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詩和遠方”的召喚
【解碼十年】
作者:孫若風(全國旅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hui) 主任)
在2018年深化黨(dang) 和國家機構改革過程中,原文化部和原國家旅遊局合並為(wei) 文化和旅遊部,是文化和旅遊發展的裏程碑事件。合並消息剛剛傳(chuan) 出,對“詩和遠方走到一起”的點讚就屢屢刷屏。從(cong) 國家到省(市、自治區),到地市,到縣區,每一層掛牌都掀起一輪熱評,引發新一波共鳴共情,體(ti) 現了對詩意棲居的全民追求。
此後幾年,“詩和遠方”是經久不息的熱詞,也成為(wei) 文化和旅遊的代名詞,喚醒了整個(ge) 社會(hui) 對詩意生活的敏銳感知,激發起全民參與(yu) 審美創造的積極性。融合,構成了文化和旅遊新的經緯和張力。
“詩和遠方走到一起”
“詩和遠方走到一起”,是社會(hui) 的召喚,也可以說是在這個(ge) 文化自信的時代如約而至。
首先,它順應了解放生產(chan) 力的需求。組建文化和旅遊部,形成文化事業(ye) 、文化產(chan) 業(ye) 、旅遊業(ye) “三業(ye) 融合”的格局,有利於(yu) 突破各自瓶頸,彰顯文化和旅遊所應具有的黏性強、平台寬、渠道廣的特征,更符合產(chan) 業(ye) 規律,更貼近市場和消費。
其次,它順應了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文化和旅遊的最大公約數,是用審美的態度麵對生活,用知、情、意的方式體(ti) 驗對象。社會(hui) 需要美,需要通過文化和旅遊去發現和創造生活、生命之美。“詩和遠方走到一起”,就是美與(yu) 美走到一起。
最後,它順應了崇尚和諧的民族心理。融合是實現和諧的手段與(yu) 過程,是中國傳(chuan) 統審美方法。今天的文旅融合,就是要進一步實現審美與(yu) 實用的融合、審美與(yu) 生活的融合、審美與(yu) 消費的融合、審美創造與(yu) 審美接受的融合,在兼收並蓄中形成融合式發展。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融合,作為(wei) 文旅發展的杠杆,已經初顯成效。
第一,促進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文旅融合,最突出的成效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化借助旅遊拓展了平台,旅遊借助文化充實了內(nei) 容。比如,2017年原國家旅遊局出台了旅遊民宿標準,2019年由於(yu) 文旅融合,又出台了修訂版,增加鄉(xiang) 土文化的內(nei) 容,最近這一標準又從(cong) 行業(ye) 標準上升為(wei) 國家標準。很多鄉(xiang) 村民宿不僅(jin) 成為(wei) 鄉(xiang) 村旅遊的“標配”,而且其中一部分承擔起基層圖書(shu) 室、文化室的功能,鄉(xiang) 村民宿兼具旅遊與(yu) 文化屬性、旅遊產(chan) 業(ye) 與(yu)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作用。文旅融合為(wei) 消費者提供了更大便利,比如各地的智慧文旅項目,把景區、景點與(yu) 博物館、文化館、圖書(shu) 館、美術館聯結在一起,與(yu) 文化產(chan) 業(ye) 聯結一起,把全域旅遊與(yu) 公共服務聯結在一起。
第二,促進經濟轉型升級。融合,是當前經濟結構調整和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驅動力之一。近年來,國家著力發展服務經濟、四新經濟、創意經濟,這三種經濟都以融合為(wei) 特色。實施“雙循環”戰略,開展供給側(ce) 改革,融合也是重要手段,文旅融合是其中引人矚目的風景線。一個(ge) 時期以來,文化產(chan) 業(ye) 經過發展呈現外溢效應,特別是文化創意加快與(yu) 消費品工業(ye) 、裝備製造業(ye) 、建築業(ye) 、信息業(ye) 、旅遊業(ye) 、文化體(ti) 育業(ye) 、特色農(nong) 業(ye) 的融合,旅遊則通過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向生產(chan) 生活深度融合。文旅實現融合後,又攜手向更廣泛的領域覆蓋、滲透,與(yu) 眾(zhong) 多行業(ye) 相互賦能。特別顯著的是,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經過融合的鄉(xiang) 村文旅,成為(wei) 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三,促進創新創造和人的全麵發展。在文旅融合中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原則,既尊重各自特點,又推動跨界融合,使得創新更加活躍,特別是重新調集創新主體(ti) ,重新組織生產(chan) 要素,從(cong) 而開拓新空間,創造新需求,衍生新業(ye) 態,發現新價(jia) 值。文旅融合還產(chan) 生了連鎖效應,形成了由內(nei) 而外、由近及遠的融合圈層。鏈接教科文衛體(ti) 等部門,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求知、求樂(le) 、求美、求健康的身心發展需求。鏈接文化創意與(yu) 相關(guan) 行業(ye) ,把審美活動融入大眾(zhong) 日常的生產(chan) 生活,讓生產(chan) 生活有益有味。文化正以自信的姿態、融合的方式重塑經濟社會(hui) 生活的眾(zhong) 多領域、層麵、環節,既有引人入勝的文化大戲,也有融於(yu) 各行各業(ye) 的文化細節。
共創共享“詩和遠方”
文化和旅遊,一根是“金線”一根是“銀線”,要編織花團錦簇的大眾(zhong) 審美生活,現在還隻是打了樣、剛起針,後麵還有很多工作。
要加強產(chan) 業(ye) 融合,抓住產(chan) 業(ye) 發展這個(ge) 根本,突出文化產(chan) 業(ye) 和旅遊業(ye) 的社會(hui) 影響力,形成類似於(yu) “跨界聯名款”的優(you) 勢,在政策、規劃、項目等方麵加強引導,突出實效;要加強服務融合,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和旅遊公共服務,並且在全域旅遊思路下,有效統籌教育、康養(yang) 、科技、體(ti) 育、交通等公共資源和基礎設施服務;要加強智慧融合,發揮信息化、數字化的作用,形成完善文旅融合的智慧“大腦”。
中國是詩的國度。《周易》記載伏羲仰天俯地而作八卦,表明在中華文明原始編碼中就有文旅因子,包括象天法地的原型、師法自然的傳(chuan) 統、覽物著文的模式、“以類萬(wan) 物之情”的內(nei) 涵。
今天的文化和旅遊,合之則雙美,分之則兩(liang) 傷(shang) ,經過深度融合,必將金聲玉振,共生華章。在文旅融合的觸發或強化下,文化又向經濟社會(hui) 的更廣泛領域輻射,特別是將文化創意和傳(chuan) 統美學聯通生產(chan) 生活,在深度融合與(yu) 多向鏈接中,共創共享“詩和遠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