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疆交流進行時:文化交融須臾間
中新網昌吉8月16日電 題:晉疆交流進行時:文化交融須臾間
中新網記者 範麗(li) 芳
元代木雕、明代門樓,平遙漆器、應縣木塔模型,刺繡、陶瓷、皮影……3個(ge) 多月前,極具山西特色的600多件文物橫跨近3000公裏,入住新疆昌吉州阜康市博物館,進行為(wei) 期一年的展覽。
截至目前,這場展覽已接待遊客超5萬(wan) 人次,參觀預約也排到了2022年11月以後。受歡迎程度遠超策展人、山西援疆幹部楊愛國的預期,“大家在曆史文化氛圍中,共同感受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文物成為(wei) 拉近兩(liang) 地距離、促進交流且讓人們(men) 跨越古今的‘使者’。”
阜康市是山西省自2010年以來的對口援助地之一,該省先後派出142名援疆幹部開展工作,137個(ge) 援助項目涉民生、醫療、教育等領域,總投資超30億(yi) 元。
“近幾年,山西加大與(yu) 新疆的文化交流。”2020年4月,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文旅局副局長楊愛國來到新疆後,擔任昌吉州阜康市文化體(ti) 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副局長,重點開展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藝術交流、文化人才培訓等工作。
文物承載著民族曆史,維係著民族精神。來自於(yu) 文物大省山西,楊愛國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文物“活”起來,讓曆史“說話”,加深民族文化認同感。
“山西有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其中古建築28025處,全國排第一,唐宋元明清各個(ge) 時期古建築在山西都能找到,而且全國僅(jin) 存的4座唐代古建築均位於(yu) 山西。”怎樣讓更多邊疆民眾(zhong) 也看到不同於(yu) 當地的文物,楊愛國打算將它們(men) “搬”過來。
溝通協調、設計布展,2022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陶器、瓷器、鐵器、木雕、刺繡等來自山西民間的文物展品首次走進阜康市,迎來當地首批遊客。
楊愛國尤其喜歡向參觀者介紹國家級非遺項目晉韻堂鐵器“胡傅銅溫酒樽”複製展品。
“酒樽原型為(wei) 漢代銅製金屬器,周圍和頂部雕刻既有中原文化風格龍、鳳、兔、猴等圖案,又有西域草原文化特色牛、羊、駱駝等圖案。”楊愛國介紹,非遺展廳陳列著一張從(cong) 新疆民間搜集的木雕床,“這個(ge) 雕刻手法與(yu) 內(nei) 地清代時期的雕花極為(wei) 相似,這些都是民族交融的曆史見證。”
根據規劃,百餘(yu) 件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展品將長留於(yu) 此,文物則每年進行更新。
作為(wei) 晉疆文化交流的又一見證,阜康市晉阜小學是山西省投資8000萬(wan) 元打造的教育民生工程,解決(jue) 了當地周邊村落1620名孩子上學遠、上學難的問題。
2021年,隨著學校落成,山西增派教師援疆團隊,對阜康市開展教學科研方麵的幫扶,同時力促16所山西優(you) 質學校與(yu) 阜康市30所學校結對幫扶。
晉疆情逐漸在孩子們(men) 心中生根發芽。學校圖書(shu) 館的心願樹上,掛滿兩(liang) 地小學生的交流信件。“我是一個(ge) 不折不扣的吃貨,這裏有清徐的葡萄、灌腸,太原的丸子湯,還有大同的刀削麵,歡迎來山西做客。”“山西和新疆千裏迢迢,很高興(xing) 通過愛心信,和你心連心、手拉手,成為(wei) 要好的朋友。”
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揮部臨(lin) 時黨(dang) 委書(shu) 記、總指揮、昌吉州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劉鵷說,文化潤疆是援疆的重要工作之一,山西正在發揮文化資源豐(feng) 厚優(you) 勢,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持續深化晉疆交流交往交融,久久為(wei) 功構建共有精神家園,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春雨潤物於(yu) 無聲。新疆與(yu) 各地交流綿延數千年,文化交融隻在須臾間。(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