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這場青年的對話凝聚“微光”照亮成長

發布時間:2022-08-23 10:3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幸運的是,我這一點微弱的能量,在這裏可以被看到,可以發出一點光。”

  8月22日下午,“我和新時代同成長——助力青年成長成才”主題座談會(hui) 上,中國青年報社《冰點周刊》編輯秦珍子說。

  座談會(hui) 上,來自共青團和中國青年報社不同崗位的年輕人都把自己比作“微光”。在這場青年的隔空對話中,一個(ge) 個(ge) 年輕人的成長故事如一束束“微光”交匯、凝聚,拉開了中國青年報社“青年人才周”係列活動的序幕。

  新行動,賦能億(yi) 萬(wan) 青年

  “希望青年人才在成長過程中,第一個(ge) 想到的就是共青團。”共青團中央組織部青年人才處處長劉宇表示,要把“什麽(me) 是青年人才”這個(ge) 命題回答好,要思考如何匯聚共青團的資源為(wei) 青年服務。

  6月27日,《共青團做好新時代青年人才培養(yang) 工作的行動計劃》正式印發,這標誌著未來一段時期,共青團青年人才工作有了新的行動指南。

  該行動計劃指出,共青團構建以青年政治人才培養(yang) 為(wei) 核心,統籌加強青年科技、技能、經營管理、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公益人才培養(yang) 的“1+5”工作格局,實施青年政治人才培育行動、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行動、青年技能人才鍛造行動、青年經營管理人才賦能行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青年人才開發行動、青年公益人才成長行動。

  劉宇說,這是貫徹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人才工作重要要求的必然舉(ju) 措,共青團履行為(wei) 黨(dang) 育人職責的必然需要,服務廣大青年成長成才的必然途徑,也是時代發展和人才工作實踐的必然要求。下一步,將以青年政治人才行動計劃作為(wei) 示範和試點,與(yu) 其他5個(ge) 行動計劃形成合力,在各級團組織明確、細化目標、責任和要求。

  很多年輕人將共青團親(qin) 切地稱為(wei) “團團”,“團團”能在青年群體(ti) 中產(chan) 生“一呼百應”的號召力,離不開其龐大的傳(chuan) 播體(ti) 係。目前,團中央層麵運營各新媒體(ti) 平台賬號26個(ge) ,粉絲(si) 總量超2億(yi) ,各級團屬新媒體(ti) 賬號超過3萬(wan) 個(ge) ,粉絲(si) 總量達7億(yi) 。

  共青團中央宣傳(chuan) 部傳(chuan) 播處副處長鍾亞(ya) 楠介紹,在共青團全媒體(ti) 人才隊伍的培養(yang) 中,除了各級專(zhuan) 業(ye) 力量外,共青團還麵向全網公開招募聯係喜愛“團團”、認同“團團”的青年大學生粉絲(si) 群體(ti) ,以社群運營的方式,每年常態化聯係200人左右“鐵粉”群體(ti) ,作為(wei) 共青團新媒體(ti) 工作重要的後備力量。

  近年來,中國青年報社通過“全媒體(ti) 人才庫建設”等創新方式,在深入改革融合的基礎上,依托人才優(you) 勢進一步挖潛,逐步建立起一支“可視化全媒體(ti) 人才隊伍”,更好地服務全團。

  從(cong) 中青在線編輯,到共青團中央新媒體(ti) 中心總監,肖健認為(wei) ,新媒體(ti) 工作者仍然要堅持“內(nei) 容為(wei) 王”,做可讀性強、貼近青年的優(you) 質產(chan) 品,不做“內(nei) 容的搬運工”。

  中國青年報社上海站副站長王燁捷負責可視化欄目“有料青年”,她說,最初的定位是著眼青年關(guan) 注的熱點話題、為(wei) 青年發聲,但在創作過程中,她和同事發現,很多選題都與(yu) 共青團有關(guan) ,播出後廣受年輕人的喜愛。近期,這個(ge) 欄目已嚐試把“不一樣的團幹部”做成係列新聞,挖掘有趣、有料的上海團幹部。

  在共青團中央國際部的指導下,近年來,中國青年報社還參與(yu) 了一係列青年外事工作,例如“一帶一路”青年故事會(hui) 、亞(ya) 太青年領導力與(yu) 創新創業(ye) 論壇、世界青年發展論壇等。在《青年參考》編輯袁野看來,優(you) 質的作品,外國網友持開放、歡迎的態度,並從(cong) 中看到了中國的發展。未來,他希望持續將中國的軟文化,傳(chuan) 播給更具包容性的“Z世代”網民。

  不設限,讓青年挑大梁

  90後馬誌強入職中國青年報社僅(jin) 4年,如今已是中國青年網青蜂俠(xia) 的副主編,獨當一麵。他初入職場時,青蜂俠(xia) 還是一個(ge) 中青網部門下的小賬號,現已發展成機構媒體(ti) 中,影響力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新聞短視頻品牌之一,甚至被同行稱作“爆款王”。

  馬誌強總結秘訣,“三秒鍾起反應,三分鍾出策劃,三十分鍾出產(chan) 品”確保時效;“寧停三分不搶一秒”確保真實……這個(ge) 被稱為(wei) 可視化“特種兵”的團隊中,大部分都是90後、95後。

  有人問馬誌強,青蜂俠(xia) 有可借鑒的人才培訓機製嗎?馬誌強說,這裏沒有“打工人”,大家的主人公意識極強。就連他自己,覺得工作時間站起來打水浪費時間,於(yu) 是每天上班路過便利店,買(mai) 一大桶水拎到工位。青蜂俠(xia) 的前輩最關(guan) 心的是新人,新人一來,他們(men) 往往親(qin) 自下場給選題、出策劃。一陣子,新人很快就能駛上快車道,並且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和方向。

  中國青年報社經濟部記者張均斌也親(qin) 身感受到報社前輩對年輕人的“傳(chuan) 幫帶”傳(chuan) 統,“不設限”“包容”是關(guan) 鍵詞。

  “報社的每一次改革,擔當重任的都是年輕人。”入職5年來,張均斌經曆了中國青年報社的數輪改革,從(cong) 全媒體(ti) 轉型時期的“部門主導,三端融合”、24小時中青報、最溫暖的終端是人心,到舉(ju) 起思想的視覺錘,再到如今的可視化改革,不變的是其“服務青年”“報道青年”“緊跟青年”的理念和初心。

  新賽道,與(yu) 青年“共情同溫”

  中國青年報社運營中心新聞事業(ye) 部高級總監董瀟君見證了很多青年的10年之變,他曾推出“百所高校創新人才博士行”,“百校百企”青年就業(ye) 扶持計劃等係列活動,助力青年就業(ye) 創業(ye) 、服務青年科學家走上台前,陪伴無數青年從(cong) 青澀的學生成長為(wei) 各行各業(ye) 中的領航者。

  這也是董瀟君發生蛻變的10年。他深有感觸的是,近年來,中國青年報社搭建的全媒體(ti) 人才庫,著力扶持5類人才,讓年輕人感受到被嗬護、被重視。他說,“我們(men) 不用去走行政晉升序列的老路,而是可以從(cong) 業(ye) 務專(zhuan) 業(ye) 領域成長,通過人才青年可以在報社事業(ye) 發展中找到自己的坐標。成長的路變寬了,未來有更多可以想象的空間和可能,所以更有幹勁、更有使命感和責任感。”

  活動中,兩(liang) 個(ge) 分會(hui) 場的青年就新聞業(ye) 務和人才培養(yang) 隔空問答,討論熱烈。談及中國青年報,來自鐵路係統、現在共青團中央青年發展部掛職的徐棟晨表示,自己是中國青年報的老讀者了,以前就有收集報紙上好文章的習(xi) 慣,現在他在報紙上發現了一個(ge) 新穎的版麵“團團·BaoBao”,專(zhuan) 門報道各地年輕人的故事,也在中國青年報App上看到“團團·BaoBao”的全天候直播,接地氣又吸引人。

  8月22日,團中央機關(guan) ,中青報“青年人才周”係列活動“我和新時代同成長——助力青年成長成才”主題座談會(hui) 上,來自機關(guan) 的參會(hui) 人員與(yu) 中國青年報社青年代表現場互動提問。

  如今,中國青年報社的可視化改革為(wei) 青年提供了新賽道。可視化協同創新實驗室多點開花,秦珍子牽頭的“同溫層”特稿工作室也初見輪廓。在她看來,“同溫層”一詞不僅(jin) 是致敬“冰點”,象征中青報對內(nei) 容品質的堅守,也象征中青報與(yu) 國家需要、與(yu) 共青團、與(yu) 廣大青年、與(yu) 廣大讀者“共情同溫”。

  據悉,此次座談會(hui) 是中國青年報社“青年人才周”的首場活動。“青年人才周”係列活動於(yu) 本周開始正式開啟,旨在圍繞“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的主責主業(ye) ,堅持貫徹將人才作為(wei) 重要戰略資源的方針,更多地激發青年人才的活力和積極性。同時,將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關(guan) 注青年、青年關(guan) 注”等議題全麵融入到中國青年報社日常工作的每個(ge) 環節,並作為(wei) 全媒體(ti) 報道的重要內(nei) 容。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22日電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