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滁州:改革發源地再當新時代先鋒 一橋通達長三角發展快車道

發布時間:2022-09-02 11:00:00來源: 央廣網

  編者按:“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喚大胸懷。”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迎來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胸懷“國之大者”,踔厲奮發,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誌性成果在中華大地不斷湧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wei) 現實。為(wei) 立體(ti) 展現各地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引,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央廣網特別策劃推出《大時代》係列主題報道,邀您和我們(men) 一起走進城市深處,感受十年巨變,看各地不負偉(wei) 大時代、築夢追夢繪就的壯美畫卷。

  央廣網滁州8月31日消息 雖然已年近八旬,但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大包幹”帶頭人嚴(yan) 金昌每天依然忙碌著。“和你們(men) 聊完,下午我還要為(wei) 來研學的遊客宣講,要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曆史,珍惜現在的生活。”在采訪中,嚴(yan) 金昌口齒清晰,思維縝密。

  44年前,他與(yu) 村裏17位鄉(xiang) 親(qin) 在土地承包責任書(shu) 上摁下紅手印,實施“大包幹”,中國農(nong) 村改革從(cong) 此拉開序幕。2016年4月25日,在小崗村考察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感慨道:“當年貼著身家性命幹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wei) 中國改革的標誌。”

  如今的小崗村,村容幹淨整潔,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不少鄉(xiang) 親(qin) 們(men) 流轉了土地、開起了農(nong) 家樂(le) ,收入有了保障。而它所處的滁州市也在“敢闖敢試、敢為(wei) 人先”的“大包幹”精神指引下,以持續的改革精神銳意進取,地區生產(chan) 總值近十年間連跨1000億(yi) 元、2000億(yi) 元和3000億(yi) 元三個(ge) 台階。

  今天,這座曾因歐陽修《醉翁亭記》而名揚天下的城市,不僅(jin) 有“山水之樂(le) ”,更有“產(chan) 業(ye) 之樂(le) ”,成為(wei) 安徽推進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的“橋頭堡”。

  由“分”到“合” 中國農(nong) 村改革第一村再探發展新招

  8月中旬,雖已立秋,但小崗村依舊炎熱。記者見到60歲的程夕兵時,他正滿頭大汗在田裏忙著澆灌,臉龐曬得黝黑。

  2016年4月2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小崗村主持召開農(nong) 村改革座談會(hui) 時強調:要堅持把解決(jue) 好“三農(nong) ”問題作為(wei) 全黨(dang) 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進新形勢下農(nong) 村改革力度,加強城鄉(xiang) 統籌,全麵落實強農(nong) 惠農(nong) 富農(nong) 政策,促進農(nong) 業(ye) 基礎穩固、農(nong) 村和諧穩定、農(nong) 民安居樂(le) 業(ye) 。總書(shu) 記的這番話,讓以種地為(wei) 生的程夕兵備受鼓舞,幹勁十足。

  多年以來,部分農(nong) 民承包地塊由於(yu) 曆史原因四周界限模糊,權益歸屬不清,困擾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沒開展土地經營權確權之前,我家隻有37畝(mu) 土地。因為(wei) 地少,再怎麽(me) 折騰,每年也隻有幾萬(wan) 塊的收入。”程夕兵告訴記者,轉機來自於(yu) 2015年7月,小崗村在全省率先頒發了農(nong) 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這讓程夕兵在土地上有了“大膽闖、大膽試”的空間。“最初家裏人並不看好,但是我堅持住了。隨著這幾年收入穩定提高,現在他們(men) 也開始支持我擴大規模。”

  現在,程夕兵經營的土地流轉麵積已達近700畝(mu) 。在他的倉(cang) 庫裏,插秧機、播種機、收割機等農(nong) 機一應俱全,種植機械化率幾近百分之百。今年夏天,程夕兵家的小麥獲得大豐(feng) 收,產(chan) 量和單價(jia) 都是曆年來最高,僅(jin) 這一季小麥純利潤就有十幾萬(wan) 元。

  當年為(wei) 了“吃飽飯”,“大包幹”將小崗村的土地由“合”到“分”,現在將“小田”合成“大田”,讓機械化操作、打造高標準農(nong) 田有了“用武之地”。多年一直關(guan) 注改革的嚴(yan) 金昌認為(wei) ,這“分分合合”正是改革一直在路上的生動體(ti) 現。

  近十年來,滁州以抓小崗而促全市,探索出眾(zhong) 多特色鮮明的“滁州經驗”、全國亮點。2015年5月,滁州天長市被確定為(wei) 全國農(nong) 村集體(ti) 資產(chan) 股份合作製改革試點,170個(ge) 村資源變資產(chan) 、資金變股金、農(nong) 民變股東(dong) ,農(nong) 民對集體(ti) 資產(chan) 實現“既監督、又當家、還分紅”;2016年8月,滁州定遠縣成為(wei) 第二批全國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chang) 退出試點縣;2021年,滁州以全國農(nong) 村宅基地製度改革整市試點和國家級農(nong) 村改革試驗區建設為(wei) 抓手,通過改革盤活土地資源、培育鄉(xiang) 村人才、吸引資本下鄉(xiang) 。

  不斷推進的農(nong) 村改革,為(wei) 滁州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打下了堅實基礎。

  2018年底,小崗村田園綜合體(ti) 高標準農(nong) 田項目開工,這是小崗國家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重要組成部分。依托於(yu) 高標準農(nong) 田的規模化種植,小崗村建成全國唯一坐落在村級的國家級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園區核心區規劃麵積4.2萬(wan) 畝(mu) ,按照田園綜合體(ti) 、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產(chan) 業(ye) 園、現代園藝產(chan) 業(ye) 園、循環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智慧農(nong) 業(ye) 示範園“一體(ti) 四園”功能布局。目前園區已吸引一大批糧食深加工企業(ye) 入駐,不少食品的高端係列產(chan) 品在小崗村研發和生產(chan) ,並先後建立國家麵製品研發技術中心1個(ge) 、省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4個(ge) 、眾(zhong) 創空間和孵化器5個(ge) 。

  今年上半年,又有12個(g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創建重點項目在小崗村集中開工,總投資35億(yi) 元,涵蓋智慧農(nong) 業(ye) 、健康食品、鄉(xiang) 村旅遊等多個(ge) 領域。

  以“百億(yi) 小崗”為(wei) “龍頭”,滁州正加速綠色食品深加工產(chan) 業(ye) 布局,目前已經引進項目129個(ge) ,總投資規模821.17億(yi) 元,投資額居安徽省第2位,八寶粥、小麵包這些為(wei) 人熟知的休閑食品,如今已經貼上“滁州製造”。

  琅琊山“亭滿意” 環滁如今皆產(chan) 業(ye)

  一座琅琊山,半部滁州史。

  歐陽修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記》讓世人知曉了滁州的深秀山水,也讓滁州與(yu) 亭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近幾年,滁州以“亭”冠名,提出打造“亭”好滁州的城市名片和“亭滿意”營商環境服務品牌,為(wei) 企業(ye) 提供最好的營商環境。經過幾年的實踐,如今的琅琊山下已是環滁皆產(chan) 業(ye) 。

  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安徽分院副院長張濤是一位“新滁人”。“我是北方人,從(cong) 2011年建院開始,就在滁州生活。這十年,總部多次讓我回去工作,我都婉拒了。因為(wei) 在滁州,我能找到幹事創業(ye) 的氛圍。”

  張濤告訴記者,一直以來,滁州在全國智能家電領域占據不小的份額,但麵對激烈的行業(ye) 競爭(zheng) ,轉型升級成為(wei) 擺在各企業(ye) 麵前一道“必考題”,“滁州的企業(ye) 答得還不錯!”

  作為(wei) 家電行業(ye) 的專(zhuan) 家,張濤認為(wei) ,滁州雖然是一個(ge) 內(nei) 陸城市,但是這裏的人“敢闖敢試、敢為(wei) 人先”,不墨守成規,對新生事物充滿了求知欲,這讓產(chan) 業(ye) 的升級發展有了基礎。

  截至2021年末,滁州智能家電產(chan) 業(ye) 已集聚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113家,當年實現產(chan) 值同比增長26.5%。經過這一輪的產(chan) 業(ye) 升級,滁州已成為(wei) 全國唯一集中國家電及裝備製造業(ye) 基地、國家家電設計與(yu) 製造特色產(chan) 業(ye) 基地、國家新型工業(ye) 化家電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於(yu) 一身的“國字號”家電產(chan) 業(ye) 基地。

  家電是滁州的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光伏則是滁州近些年“無中生有”發展起來的新產(chan) 業(ye) 。

  2016年,鳳陽縣引進了第一家光伏玻璃企業(ye) ,從(cong) 此打開了滁州光伏產(chan) 業(ye) 發展的聚寶盆。短短幾年,光伏產(chan) 業(ye) 多家上中下遊龍頭企業(ye) 相繼落戶滁州。截至2021年12月,滁州已建成、在建、已簽約開展前期工作和在談光伏產(chan) 業(ye) 重點項目59個(ge) ,總投資1974億(yi) 元。在2021中國光伏行業(ye) 年度大會(hui) 上,滁州明確提出將頂格推進打造世界光伏產(chan) 業(ye) 基地的戰略目標。

  從(cong) 家電產(chan) 業(ye) 的逆勢而上到光伏產(chan) 業(ye) 的從(cong) 無到強,滁州的秘訣在哪裏?

  滁州市發改委四級調研員董大育告訴記者,按照“亭滿意”營商環境服務品牌要求,滁州樹立了“長三角地區能辦的事我們(men) 都能辦”的理念,“企業(ye) 吹哨,部門報到”已經成為(wei) 常態。

  2022年2月起,滁州市政務服務中心在安徽率先推行365天“不打烊”,與(yu) 長三角40個(ge) 城市116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跨區域通辦,186個(ge) 事項實現全國網上跨省通辦。“企業(ye) 上市需要的二十多個(ge) 證明,市企業(ye) 服務中心經常主動服務、‘一站式’完成,這讓不少企業(ye) 對‘滁州態度’‘滁州速度’十分滿意,堅定了他們(men) 深耕滁州的信心。”滁州市投資促進局副局長黃海說。

  營商環境的構建,也為(wei) 滁州造就了一大批懂招商、懂經濟的幹部。從(cong) 2014年起,滁州市每年組織40個(ge) 招商小組,深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走企業(ye) 、看項目。

  滁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黨(dang) 組成員陳耀光是第一批招商小組成員。長期從(cong) 事質量技術監督工作的他,在招商引資方麵曾是一個(ge) “門外漢”。為(wei) 完成角色轉變,他不斷向同行請教,深入學習(xi) 相關(guan) 知識,最終贏得不少企業(ye) 的信任。陳耀光說:“招商引資的感受概括起來主要就是要對企業(ye) ‘愛、誠、實、信’。現在我已回到老本行,但在與(yu) 企業(ye) 打交道的過程中還是一直堅持這種態度。”

  黃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從(cong) 2014年至今,8年的堅持,滁州已培養(yang) 了數百名在招商一線曆練過的幹部。即使他們(men) 當時招商沒有成果,但是這段潛下心研究產(chan) 業(ye) 、了解企業(ye) 的經曆,讓他們(men) 回到本職工作崗位後能有情懷、有能力為(wei) 企業(ye) 著想,不說外行話,不做外行事,在各個(ge) 領域為(wei) 企業(ye) 發展提供幫助。”

  跨“界”發展演繹雙城記 加速融入長三角

  “滁州與(yu) 南京隔河相望,大橋通車前,橋麵窄,路況差,經常擁堵,下班高峰期光在橋麵就要堵半個(ge) 多小時。”從(cong) 2018年起幫助父母在南京經商的鄧文秀,現在依然住在汊河,每天往返滁寧兩(liang) 地通勤。前幾年,讓她最為(wei) 頭痛的就是出行問題,特別是過汊河大橋。“今年5月大橋拓寬通車後,現在開車上橋都不用減速,三四分鍾就能到對岸。”鄧文秀說。

  作為(wei) 安徽東(dong) 向發展的“橋頭堡”,身處南京和合肥兩(liang) 大都市圈核心層的滁州,有著地理上的獨特優(you) 勢。2018年11月,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這給滁州注入了新機遇。融入長三角,首先要縮短空間距離,讓居民享受公共服務同城化便利。

  鄧文秀所說的汊河大橋,是連接滁州來安縣與(yu) 南京江北新區的重要跨省通道。多年來,由於(yu) 兩(liang) 地相鄰,像她這樣“工作在江蘇的安徽人”不在少數,幾乎每日都上演著“雙城記”,交通便利對他們(men) 尤為(wei) 重要。蘇、皖兩(liang) 省聯手拓寬重建的汊河大橋,由原來的雙向2車道變為(wei) 雙向6車道,讓來往變得通暢起來。而正在建設中的滁寧城際鐵路(滁州段)預計將在2023年開通試運營。

  汊河大橋拓寬問題之所以能破冰解決(jue) ,正源於(yu) 長三角一體(ti) 化戰略實施後跨界合作的轉變。滁州市寧滁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管委會(hui) 副主任王憲亮認為(wei) ,之前一河兩(liang) 岸分屬不同省份,很多重大項目的協調、規劃會(hui) 遇到障礙。在長三角區域一體(ti) 化的框架下,頂山—汊河、浦口—南譙等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開始建設,通過打破行政邊界自我束縛的方式,實現跨區域合作發展,助力兩(liang) 地產(chan) 業(ye) 發展和生活融合。

  “現在,滁州和南京在規劃、交通、產(chan) 業(ye) 、生態、民生等合作上有了組織和機製保障,破除了以往合作零打碎敲、不成規模的狀態。”在王憲亮看來,功能區的建立為(wei) 寧滁兩(liang) 地的融合發展打開了新局麵。

  機遇就是戰鼓,激活發展活水。滁州圍繞建設長三角中心區現代化城市目標定位,以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為(wei) 突破口,以省際產(chan) 業(ye) 合作園區為(wei) 支撐點,加快融入長三角。

  “滁河是皖、蘇的省界河,對岸就是南京江北新區的生物醫藥穀。”汊河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賈乾威說,隨著產(chan) 業(ye) 發展空間供不應求,江北新區現在常常推薦擴充產(chan) 能的項目來一河之隔的汊河投資。目前,汊河已有兩(liang) 百億(yi) 級新材料領域項目開工,三個(ge) 10億(yi) 元項目在建,跨“界”發展態勢如火如荼。

  與(yu) 省際毗鄰功能區相比,2012年開工建設的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是滁州融入長三角的“老大哥”,也是蘇州工業(ye) 園區走出江蘇的首個(ge) 市場化合作的開發園區。

  “十年間,滁州和蘇州兩(liang) 地不斷創新合作機製,已將曾經的一片荒地打造成一座‘產(chan) 城一體(ti) ’的現代化新城。”中新蘇滁高新區管委會(hui) 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園區有上市公司36家,世界500強企業(ye) 6家,引資超800億(yi) 元,來自長三角區域項目數占比達76.5%。

  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十年發展對比圖(央廣網發 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供圖)

  “當初我跟隨企業(ye) 隻身來蘇滁高新區創業(ye) ,到現在我們(men) 全家生活在這裏。滁州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氛圍深深吸引了我們(men) 。”吝雲(yun) 濤是中新蘇滁高新區一家企業(ye) 的外地高管,他用定居滁州的實際行動表達了對蘇滁高新區的肯定。

  打造宜業(ye) 宜居的發展環境是蘇滁高新區的定位要求。初建不久,園區早早就將解決(jue) 引進人才後顧之憂提上了日程。“通過比較,我們(men) 從(cong) 2015年與(yu) 南京名校琅琊路小學開展廣泛合作。”南京琅琊路小學蘇滁分校業(ye) 務副校長高雁回憶,琅琊路小學是全國百強小學,它的引進給外來人才在子女教育上吃了一顆定心丸。

  得天獨厚的區位、日益便利的交通、開放包容的文化,讓越來越多的長三角企業(ye) 和人才願意在滁州興(xing) 業(ye) 、發展。“我經常與(yu) 南京的政府部門和企業(ye) 打交道,他們(men) 現在對滁州的發展空間和營商環境都非常認可。”賈乾威說,在他看來,滁州取得的成績,與(yu) 這些年的深化改革、自我加壓密不可分。

  “改革就是要常改常新,才能不斷前行。”嚴(yan) 金昌說。近十年來,改革創新已經成為(wei) 滁州發展最亮麗(li) 的底色。2022年,滁州迎來建市30周年,三十而立,常變常新,滁州正青春。

  百家讀城:

  山水之間新滁州

  □ 賈鴻彬

  仁者愛山,智者樂(le) 水。自從(cong) 歐陽修《醉翁亭記》問世,滁州一直以“在乎山水之間”的風姿雅韻呈現在中國人文曆史的畫廊中。因為(wei) 這篇雄文,琅琊山“蓬萊之後無別山”的美譽盡享天下。而水之於(yu) 滁州,從(cong) “讓泉”開始,別具另一番風味。

  水是城市的血脈,曆史上的名城,往往因水而生。滁河位於(yu) 長江左岸,既是蘇皖兩(liang) 省的界河,也是滁州的母親(qin) 河。這條母親(qin) 河,如同一條藝術走廊,給滁州帶來連綿不絕的人文景觀,薈萃了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遺存。這些文化遺存時空跨度大,曆史意蘊豐(feng) 厚,它們(men) 定格在滁州秀美的山川中,成為(wei) 滁州文化的標誌。

  滁河的支流清流河也是滁州曆史文化的重要載體(ti) 。滁州古城開埠於(yu) 隋朝,古城街巷素有“六門、四關(guan) 、七十二條半巷”之說,如滁州人耳熟能詳的清流街、挑水巷、金剛巷、鮮魚巷、張家巷。更有廣惠橋、上水關(guan) 、遵陽街、辛棄疾知滁興(xing) 建的“繁雄館”和“奠枕樓”等曆史遺存。它們(men) 漫布西澗河兩(liang) 邊,和清流河魂魄相依。

  牽手清流河的明湖項目是滁州綠色發展的“一號工程”,下閘蓄水後,萬(wan) 頃碧波和蒼翠的琅琊山相輝映,山水之間新滁州別具風範。如今的明湖湖畔,已完成壩址區園林景觀、湖區土方地形塑造、主園路、時尚廣場、炫彩綠道、月季園、花海、濕地科普區等園區項目,明湖閣、水秀、慶典廣場、二三四號橋梁和驛站、萌寵樂(le) 園、水樂(le) 園、大明文化園、九桅寶船、南北文化商業(ye) 街區等配套設施也基本完成。明湖已成為(wei) 滁州的“城市眼”,它將與(yu) 滁河、清流河一道擔負著滁州山水城市“水”文化之一極,並與(yu) 琅琊山一起擔當起“水山共融,山水共榮”的新滁州新生態使命。它是琅琊山眾(zhong) 多景點之外,新成長出的滁州網紅打卡地,是滁州新文化的水能高地。

  有品位的城市都有自己的靈魂。“山、河、城、湖”薈萃,是滁州大江北時代的城市魂,是文化情懷營造的四維。四維一體(ti) 的景觀體(ti) 係,讓滁州這座古城“在乎山水之間”的風姿更卓越。

  從(cong) “大包幹”到“大揚子”,從(cong) “大滁城”到“大江北”,“在乎山水之間”的滁州人,以敢想敢試、敢為(wei) 人先的改革精神,努力拚搏,一個(ge) 經濟繁榮、山水相連、生態優(you) 美、宜人宜居的新滁州已鼎立在江淮大地。

  (作者係安徽省滁州市作家協會(hui) 主席)

  總策劃:張軍(jun) 於(yu) 鋒

  總監製:伍剛 夏淩雲(yun)

  統籌:陶玉德

  記者:周然 張宣劍 汪稱

  視頻:周然 張宣劍 汪稱 程明 潘龍 陳華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