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三線城市地方高校的人才建設探索:青年學者需要怎樣的成長空間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然而,對不少中西部地區高校而言,“孔雀東(dong) 南飛”一直是其無法直言的痛點。
憑借中西部地區高校難以比擬的區位優(you) 勢,疊加優(you) 越的科研平台、學術氛圍、薪酬待遇、自然環境和生活保障,東(dong) 南沿海的一些高校得以頻頻將一些學術尖子、教學骨幹挖走,其中不乏冉冉上升的青年才俊。
據了解,我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zhong) 化階段以來,出現過兩(liang) 次較大規模的學術人才流動。一次是在2002年左右,高等教育迅速擴張,教師需求增大,教師流動以規模與(yu) 數量為(wei) 主;而近年來,高等教育競爭(zheng) 日趨激烈,高校對優(you) 質師資的競爭(zheng) 成為(wei) 關(guan) 鍵目標,教師流動以質量與(yu) 聲望為(wei) 主,並一直持續至今。
麵對經濟發達地區高校動輒上千萬(wan) 元的科研經費、數百萬(wan) 元的安家費和百萬(wan) 元以上年薪的衝(chong) 擊,位於(yu) 湖南省衡陽市、距離省會(hui) 長沙300多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稱之為(wei) 三線城市的南華大學,近三年來連續“逆風飛揚”,培養(yang) 和引進高層次人才81人,其中青年優(you) 秀人才增加到41人,走出了一條“固本”和擴張的新路。
人才誠聘書(shu) 上的“聯絡員”
兩(liang) 年前的一天,在中部地區某部屬院校就職的楊飛博士突然接到了南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龍鼎新的電話。
之前,兩(liang) 人多次在學術會(hui) 議上碰麵,對於(yu) 公共衛生方麵的研究常有交流。
這次,龍鼎新沒有客套,開門見山:自己所在的大學正在招聘院長,書(shu) 記校長親(qin) 自發通知,條件很“慷慨”。他建議楊飛考慮一下。
1984年出生的楊飛是湖南邵陽人,東(dong) 南大學博士畢業(ye) 後幾經曆練,彼時已是中部地區公共衛生領域小有名氣的專(zhuan) 家,擔任全國環境誘變劑學會(hui) 等多個(ge) 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的委員,原來所在的學校待遇不錯,也是領導看好的學科接班人。
去一個(ge) 距離省會(hui) 長沙300多裏的地方高校工作?這是楊飛之前從(cong) 未想過的事情。
楊飛認真翻看了南華大學的人才誠聘書(shu) ,發現該校開出條件很不錯,比如說被學校評定為(wei) 青年優(you) 秀人才的,基本上都有300萬(wan) 元的科研啟動費,而且還有獨立實驗室。
“有點超預期,但我不確定,因為(wei) 很多地方招人後也有不兌(dui) 現的情況。”半信半疑之間,他按照誠聘書(shu) 上的聯係方式,給南華大學校長張灼華發了電子郵件。
張灼華當時正在參加全國兩(liang) 會(hui) 。但接到楊飛的郵件後不久,張灼華立即回複,並表示,希望開完兩(liang) 會(hui) 之後就見麵聊。
很快,雙方在長沙見麵。楊飛提到的待遇條件都得到了爽快的回複,可出乎他意料的是,張灼華校長很直接地提出:將其研究方向安排為(wei) 核醫結合,包括輻射線粒體(ti) 與(yu) 人的重大疾病。
“功課做得很細,似乎是早有準備。”前不久,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楊飛笑著說。
南華大學是由原中南工學院、衡陽醫學院於(yu) 2000年合並組建,2002年,核工業(ye) 第六研究所並入南華大學。由於(yu) 距離長沙300多裏,加上其他原因,一段時間以來,該校人才流失成為(wei) 常態——別說吸引高層次人才,就是現有的骨幹力量也難以留住。
2019年9月,高山上任黨(dang) 委書(shu) 記,在大調研大走訪後,他和校長張灼華等班子成員形成共識:“學校與(yu) 高水平大學的差距主要在人才,人才強校是第一戰略。”在高山看來,這個(ge) 重視,必須是真心誠意的,必須做到求賢若渴。
2019年11月,該校曆史上第一次人才工作會(hui) 議召開,同時發布《南華大學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實施辦法》。該校重新修訂高層次人才引進辦法,將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劃分為(wei) 學科頂尖人才、學科領軍(jun) 人才、學科拔尖人才、青年創新人才、青年優(you) 秀人才等5個(ge) 層次,配套300萬(wan) 元至1000萬(wan) 元不等的科研經費和一係列優(you) 厚待遇。
為(wei) 了引進高層次人才,校長、書(shu) 記等校領導,親(qin) 自做工作,帶頭引才、薦才和舉(ju) 才。讓所有人大吃一驚的是,這個(ge) 人才誠聘書(shu) 中所附聯係人,是該校黨(dang) 委書(shu) 記高山和校長張灼華。為(wei) 了引進廣州的一名高層次人才,除校長、書(shu) 記出麵外,僅(jin) 學校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就跑了8趟廣州。
人才引進有大量細致的後續工作需要落實,一些學校求才時千方百計,而引進後一些細致的活就不一定跟得上了。為(wei) 此,引進來的所有專(zhuan) 家,南華大學都安排了一名校領導對接,專(zhuan) 家們(men) 的工作生活等所有事項,直通校領導。校長張灼華更是每周在食堂約一名高層次人才共進午餐,直接傾(qing) 聽高層次人才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該校還專(zhuan) 門成立了人才強校工程指揮部,多個(ge) 部門參與(yu) 的聯席會(hui) 議,掛圖作戰,一周一調度、一月一考核,以通報製度倒逼工作落實。每一個(ge) 人才的引進後,諸如辦公用房、實驗室建設、配偶工作、孩子入學等事項,都有時間節點、責任人,完不成任務,點名批評,年度考核減分。
學校的滿滿誠意讓引進的人才頗為(wei) 欣喜。
2021年引進的資源環境與(yu) 安全工程學院教授畢磊,曾在日本國家材料研究所(NIMS)和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進行多年研究工作。他告訴記者,“(引進)過程給人一種尊重。在其他高校,我頂多與(yu) 人事處處長聯係,但在南華,我們(men) 可以直接跟書(shu) 記、校長‘談條件’。”
同年入校的教授何衛民,現已擔任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他在采訪中告知,學校答應的待遇很快就全部兌(dui) 現了。20多天就把安家費打到卡裏,這讓他很驚訝。更讓他驚奇的是,他隻需要麵簽,其他事情都有人在“一條龍”負責。“在我了解的高校裏,這很少見。”
2020年9月,30歲的張也到南華大學報到。當天,院長王宏青與(yu) 全體(ti) 班子成員一起向張也介紹了校、院各方麵情況,並在生活工作上給他出了不少點子。
張也在長沙工作的妻子也很快被安排在學校計算機學院工作。如今已是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的張也笑稱,“把那些細節和同學聊,大家都說這有點在拉仇恨了。”
我的實驗室有多大
6月下旬的一天,何衛民帶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進他的實驗室,滿是自豪。“差不多300平方米,儀(yi) 器設備,物料儲(chu) 放,還有辦公間,都很充足。”
在愛思唯爾(Elsevier)正式發布的2021“中國高被引學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單和美國斯坦福大學公布了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2021年版本,南華大學化學化工學院何衛民教授均榜上有名。
何衛民深耕綠色化學領域已有7年。
2021年加入南華大學後,何衛民團隊連續在國際綠色化學領域頂級期刊《Green Chemistry》上發表研究論文。團隊在該雜誌發表的第一個(ge) 研究成果不僅(jin) 被編輯部推薦為(wei) 封麵論文,還被英國皇家化學會(hui) 全文報道,論文還連續兩(liang) 次入選ESI 1‰熱點論文。
利用這次難得的封麵論文機會(hui) ,何衛民選擇了以南華大學的校門作為(wei) 期刊封麵。
“它給你備好條件,讓你專(zhuan) 心做科研,往前衝(chong) 。”談起在南華大學的工作,何衛民稱,2021年2月28日來校報到後的一個(ge) 月裏,科研經費就到位。新實驗室在當年8月份交付使用,嶄新的實驗器材,明亮的辦公室、會(hui) 議室......讓他很受鼓舞。
目前,何衛民團隊有5名博士後、兩(liang) 名老師、5名在讀碩士、1名在讀博士。他每天幾乎都是忙到在晚上10點半左右才離開實驗室。
湖南長沙一所高校的海歸博士向記者陳述了青年科研人對實驗室的“情懷”。他表示,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裏,實驗室並非青年學者的標配,而是稀缺的。一個(ge) 獨立的實驗室是一種學術身份認可的標誌,同時,它也是一個(ge) 工作平台,意味著你有一個(ge) 可靠的科研環境。
畢磊認為(wei) ,高校實驗室屬於(yu) 稀缺平台資源。“在其他高校,能有個(ge) 30平方米的獨立實驗室就很不錯了。但南華大學一口答應給我100平方米。”他說,自己隻需負責實驗室的設計,裝修、添置設備等則由學校一手包辦。兩(liang) 三個(ge) 月後,即可拎包入駐。
已在南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主持工作的楊飛對此深有感觸。
作為(wei) 有色金屬之鄉(xiang) 的湖南,重金屬的汙染對人體(ti) 影響為(wei) 楊飛所關(guan) 切。他需要一台專(zhuan) 業(ye) 設備做分析。來南華不久,他就獲得了這台期盼已久、需要耗費巨資的、測量生物樣本的重金屬含量的儀(yi) 器(ICPM儀(yi) 器),並且還是湖南省內(nei) 第一台。
楊飛頗為(wei) 興(xing) 奮地介紹學校配給自己的200平方米實驗室,其中,配置的設備價(jia) 值就有七八百萬(wan) 元,而這些都不必從(cong) 科研經費中開支。“你在其他地方未必能擔綱一線,在這裏我已經能做一條龍的科研了。”
博士畢業(ye) 於(yu) 美國賓夕法尼亞(ya) 大學、曾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從(cong) 事博士後研究的陳誌明教授也感受了同樣“尊重”。
陳誌明的研究需要一台特殊顯微鏡,需要做超級計算的計算機工作站。報告打到張灼華校長那裏,立馬給他單獨批了400萬(wan) 元的設備經費。
除此之外,陳誌明的團隊可以使用的科研設備總計價(jia) 值高達2000多萬(wan) 元。“很寬鬆的一個(ge) 環境了。你可以盡心地幹活。”近年來,陳誌明在多個(ge) 國際著名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yu) 篇。
南華大學人才辦副主任章求才透露,幾年中,學校將語言文學學院整體(ti) 遷至雨母校區,騰出樓房建設科創樓,為(wei) 高層次人才增加了2.29萬(wan) 平方米實驗室空間。僅(jin) 裝修,每平方米就高達6000-7000元。
讓常到實驗室加班的張也感動的是,幾次晚上加班時看到黨(dang) 委書(shu) 記高山“巡視”、走訪,詢問工作條件是否稱意、有沒有什麽(me) 困難。
然而,對這一“點讚”,高山卻有不同的體(ti) 會(hui) ——之前因為(wei) 一個(ge) 實驗室的建設拖延,他們(men) 千辛萬(wan) 苦從(cong) 西北某省引來的一位青年專(zhuan) 家險些“流失”。
“那天恰好我請他吃飯聊天,就問問工作狀況。結果他猶豫一會(hui) 兒(er) 才告訴我:已經準備走人,因為(wei) 實驗室沒有到位,工作沒法開展。”高山說。大為(wei) 震驚的高山現場決(jue) 定:當天開工,最快時間落實到位,並親(qin) 自監督進展。
眼見高山書(shu) 記雷厲風行,這位藥學專(zhuan) 家答應留任。一年後,他又推薦了自己的師弟來南華大學任教。
據了解,不到三年時間,該校引進和培養(yang) 高層次人才81人,其中青年優(you) 秀人才增加到41人。該校具有博士學位教師從(cong) 558人增長到793人。2021年,南華大學成為(wei) 湖南首個(ge) 獲批“國家創新引智‘111’計劃”基地的省屬高校。
延伸的平台
有了良好的工作條件,“不用揚鞭自奮蹄”。張灼華總結說,引育的高層次人才在人才項目申報、科研立項、高水平論文發表、社會(hui) 影響等方麵成果初顯。
但多名受訪青年專(zhuan) 家表示,“科研之途寬鬆”,沒有校方對成果的催促。
今年35歲的陳誌明教授說,校領導比較懂科研規律,不會(hui) 隻盯著你的論文數量。“會(hui) 給你適當的幫助,而不是鞭打快牛。”
他的觀察是,學校更側(ce) 重在行業(ye) 老牌的期刊上看青年學者的論述,評估其在這個(ge) 領域裏麵的貢獻和成長。
更讓他開心的是,很多年輕的老師都很願意加入團隊來一起做科研,合作的氛圍讓人暖心。
曾在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工作多年的畢磊十分看重學校的平台作用。雖然在國外拿著超高的年薪,但畢磊並不滿意。“連一個(ge) 燒杯都要到德國網購,然後浪費一個(ge) 月。”
他聲稱,自己最喜歡眼下這種責權利清晰的邀約。
已入選美國斯坦福大學發布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的畢磊,沉迷在質子導體(ti) 固體(ti) 氧化物燃料電池方向研究中。他期望在3年內(nei) 完成所有科研項目,並邀請師弟陶澤天、侯傑兩(liang) 位青年專(zhuan) 家來學校任職。
曾在日本原子能機構福島廢爐國際共同研究中心工作多年、致力於(yu) 核化工及環境放射化學領域研究的殷祥標,眼下為(wei) 南華大學先進核燃料循環化工研究中心副主任。此前,殷祥標已經收到南方某知名高校的邀請。打動他的是南華在核學科的地位和學校的科研平台。
“我們(men) 國家非常急需的一個(ge) 學科方向,就是乏燃料的後處理。”殷祥標透露,此前法國曾提議幫國內(nei) 建設乏燃料的處理中心,但投資以百億(yi) 元計。
此刻,當年母校的老師韋悅周教授已率領團隊加盟南華大學。接受導師邀請後,他應邀加盟。目前團隊的研究成果產(chan) 出量也非常的可觀。目前以南華為(wei) 第一單位的高水平論文已經有十幾篇了,力圖把乏燃料處理變成國內(nei) 的一個(ge)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
如今,在長沙和衡陽共有18家南華大學附屬醫院。龐大的醫療平台、充足的實驗樣本和資源,也引起了青年學者的關(guan) 注。
當下在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從(cong) 事研究工作的程丹博士,與(yu) 丈夫何隆薇一起來到了南華大學。
今年33歲的程丹從(cong) 事熒光功能分子的構建及其在臨(lin) 床生物醫學應用。幾年來,她探索基於(yu) 分子探針解決(jue) 臨(lin) 床實際檢驗診斷及腫瘤精準切除難題。
“腫瘤手術切除病灶,大多靠醫生的經驗。我們(men) 研究的方法能讓醫生的手術刀準確找到標靶。”程丹說,在實驗中獲得的新技術、新方法,又能反哺臨(lin) 床,提高醫療水平。這是她加盟的一個(ge) 初衷。
南華大學所在的衡陽是一個(ge) 老工業(ye) 城市,在機械、電力、有色金屬采礦選礦冶煉、核工業(ye) 等方麵頗具實力。在被確定為(wei) “國家區域重點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後,衡陽對人才的需求急劇上升,以期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硬核支撐和強大動能。
衡陽市委市政府負責人多次在出席相關(guan) 引才會(hui) 議上表示,物質待遇、激勵獎勵等措施固然重要,但對於(yu) 人才而言,一個(ge) 地方能否提供與(yu) 其知識結構、能力素養(yang) 相匹配的事業(ye) 平台,是否真正有“用武之地”,也是關(guan) 鍵因素。
找準市校企三方的共同需求,衡陽組織駐地方高校與(yu) 本地企事業(ye) 單位相互對接,市校企共商聯動“靶向覓才”——3所駐衡本科院校與(yu) 125家本地企事業(ye) 單位達成合作引才協議。市校企共建——實行“一人雙崗”乃至“一人多崗”,引進的高端人才既在高校承擔科研教學任務,又通過兼職、項目合作、成果轉化等方式在企業(ye) 創新創業(ye) ,為(wei) 人才在理論講台與(yu) 實踐平台、教學課間與(yu) 生產(chan) 車間架起橋梁,打通產(chan) 學研合作“最後一公裏”。
截至2021年年底,湖南衡陽已引進326名博士,在科技研發、技術攻關(guan) 、成果轉化等領域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蓄勢賦能,榮獲86項國省獎項 ,申報168個(ge) 省級以上基金課題,攻克35個(ge) “卡脖子”技術難題,取得36項發明專(zhuan) 利。
而其中,南華大學與(yu) 衡陽市共同推出了“UP”模式(University&Park),由高校和園區合力引進高層次人才、科創團隊。通過“UP模式”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及科創團隊,既是科學家,又是創業(ye) 家,能將自己的才能發揮到極致。
此外,南華大學與(yu) 衡陽市人民政府簽訂共建大湘南區域醫療中心戰略合作協議,與(yu) 在衡企業(ye) 中核環保、湖南核工業(ye) 宏華機械有限公司、中核二七二、鐳目科技、特變電工等企業(ye) 簽訂產(chan) 學研合作協議,以人才鏈支撐產(chan) 業(ye) 鏈,推動產(chan) 生“引育一個(ge) 人才,集聚一個(ge) 團隊,培育一個(ge) 企業(ye) ,帶動一個(ge) 產(chan) 業(ye) ”。
不少青年人才有了施展才華的產(chan) 教融合契機:何衛民教授將新技術與(yu) 市內(nei) 兩(liang) 家企業(ye) 合作,讓其產(chan) 品品質有了質的飛躍。而鈾尾礦庫退役治理團隊研發成果成功應用於(yu) 中核272鈾業(ye) 公司,有效防範和化解重大生態環境風險。
據悉,在今年5月召開的南華大學第四次黨(dang) 代會(hui) 上,提出人才強校戰略絕不動搖:今後五年的目標是國家級人才35個(ge) ,高層次人才260人;師資裏博士占比要達到70%。與(yu) 目前相比,這相當於(yu) 翻了一倍。
高山表示,目前看學校的科研實力有了明顯提升。但發展是“一塊磚一塊磚壘起來的。”如何給人才更廣闊空間更有效的激勵,讓引進的數十名青年高層次人才逐漸成為(wei) 學術大咖,為(wei) 學校科研和高水平高校建設,打造堅實的增長極,仍是校方琢磨的重點事宜。
夏文輝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洪克非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