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民俗文化是涵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載體

發布時間:2022-08-18 14:31: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作者:常山(商丘師範學院副教授)

  青年大學生群體(ti) 是未來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肩負著國家民族未來發展的希望。大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在青年大學生心中植入民族文化認同、文化自信的種子,關(guan) 乎國家民族未來發展的前途和命運。當前國家文化和教育部門大力倡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力在青年大學生群體(ti) 中推行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並使之成為(wei) 高校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

  青年一代要堅定文化自信

  一段時間以來,西方國家試圖通過影視、網絡媒體(ti) 、遊戲、文學等手段滲透我國主流文化,以推行西方所謂的“普世價(jia) 值”和自由主義(yi) 、享樂(le) 主義(yi) 模式,妄圖影響和改變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人生觀和價(jia) 值觀。在這種流行文化、消費文化的不良影響下,相比於(yu) 崇拜英雄和模範人物,一些青年更崇拜所謂的娛樂(le) 明星;個(ge) 別大學生在日常生活方式和價(jia) 值觀上出現一定的“西化”趨勢,精神世界被拜金主義(yi) 、精致的利己主義(yi) 逐漸侵蝕。

  中國青年是有遠大理想抱負的青年、有深厚家國情懷的青年、有偉(wei) 大創造力的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先鋒力量。當青年思想認識陷入困惑彷徨、人生抉擇處於(yu) 十字路口時,我們(men) 要鼓勵他們(men) 振奮精神、勇往直前,要有針對性地堅定他們(men) 的文化自信。

  針對部分大學生中存在的這些現象,學校教育進行了多方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比如,現在的大學生堅定了文化自信,不再隻對愚人節、聖誕節等西方節日趨之若鶩,對中國傳(chuan) 統的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臘八節、二十四節氣等富含民族情感和記憶的民俗事象越來越熟悉。這些看似平常的時節、節氣和民俗事象,帶著“土氣息”“泥滋味”,非常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容易讓大學生在耳濡目染中理解、接受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堅定文化自信。

  立足新時代新征程,我們(men) 要巧妙發揮民俗文化的作用,引領廣大學生基於(yu) 火熱的時代生活,形成健康而富有文化韻味的生活方式,投身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努力成長為(wei) 堪當民族複興(xing) 重任的時代新人。

  民俗文化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hui) 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中國作家協會(hui) 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人類在社會(hui) 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一個(ge) 民族最基本、最深沉的力量,鑄就一個(ge) 民族的靈魂。同時,文化是體(ti) 現人本質和創造性的存在,也是個(ge) 體(ti) 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構成了一個(ge) 人精神家園的核心,並為(wei) 其實踐認知活動提供價(jia) 值導向和評價(jia) 標準體(ti) 係功能。對於(yu) 本民族文化的堅守與(yu) 自信,是一個(ge) 民族對自身本源文化的充分肯定,也是民族文化穿越時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表現,更是民族凝聚力、自信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民俗文化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ti) 。民俗文化又被稱為(wei) 民間文化,是長期曆史發展過程中廣大民眾(zhong) 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在我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民俗文化是一個(ge) 豐(feng) 富的文化綜合體(ti) 概念。首先,民俗文化是一個(ge) 縱向的文化綜合體(ti) 。在我國5000多年的曆史文明發展進程中,衍生出了大量的民俗文化類型,如歲時節日、衣食住行、人生禮儀(yi) 、家族譜係、遊藝民俗文化等。這些傳(chuan) 統文化形式與(yu) 當代文化相比較,表現為(wei) 一個(ge) 縱向時間的概念,是一個(ge) 族群長期集體(ti) 智慧的結晶和精神歸宿。長期以來,民俗也和大眾(zhong) 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很多傳(chuan) 統民俗經過整合、變異和發展,已經作為(wei) 新的民俗事象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並參與(yu) 和塑造了當代中國的整體(ti) 形象和文化品格。例如,在“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liang) 年”的除夕之夜,家人聚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hui) 成了當前一種新的“守歲”習(xi) 俗方式;基於(yu) 現代通信技術的吉祥表情包、電子紅包、短信祝福等代替了傳(chuan) 統登門拜訪的拜年方式;近幾年,在清明節、中元節興(xing) 起網上祭祀文化;等等。雖然傳(chuan) 統民俗的外在形式發生著變化,但家族團聚、共享天倫(lun) 、祈福納祥的民俗文化內(nei) 核沒有改變。

  其次,民俗文化是一個(ge) 橫向的文化綜合體(ti) 。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地域不同,各地民風、習(xi) 慣、觀念不同,從(cong) 而形成了繽紛多彩、形態各異的民俗文化類型。所謂“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每一種類型的民俗文化背後都蘊含著一個(ge) 地域的特定文化基因。在曆史發展過程中,無數民俗文化類型經過長期流傳(chuan) 積澱、演變融合,與(yu) 其他文化形態一起培育和組成了中華民族文化這一更大的文化綜合體(ti) ,也構成了民族文化的基本形態和圖式背景。民間文藝研究者馮(feng) 驥才認為(wei) ,“民間文化是一種‘母親(qin) 文化’,賦予我們(men) 情感和血肉”。民間、民俗文化承載了民族的情感和記憶,其主要特性在於(yu) 民間性、大眾(zhong) 性、習(xi) 俗性。因此,民俗文化又被看作記載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發展脈絡的活化石,蘊涵著華夏文明薪火相傳(chuan) 的精神本源和文化圖騰。它一代又一代地傳(chuan) 承著民族心理的遺傳(chuan) 密碼,延續著華夏子孫的血脈和族群認同,是值得我們(men) 自豪和珍視的文化寶藏,也是值得當代人尤其是青年大學生群體(ti) 深入學習(xi) 、探究的重要文化主題。

  保證高校民俗文化課程思政的品質和效果

  針對當前部分大學生文化精神麵貌所暴露出的問題,以民俗文化課程思政為(wei) 抓手,激發起當代大學生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可,是塑造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

  首先,要強化民俗文化課程思政中的情感素質教育。民俗文化更多的功能在於(yu) 其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載體(ti) ,是民族凝聚力和親(qin) 和力的體(ti) 現。因此,高校民俗文化教育應強化民族意識和家國情懷,加強愛國主義(yi) 教育,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其次,民俗文化的典型特征亦在於(yu) ,它是生活的文化,或者說民俗文化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對民俗的文化溯源應抓住民俗文化的生活化特色,用民俗文化的魅力來感染當代大學生,使其發現民俗文化作為(wei) 精神財富的寶貴和精彩之處,讓民俗文化中的仁愛孝悌、誠信知報、修己慎獨、克己奉公、擔當奉獻、見利守義(yi) 等傳(chuan) 統倫(lun) 理道德觀和美德植入當代大學生心靈,成為(wei) 其日常生活為(wei) 人處世奉行的圭臬。這樣才能有利於(yu) 消解西方個(ge) 人主義(yi) 、“普世價(jia) 值”、消費文化等帶來的負麵效應,從(cong) 而抵禦其對當代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jia) 值觀的侵襲和滲透。

  目前,關(guan) 於(yu) 傳(chuan) 統文化、民俗文化的傳(chuan) 承教育存在一些亟待改進之處。很多高校的民俗文化課程思政內(nei) 容淺嚐輒止,缺乏係統化的民俗文化思政教學體(ti) 係架構和拓展性研究。大學生心智已經相對成熟,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也能理性地分析相關(guan) 文化現象。因此,單純以說教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傳(chuan) 統民俗文化教育,其結果往往流於(yu) 表麵。所以,民俗文化課程思政應由表及裏、循序漸進,以啟發式、探究式學習(xi) 為(wei) 主。例如,高校可以充分挖掘地方民俗文化資源,邀請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走進校園,通過講座、現場演示等方式,使學生能直觀立體(ti) 地了解地方民俗文化,提高對民俗文化的學習(xi) 興(xing) 趣。其次,可以鼓勵和引導大學生開展民俗文化方麵的研究和相關(guan) 課題申報,深化對民俗文化的理性認知,有效地促進民俗文化發揮思政教育功能。最後,引導大學生群體(ti) 從(cong) 民俗文化的精神內(nei) 核層麵找到與(yu) 各自學術研究領域的鏈接點,將傳(chuan) 統民俗文化價(jia) 值置於(yu) 時代文化語境下進行綜合考量,進而融學於(yu) 趣、化教於(yu) 心,在專(zhuan) 業(ye) 領域、時代文化和傳(chuan) 統民族文化之間找到文化共振點和價(jia) 值平衡點,以此保證新時代高校民俗文化課程思政的品質和效果。

  傳(chuan) 統民俗文化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擔當奉獻精神等,是在當前偉(wei) 大變革時代,團結動員起全體(ti) 優(you) 秀中華兒(er) 女奮進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重要精神動力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經過百年跌宕起伏,堅韌不屈、開拓進取、重新崛起的重要文化支撐和內(nei) 在驅動力。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