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人”回鄉,站穩腳跟有多難?
黃土高坡上養(yang) 魚是個(ge) 好生意嗎?“客觀地說,對於(yu) 沒有技術、資金優(you) 勢的‘新農(nong) 人’來講,絕對不是。”在回鄉(xiang) 創業(ye) 的10年裏,常勝利幾乎做了他能想到的所有嚐試,休閑漁業(ye) 、專(zhuan) 業(ye) 垂釣、生態養(yang) 殖等,卻始終未能走進“安全區”。他說自己從(cong) 回鄉(xiang) 那天起,就已做好了“長征”的準備。
如今同常勝利一樣,隨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穩步推進,越來越多創業(ye) 青年帶著經驗、資金、技術返鄉(xiang) 創業(ye) 。然而,不少返鄉(xiang) 青年的創業(ye) 故事喜憂參半,甚至遭遇創業(ye) 失敗。“新農(nong) 人”如何在家鄉(xiang) 站穩腳跟,正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培養(yang) 和基層治理麵對的一道新考題,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摸索,一些“新農(nong) 人”領悟到:除了要善於(yu) 與(yu) 鄉(xiang) 村社會(hui) 打交道、學會(hui) 溝通,還要不斷學習(xi) 各方麵的知識。
返鄉(xiang) 創業(ye) 沒有“安全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每次聽到這句話,我馬上就能想起我的家鄉(xiang) 。”常勝利說,自己之所以選擇在晉南半幹旱地區發展漁業(ye) ,一是因為(wei) 家鄉(xiang) 多年來就有養(yang) 魚傳(chuan) 統;二是受益於(yu) 當地政府的黃河幹流取水工程,有了一定水源保障。
回鄉(xiang) 之前,他已在外闖蕩有些年頭,既積累了資金、技術和經驗,也對返鄉(xiang) 創業(ye) 有著相對更理性的認識。經多方考察後,他才開始在滏河水庫裏建魚塘養(yang) 魚。
“創業(ye) 太難了,風險總是如影隨形。”常勝利回憶,有一年天氣久旱,莊稼、水庫都缺水,按照以往,每到耕種季節,滏河水庫都會(hui) 以成本價(jia) 助農(nong) 抽水澆地,但這次用水量過大,導致水庫水位下降,莊稼保住了,魚卻出現大麵積窒息死亡,幾乎全軍(jun) 覆沒,直接經濟損失上百萬(wan) 元。
“那一次差點就翻不了身,承受了太大的壓力。”他說,當時很多人勸他水庫是個(ge) 無底洞,還是回去做好本行,而他從(cong) 回鄉(xiang) 那一天起,就沒考慮退路。經過10年持續投入和摸爬滾打,如今的滏河水庫漁業(ye) 發展已初具規模,經濟效益也開始顯現。
與(yu) 之相比,山西呂梁石樓縣的返鄉(xiang) 青年劉彩紅正處於(yu) 創業(ye) 最難階段。當初,她選擇了在家鄉(xiang) 流轉350畝(mu) 山坡地種植花椒。
頭一年,劉彩紅按學來的方法“大苗栽水地、小苗栽旱地”,結果小苗全軍(jun) 覆沒。第二年,她全部補種了大樹苗,誰料當年秋雨多,導致補種的樹苗根都爛了。第三年,汲取了前兩(liang) 年的教訓,直接栽種帶土球的樹苗,成活率終於(yu) 到了九成。
3年時間,陸續投入300多萬(wan) 元,劉彩紅的積蓄所剩無幾,還貸了款,“拋開土地流轉費用,除草、澆水、維護這些都得花錢”。她直言,自己當初想簡單了,沒想到財務、政策、技術、人員、資質各環節都會(hui) 遇到問題,困難頗多。
她不禁反思,自己在大城市都能創業(ye) 成功,為(wei) 什麽(me) 在家鄉(xiang) 這麽(me) 難?市場究竟在哪裏?
眼下,她不得不暫停花椒地的擴建,與(yu) 合夥(huo) 人再次外出打工,一邊賺錢,一邊為(wei) 家鄉(xiang) 的花椒地“輸血”。
呂梁青年張雲(yun) 畢業(ye) 後回鄉(xiang) 開發以當地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為(wei) 主要原料的代餐粥類產(chan) 品。他的感受是,從(cong) 2017年返鄉(xiang) 創業(ye) 到現在,自己的事業(ye) 正在遭遇瓶頸,一起創業(ye) 的小夥(huo) 伴留下的已經不多了。“前幾年返鄉(xiang) 創業(ye) 的人確實很多,大家經常交流也很熱鬧,但後來創業(ye) 者慢慢減少,有的離開鄉(xiang) 村重新回到城市,恐怕不會(hui) 再回來了。”張雲(yun) 說。
學會(hui) 溝通,不當“異鄉(xiang) 人”
在劉彩紅看來,返鄉(xiang) 創業(ye) 的“鄉(xiang) ”,不僅(jin) 是自然資源稟賦和地理空間意義(yi) 上的鄉(xiang) 村,更是個(ge) 人重新融入鄉(xiang) 村的過程,創業(ye) 者與(yu) 政府、村民、合作方的溝通都很重要,甚至將決(jue) 定未來的格局。
有一年,在地方政府的幫助對接下,她想要同一家來自浙江義(yi) 烏(wu) 的商家展開合作,一開始談得很順利,後來考慮到劉彩紅的部分花椒產(chan) 品資質不全,商家建議劉彩紅放棄自身品牌,貼牌生產(chan) 、薄利多銷,這讓她無法接受,“現在回頭看,當時就是沒有溝通到位,如果先接受對方建議,待銷路打開後,再創品牌也未嚐不可”。
還有一次,一位本地投資人看好她的事業(ye) 發展想要入股合作,但對方提出,如果未來企業(ye) 經營不善,要建立合理的退出機製,及時止損。這一條件引起了劉彩紅團隊的反感,“大家覺得,既然是合作,就得齊心協力,怎麽(me) 能還沒幹,就想著幹不成,或者撤股”。
“當時我們(men) 都不太懂,憑著鄉(xiang) 約民俗、個(ge) 人理解覺得不妥,就拒絕了對方。”劉彩紅說,後來學習(xi) 公司法才發現,其中關(guan) 於(yu) 股權轉讓有著很明確的規定。對方的訴求合理合規,卻因為(wei) 彼此溝通不暢、互不理解,錯失了機會(hui) 。
在這方麵,常勝利則顯得更有經驗一些。
“當時縣裏鼓勵青年返鄉(xiang) 創業(ye) ,提供了不少優(you) 惠政策。”了解到家鄉(xiang) 脫貧攻堅以來的巨大變化,商業(ye) 嗅覺靈敏的他迅速創立國勝漁業(ye) 有限公司,在當地政府支持下開始發展漁業(ye) ,“這樣一來既養(yang) 了魚,還能幫助鄉(xiang) 親(qin) 們(men) 解決(jue) 灌溉難題,一舉(ju) 兩(liang) 得”。
“沒有政府的支持,我走不到今天。”常勝利說,自己在執行公司的發展戰略時,大多會(hui) 依靠父老鄉(xiang) 親(qin) ,做好溝通,同時建立起各方共贏的利益聯結機製。困難戶、普通村民和致富帶頭人都能參與(yu) 其中並得到實惠,自然不會(hui) 從(cong) 項目中“薅羊毛”、搞破壞。
每逢重陽節,他會(hui) 帶著團隊年輕人一起,前往附近幾個(ge) 村莊看望慰問高齡老人和困難戶,同時為(wei) 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送去生活物資。
“村支兩(liang) 委還幫助我們(men) 協調與(yu) 老鄉(xiang) 之間的用地分類、水源合理灌溉等,做了很多有助水庫發展的事。”在他看來,返鄉(xiang) 創業(ye) 青年學會(hui) 與(yu) 鄉(xiang) 村社會(hui) 打交道,學會(hui) 溝通,是必須補的一課,“重點是別讓自己變成‘異鄉(xiang) 人’。”
如今,依托滏河水庫,吉許村的土地也開始有了新變化,種地的人多了,蔬菜大棚等特色產(chan) 業(ye) 也開始出現。
學習(xi) 跟不上,風險就會(hui) 無處不在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中發現,多數創業(ye) 者對於(yu) 專(zhuan) 業(ye) 知識學習(xi) 、創業(ye) 培訓的需求十分迫切。
“一方麵收獲知識,一方麵還能開闊眼界、積累人脈。”受益於(yu) 家鄉(xiang) 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政策,最近張雲(yun) 先後兩(liang) 次被推薦去大型企業(ye) 參觀學習(xi) ,同時參加了有關(guan) 民營企業(ye) 法律培訓,“這次參觀了該企業(ye) 工業(ye) +文旅+研學的發展方式,感到很激動,太受啟發了,沒想到工廠還可以這樣運行”。
參加法律培訓後,他更為(wei) 感慨地說:“學習(xi) 刷新了我的三觀,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增強法治意識太重要了。很多創業(ye) 者法治意識淡薄,這方麵很容易因小失大,一旦出現問題,會(hui) 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張雲(yun) 說,回家後自己也計劃將工廠進行擴建改造,讓家鄉(xiang) 的孩子也可以走進現代化工廠了解農(nong) 業(ye) 文化,同時帶動家庭消費,多元化發展,“由單純的產(chan) 品輸出,改為(wei) 文化+產(chan) 品輸出,更有益於(yu) 我們(men) 的發展”。
“要學的東(dong) 西實在太多了”,曆經幾次危機後,常勝利也意識到,隨著事業(ye) 的發展,一係列的問題隨之出現,比如循環水養(yang) 殖水體(ti) 氨氮、亞(ya) 硝酸鹽超標如何解決(jue) 等專(zhuan) 業(ye) 問題,已經成為(wei) 製約水庫發展的“卡脖子”難題,“總而言之,學習(xi) 跟不上,風險就會(hui) 無處不在”。
其間,受益於(yu) 地方政府對於(yu) 返鄉(xiang) 創業(ye) 者的支持,常勝利的水庫,從(cong) 漁業(ye) 養(yang) 殖到果樹選種、種植、施肥,再到田間管理、增產(chan) 增效均獲得了來自縣水利局、農(nong) 業(ye) 局專(zhuan) 家的悉心指導和幫助。
最近,他正在學習(xi) 國家有關(guan) “三農(nong) ”工作的理論書(shu) 籍,“振興(xing) 鄉(xiang) 村的路上,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融入家鄉(xiang) 發展,和父老鄉(xiang) 親(qin) 共同富裕,這都是我們(men) 要思考的重點問題”。
正渡難關(guan) 的劉彩紅也表達了相近的想法,她很希望政府能夠牽線搭橋,為(wei) 創業(ye) 者定期舉(ju) 辦創業(ye) 培訓、信息溝通、行業(ye) 交流等活動。可能的話,地方政府不妨牽頭,爭(zheng) 取與(yu) 優(you) 質企業(ye) 合作,這樣中小創業(ye) 者既能積累經驗,還可以減少成本投入,降低風險。
助農(nong) 組織“家鄉(xiang) 來客”的發起人李哲亞(ya) 表示,目前鄉(xiang) 村創業(ye) 大多集中在農(nong) 業(ye) 和旅遊領域,周期長、投入大,不少創業(ye) 者難以迅速掌握專(zhuan) 業(ye) 種養(yang) 技術,不了解市場,也不懂得銷售等知識,因此學習(xi) 顯得尤為(wei) 重要。
“很多人覺得會(hui) 種地、會(hui) 養(yang) 殖,就能創業(ye) ,其實遠沒有這麽(me) 簡單。”李哲亞(ya) 說,實戰經驗少、專(zhuan) 業(ye) 知識學習(xi) 不足、融資難等原因,都有可能引發創業(ye) 危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誌中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