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文化生態簇擁下的北京曲劇
北京曲劇又名“曲劇”“曲藝劇”“新曲劇”“新曲戲”“解放新劇”“解放名劇”等,是北京最純正、最地道的地方戲。其唱詞、說白均采用北京方言,唱腔音樂(le) 以京城曲藝中的單弦牌子曲及其他鼓曲、小曲為(wei) 基調,具有濃鬱的京味兒(er) 風情。作為(wei) 土生土長的北京地方劇種,北京曲劇的形成有著特定的曆史背景,並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曆程展現出自身的藝術特點。
北京曲劇與(yu) 北京城市文化生活有著密切的關(guan) 係。北京曲劇在首都北京的整個(ge) 文化生態中扮演著非常微妙的角色,從(cong) 民俗文化的角度看,它承載了諸多老北京人的生活文化和語言藝術,保留著城與(yu) 人的文化關(guan) 係,對北京的舞台藝術發展,和北京人藝有異曲同工的作用。北京人藝在舞台上創造了很多“京味兒(er) ”戲,如郭、老、曹的諸多經典劇目,以及《古玩》《玩家》《北京大爺》《窩頭會(hui) 館》《北街南院》《天下第一樓》等。北京曲劇與(yu) 它有互補的功能。而從(cong) 遺產(chan) 保護的角度看,物質文化遺產(chan) 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最大區別就在於(yu) 其是否“活態”傳(chuan) 承。當一項文化藝術不再活態傳(chuan) 承時,其高超的技能、精湛的表達和獨特的原創性將不複存在,留下來的隻能是後人的追憶、書(shu) 本上的文字以及像埃及金字塔一樣的“謎”。因此,北京曲劇作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值得學者深入研究。
當然,曆史和現實原因,北京人藝一直得到社會(hui) 各界的關(guan) 注與(yu) 支持,尤其是廣大觀眾(zhong) 的熱烈擁護。北京曲劇團的發展則相對曲折,曆史原因,它直到現在也沒有自己的劇院(市委、市政府已為(wei) 其規劃了亦莊的新院址),因此固定自己的戲迷有點兒(er) 難。每次看到喜歡北京曲劇的大量戲迷追著北京曲劇跑到大興(xing) 、順義(yi) 、懷柔等遠郊區時,令人不免為(wei) 這一劇種的發展產(chan) 生一絲(si) 隱憂。
從(cong) 戲劇藝術與(yu) 城市文化建設的角度看,實現北京曲劇的可持續發展,最好是在北京老城給北京曲劇一個(ge) 演出空間或團址所在地,至少要將其納入到“會(hui) 館有戲”的一盤棋之中。因為(wei) ,“大戲看北京”不僅(jin) 在看“大戲”,而且在看“北京”。隻有充分發揮院團實力和劇種魅力,戲劇藝術才能夠發揮其充滿自信的藝術魅力,並開掘出演藝事業(ye) 的新天地。
北京曲劇的劇種特色十分鮮明,京味兒(er) 是其最大特征。當然,任何戲曲劇種都有自己的特征。選準題材凸顯自身藝術價(jia) 值和風格特征,是北京曲劇作為(wei) 戲曲藝術大家族中之一員的重要確認。同樣誕生的較為(wei) 晚近,北京曲劇以“京味兒(er) ”取勝,越劇善演才子佳人戲,評劇則吸納了傳(chuan) 統的程式表達。
北京曲劇以擅演清代和近現代北京人生活為(wei) 重點題材。曆史上也排演了一些古裝戲,甚至跨界演出了話劇、兒(er) 童劇等其他題材的舞台藝術,但主打方向仍是北京題材。從(cong) 北京曲劇的劇目建設中也可以發現,凡是能演出京味兒(er) 的劇,必然是受廣大觀眾(zhong) 歡迎的藝術佳作。如老舍先生的《茶館》《龍須溝》《四世同堂》、曹禺先生的《北京人》《家》等。此外,鄧友梅的《煙壺》、清裝戲《楊乃武與(yu) 小白菜》《珍妃淚》《少年天子》等也有不俗的口碑。整體(ti) 上看,題材上北京曲劇很好地表現了北京地區的社會(hui) 生活和人物形象,可謂是“寫(xie) 北京人,說北京事兒(er) ,必然要有北京的味兒(er) ,演普通人,唱小胡同,當然要帶民俗的趣兒(er) ”。
戲曲劇種是否具有自己的藝術獨立性,主要由音樂(le) 唱腔決(jue) 定。從(cong) 劇種的發展曆史看,任何劇種皆始於(yu) 地方,然後接觸到其他姊妹藝術,彼此學習(xi) 、互相借鑒,進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風格。北京曲劇在音樂(le) 上以北京流行的曲藝——單弦牌子曲為(wei) 基本素材發展而成,唱腔上還吸收了大鼓、民歌、小曲、時調等,也廣泛吸納了京劇、昆曲、評劇等音樂(le) 成分,形成了自己的音樂(le) 特色。基本曲調有〔太平年〕〔雲(yun) 蘇調〕〔羅江怨〕〔南城調〕〔剪靛花〕〔湖廣調〕〔南鑼北鼓〕〔數唱〕等。
北京曲劇的唱腔音樂(le) 結構是曲牌體(ti) ,具體(ti) 唱段結構又有單曲體(ti) 、單曲反複體(ti) 、聯曲體(ti) 、集曲以及以某一曲牌為(wei) 基礎發展而成的板式變化體(ti) 等結構類型。情緒表達上又分三類:抒情類、說唱類和喜悅類。曆史上,北京曲劇的曲牌最多可達百餘(yu) 支,正因為(wei) 其豐(feng) 富性,音樂(le) 呈現也就格外豐(feng) 富多彩,並最終形成了唱腔婉轉動聽、旋律優(you) 美沁心的藝術特征。
北京曲劇的表演繼承了曲藝說唱表演因字行腔、節奏明快、敘事性強的特點,演員往往唱中有說,說中有唱。其道白以普通話為(wei) 基礎,北京的地域語言特色突顯,具有濃鬱的京腔京味兒(er) 。所以北京曲劇的表演特色十分鮮明,通俗易懂是最明了的特征。如果北京曲劇去中國的任何地方巡演,基本上都能夠被當地百姓聽懂,具有較強的傳(chuan) 播性。音樂(le) 、唱腔和道白綜合在一起看,北京曲劇形成了通俗易懂、說唱結合、韻律獨特、京味兒(er) 濃鬱、表演樸實自然的藝術風格。在戲曲藝術的發展道路上,北京曲劇很好地借鑒了話劇、曲藝等姊妹藝術的同時,也確立了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對比河南曲劇朝著嚴(yan) 格的行當劃分、傳(chuan) 統的表演程式的方向不斷發展,北京曲劇則沒有嚴(yan) 格的行當劃分,也不刻意追求傳(chuan) 統的表演程式,但樹立了個(ge) 性化的人物塑造。這是北京曲劇的重要特點,也是其未來發展過程中需要持續深入研究如何更好發揮自身藝術特征的重大課題。
總之,北京曲劇是348個(ge) 戲曲劇種的重要一員。追溯其起源,便具有和其他戲曲劇種不一樣的高起點。其間有一個(ge) 人最不能被忘記,他便是老舍先生。北京曲劇的誕生和成長,都與(yu) 老舍先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首先,“北京曲劇”的劇種名稱是老舍先生命名的。這一劇種的誕生,填補了北京戲曲史上沒有自己地方劇種的空白。1951年,老舍先生曾專(zhuan) 門為(wei) 北京曲劇創作了第一部曲劇劇本《柳樹井》,發表於(yu) 1952年第1期的《說說唱唱》雜誌之上。這部劇也是老舍先生榮獲“人民藝術家”光榮稱號之後的第一部作品,成為(wei) 北京曲劇的奠基之作。除《柳樹井》外,北京曲劇團先後排演了老舍先生的多部作品,如《駱駝祥子》(1958年)、《方珍珠》(1979年)、《龍須溝》(1996年)、《茶館》(1998年)、《四世同堂》(2001年)、《正紅旗下》(2004年)、《開市大吉》(2010年)、《老張的哲學》(話劇2015年)等。這些劇目的創排和演出,培養(yang) 了一批又一批的曲劇人,也吸引了大批觀眾(zhong) 成為(wei) 曲劇的戲迷。自此,北京曲劇在北京紮下了根,並從(cong) 首都演到全國以及國際的舞台上。(景俊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