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700年前的豪宅 一窺史前人類建築技藝
探尋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
從(cong) 4700年前的豪宅 一窺史前人類建築技藝
作為(wei)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位於(yu) 湖南省常德市澧縣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雞叫城遺址,有一項極為(wei) 特殊的發現:這是一座建造於(yu) 4700多年前的屈家嶺文化時期、五開間共七室、麵積420平方米的大型“豪宅”,加上回廊總麵積達630平方米。考古學家認為(wei) ,這座編號為(wei) F63的房子,是中國最早、最完整的木構建築遺存,其體(ti) 量、規模和建築方式都是前所未見。
日前,華西都市報、封麵新聞“考古中國”報道組記者來到雞叫城遺址,透過埋藏4700年的地基、木柱,觸摸史前人類的生活碎片。
“精致”的豪宅
F63建築遺跡第一次露出“冰山一角”是在1998年。當時,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為(wei) 了確認遺址年代,對雞叫城遺址西城牆進行解剖,發現了部分木質構件,但受限於(yu) 發掘麵積,當時並不能判斷它們(men) 的性質。2006年再次發掘,因為(wei) 發掘麵積有限仍未解惑。直到2018年雞叫城遺址重啟考古工作,從(cong) 2020年10月開始,該項目負責人郭偉(wei) 民、執行領隊範憲軍(jun) 等考古工作者前後發掘4次,費時一年才揭開了F63的全貌。
從(cong) 遺存的地基和木質構件來看,F63結構清晰,五開間七室加上外圍廊道,總麵積達630平方米。在建築方式上,F63在開挖的基槽內(nei) 鋪上窄長的木板,建造好地基再立木柱,這樣房子更加穩固,不易下陷。
7月中旬,範憲軍(jun)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保存較好的木柱上都發現了穿孔,大多是兩(liang) 側(ce) 內(nei) 向大約45度的斜穿孔,對於(yu) 穿孔的作用目前有兩(liang) 種猜測,一種是認為(wei) 插木棍用的,以繩索等固定,形成三角結構,讓房屋地基更穩定;另一種認為(wei) 大型木材運輸困難,穿孔是為(wei) 了方便搬運。”
郭偉(wei) 民至今仍記得發現F63時的喜悅,“前所未見,這座房子為(wei) 理解長江流域史前建築形式與(yu) 技術提供了重要資料。”
層層揭開真麵
F63的發掘整整耗時一年,發掘麵積大,上方疊壓了豐(feng) 富的文化堆積,讓發掘難度倍增。
由於(yu) 雞叫城遺址有長期、連續不斷的人類活動,不同時代的人在這裏留下痕跡,所以在發掘過程中,考古學家們(men) 要根據不同土層來區分不同年代的堆積。“上麵的堆積肯定比下麵的年代晚,我們(men) 就根據疊壓它以及被它打破的堆積中出土的遺物,進行類型學的排比,以此來判斷其相對年代。”
在範憲軍(jun) 看來,發掘F63 最困難之處,就是要將其層層揭開。F63所處的發掘區共有50餘(yu) 個(ge) 探方(把發掘區劃分為(wei) 若幹相等的正方格,以方格為(wei) 單位,分工發掘,這些正方格叫“探方”),上方堆積複雜,遺跡眾(zhong) 多,發掘過程中還需要統一層位,進行編號,每個(ge) 探方的情況不同,要保持同步發掘,還要及時記錄、保護,是很有挑戰性的工作。
關(guan) 鍵的繩索
在逐漸揭開上層堆積的過程中,F63的年代是考古人員始終關(guan) 心的問題。
郭偉(wei) 民說:“雞叫城遺址有幾個(ge) 非常重要的時期,早期環壕的開鑿、環壕廢棄後堆積大量穀糠,在這上麵又挖了一條溝槽,裏麵鋪了木板,然後在這上麵建了大型的房子,這些都是非常關(guan) 鍵的年代,除了考古學初步的相對年代判斷外,還要用碳十四等更加精確的科學手段去檢測。”
幸運的是,考古隊員發現了三節繩索,這成為(wei) 準確定位F63年代的關(guan) 鍵。郭偉(wei) 民解釋說:“三節繩索中有藤繩和竹繩,和其他木材不同,藤本植物和竹子的生長期、存活期都比較短,所以檢測出這些繩子的年代,基本上就代表了房子的建造年代。”
至今,範憲軍(jun) 仍記得發現繩索時的心情,“當時看到保存如此好的繩索,既意外又驚喜,繩子是用來抬木板的,其中一個(ge) 直接嵌套在木板下麵,為(wei) 了套牢它,木板兩(liang) 側(ce) 還鑿了小凹槽,這說明它肯定是建造時使用的。這些繩子能保留下來很不容易,一方麵可以用於(yu) 檢測房子的建造年代,另一方麵還可以了解當時的編織工藝。”
經過多項數據的研究檢測,考古學家得出較為(wei) 準確的結論,F63建造於(yu) 距今大約4700年前的屈家嶺文化時期。
一個(ge) 公共活動場所
已結束發掘的F63麵積比籃球場還大,房子主體(ti) 呈長方形,外圍還有廊道,形狀方正,結構清晰。“這個(ge) 房子太重要了,它的體(ti) 量、結構、建築方式都是前所未見,能透露出很多信息。”郭偉(wei) 民說。
首先是建造方式,F63的台基上被挖出長條狀的基槽,基槽中鋪上大小相符的木板,木板上才是房子的立柱,有了地基就可以防止沉降,讓房屋更堅固,這種建築方式極為(wei) 獨特。保留下來的地基可以清晰看出房屋的結構,總共有5個(ge) 開間,除開最東(dong) 邊麵積較大的開間,其餘(yu) 4個(ge) 是完全對稱的,這符合中國後期建築的修建習(xi) 慣。
建造F63使用的木柱,直徑大多為(wei) 五六十厘米,大的甚至有一米,木材以楠木、樟木為(wei) 主。範憲軍(jun) 說:“這說明當時的人對木材、樹種的選擇有一定知識儲(chu) 備,因為(wei) 周邊的山上肯定有很多種樹,他們(men) 選擇了最合適做建築的楠木。此外,當時的木材加工技術已非常成熟,他們(men) 有能力砍伐如此粗大的樹木,把鋪地基用的木板都打磨得方方正正,木柱也是一切兩(liang) 半,把平整的一麵向外,做得非常美觀,這些都需要很成熟的工具和技術。”出土的石斧、石鑿等也佐證了他們(men) 的猜想。
在郭偉(wei) 民看來,史前考古就像是拚圖,通過挖出來的碎片“透物見人”,拚湊當時人類生活的圖景。像F63這樣的大型建築,由許多勞動力一起合作完成,一定具備公共性。“這顯然不是普通家庭居住的房子,我們(men) 認為(wei) 它可能是一個(ge) 舉(ju) 行公共活動的地方,使用者可能是社會(hui) 組織的最高統治者。”
華西都市報-封麵新聞記者 郝瑩 楊峰 湖南常德報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