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江蘇:做好三篇文章 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

發布時間:2022-08-23 10:51:00來源: 新華日報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堅決(jue)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和黨(dang) 中央重大部署,堅決(jue) 扛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深入實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全省糧食總產(chan) 連續8年穩定在700億(yi) 斤以上,去年糧食總產(chan) 達749.2億(yi) 斤、創曆史新高。今年夏糧產(chan) 量達到280億(yi) 斤,比去年增產(chan) 3.9億(yi) 斤,秋糧播種麵積比去年增加8萬(wan) 畝(mu) ,全年糧食產(chan) 量有望再獲豐(feng) 收。

  作為(wei) 自古以來的“魚米之鄉(xiang) ”、名副其實的農(nong) 業(ye) 大省,江蘇不僅(jin) 端穩了全省8500萬(wan) 人的飯碗,而且為(wei) 全國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稱讚“這對一個(ge) 東(dong) 部沿海省份來講很不簡單”。在總書(shu) 記稱讚的“很不簡單”背後,江蘇孜孜不倦做好“三篇文章”。

  做好耕地“保數量”和“提質量”的文章

  十年來,江蘇嚴(yan) 守耕地保護紅線,落實最嚴(yan) 格的耕地保護製度,采取“長牙齒”的耕地保護措施,堅決(jue) 遏製耕地“非農(nong) 化”、基本農(nong) 田“非糧化”。

  從(cong) 健全耕地保護製度機製上看,江蘇近年來出台《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實施意見》《江蘇省設區市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關(guan) 於(yu) 嚴(yan) 格耕地保護堅決(jue) 製止耕地“非農(nong) 化”行為(wei) 的通知》《江蘇省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chan) 的實施方案》等文件。

  從(cong) 規範耕地占補平衡管理上看,江蘇嚴(yan) 格執行國家“占一補一、占優(you) 補優(you) 、占水田補水田”等要求,在全國率先並堅持實施“先補後占”,不斷完善占補平衡管理,確保占補平衡落實到位。“十三五”以來,全省共形成新增耕地近100萬(wan) 畝(mu) ,有效保障了全省耕地占補平衡的落實。

  盛夏時節,啟東(dong) 市南陽鎮佐鶴村農(nong) 旺家庭農(nong) 場的1000畝(mu) 稻田稻苗青青,9萬(wan) 畝(mu) 稻田讓啟東(dong) 處處綠浪湧動。這樣的場景在以前是“異想天開”。當年,啟東(dong) 農(nong) 村因土壤“強黃泥”漏水特性,難以長成豐(feng) 收稻田。從(cong) 品種繁雜到好米當家、從(cong) 低產(chan) 少效到高產(chan) 豐(feng) 收、從(cong) 引進大米到自給有餘(yu) 、從(cong) 成功試種到全麵推開……短短8年間,啟東(dong) 借助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馴服“強黃泥”,建成“米糧倉(cang) ”,一躍而成國內(nei) 水稻擴種麵積最多的縣市。2021年,啟東(dong) 稻穀平均畝(mu) 產(chan) 已躍升至1050斤,相較於(yu) 傳(chuan) 統豆麥旱作模式,畝(mu) 均增收500多元。

  這十年,江蘇全麵完成國家下達的5844萬(wan) 畝(mu) 永久基本農(nong) 田劃定任務,累計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4600萬(wan) 畝(mu) 。“十四五”期間,江蘇還將投入340多億(yi) 元改造提升,建設5000萬(wan) 畝(mu) 旱澇保收、高產(chan) 穩產(chan) 的“噸糧田”,努力實現1000億(yi) 斤左右糧食綜合產(chan) 能。

  做好“科技”和“種子”的文章

  射陽縣首次推廣的小麥新品種“鹽麥1號”最高測產(chan) 單產(chan) 達681.8公斤,創射陽曆史新高;釣魚鎮“揚麥28”百畝(mu) 示範方平均畝(mu) 產(chan) 695.8公斤,最高田塊單產(chan) 達715.8公斤,創造泰州市小麥百畝(mu) 示範方平均單產(chan) 、最高田塊單產(chan) 曆史紀錄;海安市洪旺村粒粒香家庭農(nong) 場種植的“農(nong) 麥88”畝(mu) 產(chan) 651.3公斤,創南通市小麥高產(chan) 曆史紀錄……今年麥收季,全省多地交出了“破紀錄”的成績單。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2021年我省啟動種業(ye) 振興(xing) “揭榜掛帥”項目,鼓勵省內(nei) 種業(ye) 企業(ye) 、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對核心種源進行優(you) 異功能基因挖掘和生物育種核心技術研究,初步建立了種業(ye) 產(chan) 學研合作攻關(guan) 機製。借助科教資源優(you) 勢,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努力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優(you) 良品種,為(wei) 種業(ye) 振興(xing) 展現擔當作為(wei) 。

  糧食生產(chan) 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進步。今年,南京市江寧區首次在淳化、湖熟及秣陵3個(ge) 街道分別建設100畝(mu) 以上的“優(you) 質稻米示範基地”,基地內(nei) 稻米種植全過程不使用化學農(nong) 藥、化肥,使產(chan) 品關(guan) 鍵指標達到有機食品標準。農(nong) 技人員精心設計耕種管收各環節,開啟綠色種養(yang) 循環農(nong) 業(ye) 新模式。淳化街道高級農(nong) 藝師王誌強表示,示範基地有望通過化肥替代技術、病蟲害生態防控技術等,實現稻米種植全程“兩(liang) 無化”。

  在“兩(liang) 無化”種植技術指導下,示範區每畝(mu) 產(chan) 量可達800斤左右,而“兩(liang) 無化”大米的市場價(jia) 每斤可達15元—20元,測算下來,一畝(mu) “兩(liang) 無化”稻田產(chan) 值將超1萬(wan) 元,這是普通種植方式的5倍左右。

  藏糧於(yu) 技,十年來,江蘇充分發揮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實力較強的優(you) 勢,加強農(nong) 業(ye) 科技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強種業(ye) “卡脖子”技術攻關(guan) ,共選育主要農(nong) 作物新品種600多個(ge) ,其中有17個(ge) 水稻品種被列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超級稻名錄、占全國的1/8,良種對糧食增產(chan) 貢獻率超過45%。全省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9%、高於(yu) 全國平均水平近10個(ge) 百分點。農(nong) 業(ye) 科技的自立自強,讓江蘇在有限的土地上,生產(chan) 出更多更好的農(nong) 產(chan) 品,稻麥畝(mu) 產(chan) 水平全國領先。

  做好“專(zhuan) 業(ye) 化”和“機械化”的文章

  十年間,著眼解決(jue) “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江蘇著力推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專(zhuan) 業(ye) 化、集約化、機械化。

  誰來種地?江蘇大力培養(yang) 造就高素質職業(ye) 農(nong) 民隊伍,培育專(zhuan) 業(ye) 大戶、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民合作社、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等新型經營主體(ti) ,全省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達23萬(wan) 個(ge) 。

  2015年年初,農(nong) 業(ye) 部將江蘇確定為(wei) 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培育整體(ti) 推進試點省。同年,《江蘇省政府辦公廳關(guan) 於(yu) 加快培育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的意見》出台,要求結合地方產(chan) 業(ye) 發展實際,分層次、分類別開展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教育培訓、規範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ti) ”培育工作,逐步建立常態化的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培育製度。

  從(cong) 2020年開始,江蘇統籌教育培訓資源,開展中小農(nong) 業(ye) 企業(ye) 產(chan) 業(ye) 雙創新農(nong) 人孵化培養(yang) ,依托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高校科研院所等力量,培養(yang) 一批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初創型和成長型的農(nong) 業(ye) 企業(ye) 產(chan) 業(ye) 雙創新農(nong) 人。

  怎樣種地?江蘇實施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程全麵機械化推進、農(nong) 機裝備智能化綠色化提升“兩(liang) 大行動”,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5%,為(wei) 糧食連年豐(feng) 產(chan) 豐(feng) 收提供了強有力的裝備支撐。

  “無機不農(nong) 、無農(nong) 不機”。麵對“特色農(nong) 業(ye) 機械化”這一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麵機械化的“短板”,2020年,設施農(nong) 業(ye) 、林果茶、漁業(ye) 、牧業(ye) 等行業(ye) 和領域有較高影響力的45名專(zhuan) 家,組成江蘇省特色農(nong) 業(ye) 機械化專(zhuan) 家指導組,用“最強大腦”護航江蘇特色農(nong) 業(ye) 機械化發展。

  在糧食作物基本實現機械化之後,江蘇開始推進傳(chuan) 統農(nong) 機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5月28日,在位於(yu) 吳江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區的“無人農(nong) 場”裏,一茬茬小麥被無人駕駛收割機“吞進肚子”,傳(chuan) 輸脫粒、粉碎勻拋、智能卸糧,一氣嗬成。

  “一台無人駕駛收割機每小時可以收割15畝(mu) 地左右,小麥機械化無人化收割具有‘省工、減損、提效、降耗’四大優(you) 勢。”吳江區農(nong) 機化技術推廣站站長葉申柱說,這是蘇州首次完成小麥機械化無人化收割作業(ye) ,標誌著“無人農(nong) 場”從(cong) 水稻生產(chan) 向稻麥輪作“耕種管收”環節延伸拓展。

  倉(cang) 廩實,民心安,大盤穩。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江蘇將更高水平統籌推進農(nong) 業(ye) 強、農(nong) 村美、農(nong) 民富,更加有力保障好糧食安全和重要農(nong) 副產(chan) 品供給,不斷滿足農(nong) 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xiang) 。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