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影視節目創作傳播:長短視頻互利共生

發布時間:2022-08-18 11:2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藝觀潮】

  作者:徐海龍(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薑照君(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南京大學長三角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近日,愛奇藝與(yu) 抖音達成合作,將圍繞長視頻內(nei) 容的二次創作與(yu) 推廣等方麵展開探索。新聞一出,引發了各界關(guan) 於(yu) 長短視頻相關(guan) 話題的討論。近年來,隨著影視行業(ye) 與(yu) 數字互聯網的深度融合,一般在30分鍾以上的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等影視節目被統一歸為(wei) 長視頻產(chan) 品,與(yu) 互聯網原生內(nei) 容、一般在5分鍾以內(nei) 的短視頻產(chan) 品展開了激烈競爭(zheng)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在中國9.75億(yi) 的網絡視頻用戶中,短視頻用戶覆蓋了8.73億(yi) 。短視頻正深刻影響著受眾(zhong) 文娛消費習(xi) 慣。麵對來勢洶洶的短視頻,影視節目在減量提質、降本增效的同時,還需及時適應新的媒介環境,轉變媒介觀、受眾(zhong) 觀。從(cong) 業(ye) 者應從(cong) 長視頻的概念出發,對比短視頻來歸納影視節目共同的傳(chuan) 播特征和優(you) 勢,並思考長短視頻的互利共生之道。隻有這樣,傳(chuan) 統影視作品才能在網絡新賽道上實現更大發展。

  劇場化傳(chuan) 播:重建“天涯共此時”的集體(ti) 觀看儀(yi) 式

  在信息碎片化的傳(chuan) 播環境中,長視頻首先需要堅持“反碎片化”的觀看形式。無論是電影、電視劇還是綜藝節目,其時長容量和敘事結構都對應著一種娓娓道來、雋永反思的傳(chuan) 授過程,與(yu) 之最契合的是劇場式環境——受眾(zhong) 懷揣共同期待,一段時間內(nei) 沉浸在固定空間中。其中,電影的影院放映方式沿襲的是戲劇劇場的傳(chuan) 播方式。電視從(cong) 誕生伊始,雖把受眾(zhong) 從(cong) 劇院、影院分散到家庭環境中,但全家人圍坐在客廳觀看電視劇、綜藝節目,也營造了一種儀(yi) 式感和沉浸感。回望影視行業(ye) 發展曆史,每逢國慶檔、賀歲檔,人們(men) 紛紛走入影院貢獻票房;《渴望》《三國演義(yi) 》等電視劇播出時出現了萬(wan) 人空巷的現象;《綜藝大觀》《非誠勿擾》等綜藝節目曾是大家每周的“節日”,更不用說每年除夕全國人民必備的“文化年夜飯”央視春晚。廣義(yi) 的劇場式觀看,為(wei) 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開辟了一個(ge) 可以獲得精神滋養(yang) 和心靈浸潤的文化空間。

  當下短視頻急速增長,對人們(men) 的娛樂(le) 生活、信息接收習(xi) 慣產(chan) 生深遠影響。人們(men) 在觀看短視頻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這種移動、劃刷式觀看所造成的沉迷快感、麻木追隨等問題。很多受眾(zhong) 希望進入劇場空間暫時遠離信息轟炸的訴求愈發強烈。再者,相較於(yu) 短視頻,長視頻生產(chan) 成本高,周期長。如果在作品數量、題材新奇度等方麵與(yu) 短視頻競爭(zheng) ,無疑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長。因此,另辟蹊徑,發揮劇場的傳(chuan) 統魅力,應成為(wei) 長視頻今後發展的重要方向。

  我們(men) 看到,影視劇借助智能大屏電視普及之勢,采用影院級音畫標準的技術打造“雲(yun) 影院首映”“迷霧劇場”“合家歡劇場”等產(chan) 品專(zhuan) 欄,搭建“劇場會(hui) 員”體(ti) 係,以期將受眾(zhong) 拉回客廳和“家庭影院”。文化綜藝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hui) 》《典籍裏的中國》等設置小劇場板塊,將虛擬現實技術與(yu) 舞台美術相融,在演播室打造出劇場表演的視聽盛宴。還有疫情發生以來,視頻號直播的演唱會(hui) 、音樂(le) 會(hui) 、話劇和戲曲表演吸引了遠超線下演出的千萬(wan) 受眾(zhong) 同時虛擬在場。在移動、點播和倍速化的數字傳(chuan) 播時代,盡管廣大受眾(zhong) 已沒有統一固定的收看時間段,但長視頻依靠複雜的內(nei) 容結構、綿延的敘事節奏,以及劇場舞台演出的質感,努力扭轉著網生內(nei) 容市場重情緒、輕信息,重爽感、輕審美的接受趣味,營造靜心沉潛的時空氛圍,重建“天涯共此時”的集體(ti) 觀看儀(yi) 式。

  中介化傳(chuan) 播:利用短視頻為(wei) 作品鋪墊引流

  劇場化不是讓長視頻成為(wei) 網絡視聽陣營中的“孤勇者”,而是在精品化戰略基礎上思考如何利用短視頻為(wei) 作品鋪墊引流。網絡視頻原無長短之分,隻因短視頻的崛起,專(zhuan) 業(ye) 生產(chan) 的影視作品才以長視頻的概念區別於(yu) 用戶生產(chan) 模式的短視頻。這種長短陣營劃分實際上是專(zhuan) 業(ye) 作品與(yu) 民間段子的區分。一段時間裏,長視頻葆有一種藝術優(you) 越感,認為(wei) 台網聯動就是把影視作品切成片段挪到網上。的確,長視頻是一種綜合藝術,包含文學、戲劇、音樂(le) 、歌舞等多種藝術元素,但在當今短視頻崛起的網絡視頻生態中,長視頻不可再孤芳自賞,而應打開視野,與(yu) 更多短視頻及受眾(zhong) 進行聯結交流。

  如《三國演義(yi) 》《武林外傳(chuan) 》《父母愛情》等經典劇集成了短視頻“二創”的熱門素材,各種解說、混剪、配音以及表情包、觀劇筆記,成為(wei) 短視頻平台的流量密碼。可見,坐擁藝術寶庫的長視頻無論新舊,都可以與(yu) 短視頻進行內(nei) 容情節的聯動(如藝術經典橋段或“金句”片段),角色關(guan) 係的聯動(如設置“虛擬IP角色”微博),優(you) 秀演員表演的聯動(如“高能場麵”、演技炸裂瞬間),以及背景知識點、幕後花絮和熱搜詞條的聯動等。其中,一些不規範的切條搬運劇透短視頻吸引了很多原本想看正片的受眾(zhong) 的流量,侵害了片方版權收益,但影視作品仍需要借助短視頻平台推廣傳(chuan) 播,這也是不爭(zheng) 的事實。為(wei) 了解決(jue) 這一矛盾,除了進一步規範短視頻創作的版權意識,還可以加強長短視頻之間的授權合作,科學分配各自播出窗口期,以及大力建設發展片方、節目組的自製短視頻業(ye) 務。

  在內(nei) 容製作方麵,長視頻不僅(jin) 要思考大情境設定和長敘事架構,還要注重小情境、小段落、小知識點的創意和趣味。如提高現實題材影視作品的社會(hui) 話題性;加大懸疑劇情節和角色的開放性、延展性;在古裝劇場景、服飾之中埋下更多可被考證、解讀的曆史文化細節;打造綜藝節目嘉賓的“舞台名場麵”等,為(wei) 影視作品的“二創”和IP衍生留出素材和路徑。而在相應的短視頻製作上,則要注重“含意未伸、有案無斷”,善於(yu) “藏鋒、藏詠”,如多用懸念型敘事而非“真相大揭秘”,進行背景性知識解讀而非劇透,在剪輯合集中用“戛然而止的高潮瞬間”,引出“強烈建議觀看原片”的話語,還可以在影視解說短視頻裏對經典作品進行較專(zhuan) 業(ye) 的藝術解讀,以促使受眾(zhong) 去二刷原作。

  這樣,長視頻內(nei) 容成了“開放源代碼”,不僅(jin) “向內(nei) ”追求作品的自律和完整,還要“向外”提供可讓各個(ge) 主體(ti) 進行實踐互動的公共焦點。影視節目不是文化消費的最終產(chan) 品,而成為(wei) 聯結起短視頻up主、受眾(zhong) 和圈層的中介。從(cong) 零和博弈走向攜手共進,長短視頻均可獲得長尾價(jia) 值。

  伴隨式傳(chuan) 播:調動受眾(zhong) 觀看、聆聽、觸摸等體(ti) 驗

  實踐證明,適合日常伴隨和多感官切換的文娛內(nei) 容更能強化受眾(zhong) 黏性。很多品牌化、係列化的優(you) 質長視頻經過短視頻的持續傳(chuan) 播討論,已深嵌於(yu) 受眾(zhong) 日常生活之中。所以,伴隨式傳(chuan) 播不失為(wei) 影視節目今後一個(ge) 有益發展路徑。

  伴隨式傳(chuan) 播是指長視頻能形成彌漫在人們(men) 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景觀和氛圍。單獨吃飯時的“下飯劇”“下飯綜藝”,通勤、健身、做家務時的訪談節目播客音頻版,文旅景點、博物館、主題餐廳和節事活動現場循環播放的美食紀錄片、傳(chuan) 統文化綜藝和經典電影,依托影視節目IP開發的交互式VR敘事遊戲等,這些長視頻的傳(chuan) 播場景都是伴隨式的,使受眾(zhong) 長時間浸淫在內(nei) 容進展過程中。

  若要開發伴隨式傳(chuan) 播途徑,一是要求長視頻擁有廣泛的播出平台,讓信息可以從(cong) 不同地方流淌出來;二是長視頻各部分能獨立成篇又前後呼應,可被斷裂式觀看、無畫麵收聽和多媒體(ti) 界麵播放,既能單獨也能統一調動受眾(zhong) 的觀看、聆聽、觸摸、運動、品嚐、嗅聞等體(ti) 驗。近年來,《愛情公寓》《無證之罪》《國家寶藏》《奔跑吧》《大偵(zhen) 探》《脫口秀大會(hui) 》等長視頻紛紛打通影像、聲音和身體(ti) 的載體(ti) ,建立了“收看—收聽—遊戲”的傳(chuan) 播空間和宣發矩陣。

  在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的背景下,影視業(ye) 應打破舊的內(nei) 容生產(chan) 結構和行業(ye) 劃分,在與(yu) 互聯網的碰撞中建立新的媒介觀、受眾(zhong) 觀。總而言之,立足媒介變革的潮頭,影視創作方和製片方才能實現作品跨界傳(chuan) 播路徑的多元化,變現方式和營收渠道的多元化,影視行業(ye) 才能構建新的一套從(cong) 資源到生產(chan) 再到消費的數字化生產(chan) 體(ti) 係。

    (本文為(wei)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5G時代文化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