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普惠托育服務供給不斷擴大,兩年累計新增托位20萬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國內(nei) 的調查顯示,嬰幼兒(er) 無人照料是阻礙生育的首要因素,城市中大概有1/3的家庭有托育需求,但現實中我們(men) 供給還是不足的,特別是普惠性的服務供給確實是個(ge) 短板。”今天上午,國家發改委社會(hui) 發展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郝福慶在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hui) 上,介紹了當下婚育青年群體(ti) 對托育服務的需求情況。
8月16日,國家衛健委、國家發改委等17部門發布《關(guan) 於(yu) 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今天的發布會(hui) 重點介紹《指導意見》相關(guan) 情況。郝福慶表示,各方麵的研究,包括國際經驗也表明,發展托育服務對於(yu) 減輕家庭負擔、提高生育意願具有明顯的作用。
國家衛健委人口家庭司監察專(zhuan) 員杜希學在發布會(hui) 上介紹,在多項政策法規指導下,我國普惠托育服務供給不斷擴大。2020-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衛健委持續開展了普惠托育服務專(zhuan) 項行動,下達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20億(yi) 元,帶動地方政府和社會(hui) 投資超過50億(yi) 元,累計新增托位20萬(wan) 個(ge) ,推動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務有效供給。
與(yu) 此同時,各級衛生健康部門深入推進醫育結合,加強對托育機構衛生保健工作的業(ye) 務指導、谘詢服務和監督檢查;通過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提供婦幼保健服務、健康教育服務、0-3歲兒(er) 童健康管理等,積極普及科學育兒(er) 知識,為(wei) 托育機構和廣大家長提供科學育兒(er) 服務。
《指導意見》提出,支持有條件的用人單位為(wei) 職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務,這滿足了很多家庭的現實需求。關(guan) 於(yu) 這項惠民措施的推進情況,全國總工會(hui) 女職工部副部長洪莎在回答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提問時說,去年以來,全國總工會(hui) 開展了用人單位托育服務工作,是新時期工會(hui) 組織幫助職工解決(jue) 托育難題的具體(ti) 舉(ju) 措。
全國總工會(hui) 、國家衛健委已聯合印發相關(guan) 文件,啟動了全國愛心托育用人單位推薦申報工作,以此帶動和支持有條件的用人單位為(wei) 職工提供托育服務。在托育模式上,洪莎表示,鼓勵用人單位通過購買(mai) 第三方服務的方式,引導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托育機構建設和運營,鼓勵政府機關(guan) 、國有企事業(ye) 單位帶頭在單位內(nei) 部興(xing) 辦托育機構。
洪莎進一步解釋說,對於(yu) 利用自有場地提供免費或低收費支持的用人單位,可以優(you) 先推薦申報。在支持保障上,對推薦申報成功的用人單位及相關(guan) 工會(hui) 組織,將給予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在服務指導上,將聯合組建全國愛心托育工作專(zhuan) 家組,為(wei) 各地提供公益講座、輔導培訓等。
據了解,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每千人口托位數是2.03個(ge) ,距離“十四五”期末要達到的4.5個(ge) 目標還有不小差距。杜希學坦言,我國現代托育服務體(ti) 係畢竟是從(cong) 無到有,起步較晚,目前托育機構的現狀與(yu) 人民群眾(zhong) 的期盼還有一定距離。
為(wei) 了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的需求,《指導意見》從(cong) 降低托育機構運營成本、提升托育服務質量等方麵進一步明確了具體(ti) 措施。杜希學說,接下來,各地和相關(guan) 部門將圍繞既定目標,同向發力,共同加快推進托育服務體(ti) 係建設步伐,為(wei) 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做出應有的努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教育部:2025年秋季起,高等學曆繼續教育不再使用“函授”“業餘”的名稱
- 中宣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發布2022年“最美醫生”先進事跡
- 甘肅中小學除高三、初三外其他年級推遲至9月5日後開學
- 國家氣候中心:當前我國高溫熱浪事件綜合強度已達1961年以來最強
- 國家衛健委:嬰幼兒無人照料是阻礙生育首要因素,城市中超1/3家庭有托育需求
- 市場監管總局:上半年全國市場主體突破1.6億戶
- 7月份我國自然災害以洪澇、風雹為主,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1692萬人次受災
- 追夢火焰藍·守護萬家燈火丨大興安嶺支隊:任務需求牽引下的新裝備建設
- 住建部:加大對多子女家庭公租房精準保障的力度
- 全國總工會:推動用人單位將彈性上下班等靈活工作方式納入集體合同和女職工權益保護專項集體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