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香港中學生走進“故宮學堂” 感受中華文化藝術之美

發布時間:2022-08-18 16:16:00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香港8月15日電題:特寫(xie) :香港中學生走進“故宮學堂” 感受中華文化藝術之美

  新華社記者黃茜恬

  “為(wei) 什麽(me) 這個(ge) 唐三彩瓷器的底部沒有施釉?是因為(wei) 時間太久掉色了嗎?”

  “為(wei) 什麽(me) 很多陶瓷都會(hui) 做成上小下大,中間部分比較細的‘葫蘆狀’呢?”

  “古人用什麽(me) 材料讓瓷器既光滑,又有好看的紋理呢?”

  ……

  觸摸著曆史悠久的陶瓷文物,香港聖若瑟英文中學的學生們(men) 迸發出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強大求知欲,將一個(ge) 個(ge) 有趣的問題拋給老師。

  近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中國陶瓷為(wei) 主題,舉(ju) 辦“觸得到的文物”工作坊。來自聖若瑟英文中學的30多名學生,在中國古美術專(zhuan) 家李宗鴻的講解下,近距離觀賞中國陶瓷文物,加深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認識,感受中國文化藝術的魅力。

  “在學校修讀了中國曆史課的同學請舉(ju) 手。”李宗鴻話音剛落,圍坐於(yu) 五張方桌的同學齊齊舉(ju) 起手。

  講座上,李宗鴻生動地向同學們(men) 介紹中國陶瓷文化的發展,從(cong) 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到商代白陶、印紋硬陶……他深入淺出的講解,讓聚精會(hui) 神聆聽的同學們(men) 對中國陶瓷曆史和技藝嘖嘖稱讚。

  他還帶來自己的陶瓷珍藏,讓同學們(men) 欣賞來自唐朝、北宋和清朝的瓷器和瓷片,認識高超工藝之餘(yu) ,也借此近距離了解古人的生活文化與(yu) 習(xi) 俗。

  中五學生吳灼禧說,魏晉南北朝時期部分瓷器帶有蓮花紋飾,而蓮花在佛教中代表淨土,可看出當時人們(men) 以玄學、佛學作為(wei) 心靈寄托。

  “各時期的陶瓷器物與(yu) 其所處曆史環境緊密聯係,展現出不同的時代特色。我們(men) 可以從(cong) 我國陶瓷發展曆程窺探國家民生科技的發展。”說起自己的新收獲,中四學生何樂(le) 言滔滔不絕,“我想將這些新知識與(yu) 家人朋友分享,和他們(men) 一起感受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隨後,同學們(men) 參觀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第三展廳“凝土為(wei) 器: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

  在國家一級甲等文物、北宋的“定窯白釉孩兒(er) 枕”前,中四學生李樂(le) 軒看得入迷。“看!定窯匠師獨具匠心,將瓷枕塑造成一個(ge) 天真、活潑、可愛的男孩形象。孩童眉清目秀,神情悠閑自得。”他說,這次的工作坊讓他認識到,原來我們(men) 不僅(jin) 可從(cong) 中國各朝代的政製架構和外交政策去了解國家的發展,也可通過觀賞文物來感知當時人們(men) 生活的時尚特點。

  一同參加活動的聖若瑟英文中學校長潘永強告訴記者,他欣然看到同學們(men) 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xing) 趣,大家與(yu) 講解師互動頻繁,“學生們(men) 帶著好奇心來,帶著收獲離開,激發起他們(men) 學習(xi) 中國曆史和文化的興(xing) 趣與(yu) 動力,不虛此行”。

  活動結束當晚,聖若瑟英文中學的陳老師與(yu) 記者分享了吳灼禧寫(xie) 下的一段感想:“此次活動讓我更加認識到,古人之智慧深深影響著今人,這也說明我們(men) 學習(xi) 曆史不僅(jin) 是對著教科書(shu) 管中窺豹,更可借文物一窺堂奧。今天我獲益良多!希望未來不斷增進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學習(xi) 。”

  視頻記者:萬(wan) 後德、劉展威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