但如果看西方“中國風”作品,不管是壁紙、瓷器,還是家具上的繪畫,那些花園中的侍女經常會(hui) 打著一把小傘(san) 。在當時西方人的心目當中,這把傘(san) 就是“中國風”的一個(ge) 標識。

  馬淩認為(wei) ,我們(men) 在理解“中國風”的時候要清楚,這也許是外國人想象中的中國,哪怕看起來有點不倫(lun) 不類,但至少說明了他們(men) 想了解中國,“中國風”就是經過他們(men) 創造性誤讀加工出來的係列形象,是中西方審美之間的一座橋梁。“我們(men) 說文化的理解,互相之間都是有誤讀的。隻有隨著國與(yu) 國、民族與(yu) 民族之間不斷交流和溝通,才能逐漸搞清楚對方到底喜歡什麽(me) ,它們(men) 的風格又是怎麽(me) 樣的,促進相互理解。”

  此外,商人的逐利動機也在“中國風”傳(chuan) 播中推波助瀾。比如19世紀很多美國人來中國經商,返美時帶了很多中國器物,早期普通美國人往往隻能通過日常使用的青花瓷或茶葉包裝盒來建構一個(ge) 中國形象,“中國風”被簡化為(wei) 青花瓷盤上的山水、飛鳥、樹木、漁翁、小橋、寶塔、小島、房舍等,偏洛可可式田園牧歌情調。

  再比如,英國人根據中國畫工的作品發明了一種“柳樹圖案”,他們(men) 把仿冒中國瓷的畫著柳樹圖案的英國瓷賣給美國人。有趣的是,因為(wei) 美國人太喜歡這種仿冒中國瓷,出於(yu) 盈利動機,中國商人又讓工匠模仿英國人的柳樹圖案,做出更大批量外銷瓷出口。這種“藍柳圖案”走入萬(wan) 千美國家庭,當地人甚至還編了一個(ge) 發生在南京的“張生和孔茜”故事。“這個(ge) 故事我們(men) 中國人都不知道,但在美國廣為(wei) 人知。迷人的中國風從(cong) 某個(ge) 角度來說也是在各種力量合力之下,完成了19世紀早期美國人對中國的集體(ti) 想象。”馬淩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