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教育部:2025年秋季起,高等學曆繼續教育不再使用“函授”“業餘”的名稱

發布時間:2022-08-17 13:53: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教育部網站8月17日消息,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guan) 於(yu) 推進新時代普通高等學校學曆繼續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全文如下:

  教育部關(guan) 於(yu) 推進新時代普通高等學校學曆繼續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

  高等學曆繼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xi) 教育體(ti) 係的重要內(nei) 容,是人民群眾(zhong) 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普通高等學校舉(ju) 辦的學曆繼續教育快速發展,為(wei) 促進高等教育大眾(zhong) 化、普及化和教育公平,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也存在辦學定位不夠明確、製度標準不夠完善、治理體(ti) 係不夠健全、人才培養(yang) 質量不高等突出問題,不能很好適應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為(wei) 推進新時代普通高等學校舉(ju) 辦的學曆繼續教育改革發展,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ti) 要求

  1.指導思想。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按照黨(dang) 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辦好繼續教育的決(jue) 策部署,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麵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加強黨(dang) 的領導,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繼續教育規律、適應在職學習(xi) 特點,堅持規範與(yu) 發展並重,加強內(nei) 涵建設,推動高等學曆繼續教育規範、有序、健康發展,服務全民終身學習(xi) 需要,為(wei) 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人的全麵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基本原則。係統謀劃,分類指導。堅持係統思維,整體(ti) 謀劃事業(ye) 發展,引導不同類型的辦學主體(ti) 明確各自辦學定位,形成各有所長、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育人為(wei) 本,提高質量。堅守教育初心,落實教育教學要求,規範教學組織實施,強化過程管理,全麵提高人才培養(yang) 質量。夯實基礎,強化能力。加強辦學條件對辦學規模的約束作用,增強基礎能力建設,提升辦學能力,擴大優(you) 質資源供給。數字賦能,精準治理。充分發揮繼續教育與(yu) 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優(you) 勢,率先實現數字化轉型,提升辦學和管理智慧化水平。

  3.主要目標。建立健全與(yu) 新發展階段相適應的高等學曆繼續教育辦學體(ti) 係、標準體(ti) 係、管理體(ti) 係、評價(jia) 體(ti) 係、服務體(ti) 係,形成辦學結構合理、質量標準完善、辦學行為(wei) 規範、監管措施有效、保障機製健全的新格局;高等學曆繼續教育資源供給更加豐(feng) 富,辦學質量顯著提升,服務能力和社會(hui) 認可度大幅增強,為(wei) 學習(xi) 者接受優(you) 質高等教育提供更多機會(hui) 和更好服務。

  二、構建與(yu) 新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辦學體(ti) 係

  4.明確辦學定位。舉(ju) 辦學曆繼續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以下簡稱主辦高校)應根據社會(hui) 需要和自身辦學定位、辦學條件,遵循聚焦特色、控製規模、保證質量的原則,舉(ju) 辦相應學曆繼續教育。主辦高校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學曆繼續教育作為(wei) 落實人才培養(yang) 和社會(hui) 服務職能的重要方麵,納入學校發展規劃。要強化學曆繼續教育的公益屬性,不得以營利為(wei) 目的,不得下達經濟考核指標,確保辦學質量與(yu) 學校的品牌聲譽相統一。

  5.優(you) 化辦學形式。自2025年秋季起,高等學曆繼續教育不再使用“函授”“業(ye) 餘(yu) ”的名稱,統一為(wei) “非脫產(chan) ”,主辦高校可根據專(zhuan) 業(ye) 特點和學生需求等,靈活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教學。普通高等學校舉(ju) 辦的學曆繼續教育統一通過成人高考入學,統一專(zhuan) 業(ye) 教學基本要求,統一最低修業(ye) 年限,統一畢業(ye) 證書(shu) 。已注冊(ce) 入學的函授、業(ye) 餘(yu) 、網絡教育學生按原政策執行。

  6.推進分類發展。主辦高校要依據自身辦學定位、特色優(you) 勢,科學確立學曆繼續教育的人才培養(yang) 目標和規格,大力培養(yang) 創新型、應用型、技術型人才。支持中央部委所屬高校結合高水平學科專(zhuan) 業(ye) 舉(ju) 辦“少而優(you) 、小而精”的學曆繼續教育,辦出示範、引領發展。支持地方高校重點舉(ju) 辦“服務地方、辦學規範、規模適度、特色鮮明”的學曆繼續教育。支持高等職業(ye) 學校圍繞製造業(ye) 重點領域、現代服務業(ye) 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需求,重點麵向一線從(cong) 業(ye) 人員,舉(ju) 辦服務“知識更新、技術提升”的學曆繼續教育。

  三、全麵落實教育教學要求

  7.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主辦高校要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落實到學曆繼續教育教學各方麵,全麵落實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師生頭腦,加強愛國主義(yi) 、集體(ti) 主義(yi) 、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要開齊開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全麵推進體(ti) 現繼續教育特色的課程思政建設,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思政育人新模式,建立完善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ti) 製機製。

  8.規範教學組織實施。主辦高校應重視學曆繼續教育教學管理製度建設,加強對線上教學和線下麵授的全過程管理,確保嚴(yan) 格落實課程教學、實驗實訓、考勤、作業(ye) 、考核、畢業(ye) 論文(設計)、畢業(ye) 答辯及審核等環節要求。探索通過實踐作業(ye) 、情境測試、技能認證等方式科學評價(jia) 學生能力水平。要加強學生管理和服務,創造條件增加學生入校學習(xi) 、活動的時間和頻次。原則上應集中舉(ju) 辦開學典禮、畢業(ye) 典禮等重要活動。

  9.創新教育教學模式。主辦高校要按照成人認知規律、職業(ye) 發展需要、學科專(zhuan) 業(ye) 特點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you) 勢,結合實際開展線上教學與(yu) 麵授教學、自主學習(xi) 與(yu) 協作學習(xi) 等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要根據不同專(zhuan) 業(ye) 要求和學生特點,合理確定線上線下學時比例,線下麵授教學(含實踐教學環節)原則上不少於(yu) 人才培養(yang) 方案規定總學時的20%。鼓勵通過參與(yu) 式、討論式、案例式、項目式教學等提高學生學習(xi) 積極性和參與(yu) 度,注重學習(xi) 體(ti) 驗。

  10.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主辦高校要加強專(zhuan) 兼職結合的學曆繼續教育教師隊伍建設,配足配好主講教師、輔導教師和管理人員,主講教師數與(yu) 在籍學生數比例不低於(yu) 1∶200,輔導教師數與(yu) 在籍學生數比例不低於(yu) 1∶100,管理人員數與(yu) 在籍學生數比例不低於(yu) 1∶200;要將聘任的兼職教師、輔導教師統一納入學校師資隊伍發展規劃和管理,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鼓勵主辦高校返聘本校優(you) 秀退休教師參與(yu) 繼續教育教學。主辦高校要將在職教師承擔本校繼續教育工作納入教學工作量計算和教師教學業(ye) 績考核評價(jia) 體(ti) 係。

  四、規範和加強辦學管理

  11.嚴(yan) 格辦學基本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嚴(yan) 格落實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和普通高等學校學曆繼續教育辦學基本要求(見附件1),並將其作為(wei) 核定高校學曆繼續教育辦學資質、確定招生計劃上限、監測辦學質量、評價(jia) 辦學水平的重要依據。辦學基本要求中的指標將逐步納入教育統計。教育部將分專(zhuan) 業(ye) 類製訂高等學曆繼續教育專(zhuan) 業(ye) 教學基本要求。各地、各主辦高校要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學曆繼續教育人才培養(yang) 方案編製工作指南》(見附件2),進一步明確目標規格,規範課程設置和教學組織實施。

  12.加強教材建設管理。各地、各主辦高校要按照高等學曆繼續教育教材建設與(yu) 管理的有關(guan) 要求,壓實管理職責,完善高等學曆繼續教育教材管理體(ti) 製,加強教材規劃,提升編寫(xie) 質量,嚴(yan) 格審核把關(guan) 、規範教材選用,增強教材育人功能。主辦高校黨(dang) 委對本校學曆繼續教育教材工作負總責,學校教材選用委員會(hui) 具體(ti) 負責學曆繼續教育教材的選用工作。鼓勵有關(guan) 單位開發適應學習(xi) 者在職學習(xi) 需要、深度廣度與(yu) 人才培養(yang) 目標相匹配、滿足交互式學習(xi) 要求的高質量教材。要強化支持保障,加大對優(you) 秀學曆繼續教育教材的支持力度。

  13.規範校外教學點管理。各地、各主辦高校要認真落實《關(guan) 於(yu) 嚴(yan) 格規範校外教學點設置與(yu) 管理的通知》要求,嚴(yan) 格規範校外教學點設置條件和程序,控製布點數量和範圍,加強辦學監管和質量監測。各地可通過政策引導、項目等形式,鼓勵有條件的主辦高校通過校本部集中麵授與(yu) 線上教學相結合的方式舉(ju) 辦非脫產(chan) 形式的學曆繼續教育。

  14.健全監督評估機製。主辦高校要健全學曆繼續教育內(nei) 部質量保證體(ti) 係,加強製度建設,每年進行教育質量自我評估總結,發布教育質量報告,接受社會(hui) 監督。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綜合采取隨機抽查、質量監測、實地調研等方式,對本地區高等學曆繼續教育進行常態監督,及時發現並糾正問題。教育部將本專(zhuan) 科學曆繼續教育分別納入本科教育教學評估、高等職業(ye) 院校適應社會(hui) 需求能力評估、職業(ye) 教育教學工作診斷與(yu) 改進等工作範圍,並視情況開展專(zhuan) 項評估、督導。教育行政部門要探索建立高等學曆繼續教育辦學信用管理記分和處罰機製,開通違規辦學舉(ju) 報受理渠道。

  五、推進數字化轉型發展

  15.提升數字化公共服務水平。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完善全國統一、分級使用、開放共享的高等繼續教育信息管理係統,服務教育行政部門、教育機構、學生和社會(hui) 公眾(zhong) 。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數據聯動,及時主動向社會(hui) 公開高等學曆繼續教育的辦學主體(ti) 、專(zhuan) 業(ye) 設置、校外教學點、招生範圍、報名渠道、學費標準等信息,實現高等學曆繼續教育業(ye) 務一網通辦、信息一網公開。

  16.促進優(you) 質數字資源共建共享。教育部將廣泛匯聚優(you) 質數字教育資源,推進在線課程和資源開放共享,建立繼續教育“課程超市”和24小時“線上學堂”。鼓勵學校自主或與(yu) 有關(guan) 機構聯合開發優(you) 質網絡課程。支持探索資源建設使用可持續發展機製,支持資源版權方通過市場化方式自主定價(jia) 、交易。鼓勵探索麵向境外在線開展學曆繼續教育的模式和途徑,提升高等學曆繼續教育國際化水平,促進優(you) 質資源開放共享。

  17.推動辦學管理智慧化。主辦高校要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創新高等學曆繼續教育辦學管理方式,加強招生、教學、考試、學籍、證書(shu) 、收費等各環節的全流程管理,提高辦學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杜絕人為(wei) 幹預,保證流程規範、監管有效。推進教育行政部門智能化監管,實現體(ti) 係化、實時化、閉環化的監測預警以及數字化、係統化、自動化的質量評價(jia) 。

  18.加強教育教學在線常態監測。主辦高校要全麵加強對學曆繼續教育教師線上教學、學生線上學習(xi) 的日常監測,將教學效果、學習(xi) 狀態計入教師考核和學生評價(jia) ,精準判斷學生學習(xi) 狀態與(yu) 教學質量,實現個(ge) 性診斷與(yu) 即時幹預。教育部將推動各地各主辦高校教學管理係統與(yu) 全國高等繼續教育信息管理係統對接,常態化監測高等學曆繼續教育教學情況。

  六、強化組織實施

  19.加強黨(dang) 的領導。各地、各主辦高校要加強黨(dang) 對高等學曆繼續教育工作的全麵領導,以正確政治方向和工作導向貫穿辦學全過程,為(wei) 高等學曆繼續教育改革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要充分發揮學校黨(dang) 委的領導作用,確立高校黨(dang) 政主要領導作為(wei) 學曆繼續教育第一責任人、分管校領導為(wei) 主要責任人的領導體(ti) 製。學曆繼續教育的重大決(jue) 策須經學校黨(dang) 委會(hui) 或黨(dang) 委常委會(hui) 集體(ti) 討論決(jue) 策。學校紀委要加強對學曆繼續教育的全過程監督。

  20.壓實各方責任。教育部強化對高等學曆繼續教育工作的統籌管理,不斷完善政策體(ti) 係和管理機製,組建高等繼續教育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加強研究、指導和決(jue) 策谘詢。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落實對本地區高等學曆繼續教育的指導和監管職責,將學曆繼續教育工作納入主辦高校領導班子工作考核體(ti) 係,及時查處違規辦學行為(wei) 。主辦高校要嚴(yan) 格落實辦學主體(ti) 責任,堅持管辦分離,明確所辦學曆繼續教育的歸口管理部門,健全招生宣傳(chuan) 、學費收繳、校外合作、財務管理、證書(shu) 發放等方麵的程序和要求,完善辦學過程中的廉政風險防範管控機製。

  21.加強經費保障。各地、各主辦高校應建立高等學曆繼續教育學費標準動態調整機製,探索學分製收費管理模式,推動健全舉(ju) 辦者投入和學習(xi) 者合理分擔培養(yang) 成本相結合的高等學曆繼續教育經費籌措機製。主辦高校要保障學曆繼續教育辦學經費,建立健全財務管理製度,規範學費收入使用管理,學費收入應全額直接上繳學校財務賬戶,嚴(yan) 禁其他機構和個(ge) 人代收代繳,嚴(yan) 禁上繳前分配。

  22.營造良好環境。各地要加大對高等學曆繼續教育改革成果、發展成就和先進典型的宣傳(chuan) 力度,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帶動、引領和輻射作用。加強繼續教育相關(guan) 學科專(zhuan) 業(ye) 建設,鼓勵相關(guan) 高校圍繞繼續教育熱點難點積極開展理論研究與(yu) 引領性實踐。各地要持續完善本地區違法違規廣告部門協同治理工作機製,為(wei) 高等學曆繼續教育改革發展營造清朗環境。

  教育部

  2022年7月23日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