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師王曉豔:霧散雲開 桃李成蹊
距離學校越來越近了,霧卻越來越大。
本來最多再有20分鍾,王曉豔就能像往常一樣趕在8點10分前把車開進河南省洛陽市嵩縣大坪鄉(xiang) 樓上村小學。那是一所隻有3名教師、17名學生的山區小學,也是全縣最偏遠的學校。
可現實是,由於(yu) 濃霧鎖道,即便開著導航,她也分不清到底該在哪個(ge) 路口把方向盤打向正確方向。
2020年,王曉豔無意中得知山區學校更缺教師,於(yu) 是撇下剛滿1歲的兒(er) 子和5歲的女兒(er) ,主動申請到樓上村小學任職。2013年,23歲的王曉豔從(cong) 三門峽職業(ye) 技術學院英語教育專(zhuan) 業(ye) 畢業(ye) ,聽從(cong) 父母的建議回老家工作,先後在4所鄉(xiang) 村小學任職。
王曉豔還記得,2013年縣裏特崗教師考試成績出來後,安排教師自主選擇願意前往的學校。
前一天晚上,父親(qin) 把全縣各鄉(xiang) 由遠及近做了排序,供她參考。“按照我的成績除了條件最好的田湖鎮外,其他的地方我都可以選。”她說,當看到大坪鄉(xiang) 的時候,她想起了外婆曾住過那裏,“聽過這個(ge) 名字,覺得熟悉就選了那裏的一所小學”。
選定後沒多久,一名同組考生過來閑聊時說:“聽說我們(men) 這一組有人選了大坪鄉(xiang) ,那有可能會(hui) 去山區小學的呀!”那時,王曉豔才知道作了“錯誤”選擇。
嵩縣大坪鄉(xiang) 馬河小學是王曉豔工作的第一所學校。剛開始不認識路,她搭著校長的車才到了學校。從(cong) 那以後,她每天早上6點50分就到家門口等著唯一一輛能去往村裏的班車,坐車近1個(ge) 小時才能趕到學校,有時候下班後沒車返回隻能住在學校。
路遠隻是考驗的開始。她被分配管理小學二年級,當時學校實行“包班製”,一個(ge) 人就是全科老師。“學校沒有課程表,讓老師們(men) 想上啥課就上啥。”
走進教室,孩子們(men) 的受教育水平更讓這位剛大學畢業(ye) 的女教師有些吃驚。
她還清楚地記得,自己想拉近和孩子們(men) 之間的距離,邀請學生唱歌,可大家的表情都很茫然,於(yu) 是她便說唱國歌也可以,學生詫異地問:“什麽(me) 是國歌?”這時,她才意識到農(nong) 村學校的教育是多麽(me) 落後。
既然學生不會(hui) ,那就從(cong) 頭教。可沒有入職培訓、沒有老教師指導,她感到有些“蒙”。
“上學時,在學校上過一些微課,但麵對整個(ge) 班的全科教學,根本不夠。”王曉豔說,除了認真備課外,自己有空就去其他教室外聽其他老師講課,邊教邊學,自己摸索。
可教了沒多久,她就意識到問題,“每天上課都特別累”,上午課程結束,自己累得隻想睡覺休息,學生們(men) 的成績卻沒想象中進步那麽(me) 快。
原來,每次授課王曉豔都格外努力,學生聽不懂就一直講,學不會(hui) 就一直教,教學時間太多,學生消化吸收的時間不足。
在同事、家人的建議下,她逐漸掌握正常的教學節奏,不僅(jin) 學生學得更好,自己也更遊刃有餘(yu) 。自此,她一幹就是4年。
2017年,為(wei) 促進師資流動,王曉豔被調到嵩縣大坪鄉(xiang) 白圪壋小學。那時,學校正翻新重建,原來沒有的檔案室、圖書(shu) 室等也都建立起來。
作為(wei) 學校少有的年輕人,除了常規教學任務外,王曉豔還承擔了不少建設任務。“由於(yu) 我相對年輕,很多需要電腦操作的任務就都交給我和另外一位同事。”她說。
她告訴記者,那段時間,幾乎每個(ge) 周末都在加班整理資料。當時,學校新建圖書(shu) 館,3300本圖書(shu) ,從(cong) 製作書(shu) 簽到製作登記表,所有的事情都是王曉豔利用空餘(yu) 時間幹出來的。“幾乎整個(ge) 圖書(shu) 室都是我一手建起來的。”談起這件事,王曉豔感到很驕傲。
2019年,王曉豔再次更換工作,成為(wei) 嵩縣大坪鄉(xiang) 中心小學的一名教師。學校不再是村小,條件相對好些,可她也迎來“極為(wei) 艱難的一年”。在家休產(chan) 假時,母親(qin) 因肺癌離世,盡管親(qin) 人輪流安慰,她還是夜夜難以入睡,每天以淚洗麵,她覺得自己對母親(qin) 虧(kui) 欠太多。
原來,得知母親(qin) 確診為(wei) 肺癌晚期後,王曉豔為(wei) 了不耽誤課程,隻能利用星期天或課後時間在學校和醫院間奔波。
2019年,母親(qin) 癌細胞轉移到骨頭上,不能走路,可帶著畢業(ye) 班的她,不能請長假。她知道母親(qin) 此時最需要女兒(er) 的陪護,可她還有那麽(me) 多學生要帶,所有的隱忍她也隻能在夜裏無人時釋放。飽受病痛折磨的母親(qin) 不久撒手人寰,在母親(qin) 臨(lin) 終之際,正忙於(yu) 工作的她沒能回去見母親(qin) 最後一麵。
2020年5月,疫情平穩後,學校終於(yu) 開學。那時候王曉豔還在哺乳期,兒(er) 子僅(jin) 8個(ge) 月大,她與(yu) 3位同事合住在一間宿舍,她怕兒(er) 子夜裏打擾到同事,抱著兒(er) 子坐了一夜。後來,她不願婆婆和兒(er) 子跟著自己受罪,更不想影響同事休息,就索性給孩子斷了奶,把他留在家裏。
到學校後,王曉豔全力以赴,帶起了畢業(ye) 班,教授語文、英語、科學三門主要學科。她無怨無悔的付出終於(yu) 換來了回饋,在當年的小升初畢業(ye) 會(hui) 考中,她所帶班級的三門學科在全鄉(xiang) 排名中均名列前茅。
紮根鄉(xiang) 村教育9年,王曉豔覺得最感動的就是自己教過的學生一直惦記著自己。
她曾帶過兩(liang) 個(ge) 智力稍微欠佳的孩子,在家他們(men) 接受的是父母“三天一大打,兩(liang) 天一小打”的棍棒式教育,在校也經常闖禍。通過一段時間了解,王曉豔覺得孩子其實“內(nei) 心缺乏愛”。
於(yu) 是她格外關(guan) 愛兩(liang) 人,經常和他們(men) 分享自己的小零食,看他們(men) 家庭比較貧困,從(cong) 自己家找些衣服送給他們(men) ;用故事感染他們(men) ,讓他們(men) 理解人世間的真、善、美;給他們(men) 拍好看的照片,製作簡易的視頻等等。
如今,這兩(liang) 個(ge) 孩子已上了初中,樂(le) 觀向上,和以前判若兩(liang) 人。寒假,兩(liang) 人一起來王曉豔家裏看望她,手裏還拿著自家產(chan) 的雞蛋,一定要讓王曉豔收下才行。每每想到這些,她會(hui) 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注:由中國青年報社、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hui) 、聯想集團聯合發起的2022“美麗(li) 青年鄉(xiang) 村教師”尋訪活動正在進行中,活動以“把青春華章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 尋找100位青年張桂梅”為(wei) 主題,旨在挖掘、發現一批優(you) 秀的青年鄉(xiang) 村教師,書(shu) 寫(xie) 他們(men) 的勵誌故事,激勵青年鄉(xiang) 村教師人才紮根鄉(xiang) 村教育,推動鄉(xiang) 村教育發展,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賦能增效。)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寶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