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者 正青春·一線故事】賴宣治:“跳”出人生更多可能
【奮鬥者 正青春·一線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王忠耀 吳春燕
短促的“滴”聲一響,隻見藍衣少年岑小林手腿急擺,繩影翻飛已是肉眼難見。“加油!加油啊,快點,再快點!”
3分鍾單搖跳繩1141次,這是岑小林2019年7月在挪威奧斯陸跳繩世界杯賽上,創下的世界紀錄。“現在偶爾還會(hui) 夢到在挪威比賽的情形。”這位貴州菜農(nong) 的兒(er) 子笑著說,“夢裏總少不了教練。”
由此,我們(men) 認識了一位讓孩子們(men) “以一根跳繩跳出人生更多可能”的傳(chuan) 奇校長兼教練——賴宣治。
初到廣州市花都區七星小學,師生不足150人、隻有一棟教學樓和泥土操場,這樣的“麻雀村小”讓剛從(cong) 武漢體(ti) 育學院籃球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賴宣治,無處施展、無所適從(cong) 。“要人沒人、要錢沒錢、要場地沒場地,開展體(ti) 育運動,怎麽(me) 開展?”賴宣治撓著頭笑了笑,坦言當時沒想久留。
七星小學的生源大多是留守兒(er) 童和務工人員子女,但正是這群有些膽怯、不善言辭的孩子,讓賴宣治萌生了留下來試試的想法。“我自己就曾是留守兒(er) 童。”賴宣治說。
“2012年區裏決(jue) 定在各中小學推廣跳繩,於(yu) 是先對體(ti) 育老師開展跳繩測試。我可能是唯一測了3次才勉強合格的。後來選擇訓練孩子們(men) 跳繩,多少有點被‘趕鴨子上架’。”賴宣治回憶。但他很快明白過來,簡單而又不占地方的跳繩運動,對於(yu) 實現自己“用體(ti) 育幫孩子們(men) 變得更好”的目標,是最現實的途徑。
當時,兩(liang) 道難題擺在他麵前:一是家長們(men) 對跳繩隊訓練不理解、不支持,50人的隊伍一度剩下不到5人;二是如何能夠讓孩子們(men) 的訓練成績快速提高。
對家長,賴宣治選擇了軟磨硬泡。“最多的一家,光家訪我就去了20多次,家長都‘怕’我了。”最終,賴宣治的理念得到了大家認同:體(ti) 育不光是強身健體(ti) ,更是對孩子們(men) 心境的磨煉、人格的完善和抗挫折能力的培養(yang) 。
而對跳繩專(zhuan) 業(ye) 技術方麵的問題,賴宣治選擇了“死磕”。“有天老婆特別詫異地跟我講,你可真行,晚上做夢都在講怎麽(me) 能跳快點。”
功夫不負有心人,賴宣治迎來了“靈光乍現”的幸運時刻。
“有天練著練著,跳繩突然斷了,我猛然驚覺,可以把繩子剪斷來教孩子們(men) 做動作!”“弓腰半蹲式跳法”就這麽(me) 一點點摸索了出來。後來,賴宣治又偶然間發現,摩托車刹車線經過改造後,特別適合做跳繩。在他的不斷嚐試和努力下,學校跳繩隊逐漸步入了正軌。
從(cong) 2013年6月參加花都區比賽開始,賴宣治的感受是:幸福接踵而至。從(cong) 區到市,從(cong) 全省到全國,再到參加國際賽事,產(chan) 生了36名世界跳繩冠軍(jun) 、打破11項世界跳繩紀錄,用“披荊斬棘”形容這支山區小學走出的隊伍,不為(wei) 過。
相比奪金,賴宣治最難忘的時刻,是來自學生張茂雪。“跟我朝夕相處訓練一年多,幾乎沒跟我講過幾句話。但2014年一次全國賽後,她突然跑過來把自己的金牌都掛在我的脖子上,說‘老師,我很開心’。我當時就流淚了。”什麽(me) 是“人類靈魂工程師”,賴宣治覺得自己慢慢摸到了點門道。
隨著“跳繩”品牌的打響,以及學校同人們(men) 的共同努力,如今的七星小學早已脫胎換骨,從(cong) 當年隻有140多個(ge) 學生、教師平均年齡51歲,發展到現在3個(ge) 校區、2300名在讀學生、教師平均年齡31歲。
而賴宣治,也從(cong) 賴老師,成了賴校長。“每個(ge) 階段有每個(ge) 階段的責任與(yu) 擔當吧。以前是教師,就隻想著教好學生。現在是副校長,既要想辦法做好學校管理,還要把跳繩這項運動傳(chuan) 承下去,發揚光大。同時兼顧不太容易,不過我還是有信心。”說話間,賴宣治已走向正在訓練的孩子們(men) 。
掃碼微視頻 看一線故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