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推進共同富裕
作者:羅明忠(廣東(dong) 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省哲社重點實驗室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鄉(xiang) 村振興(xing) 實驗室執行主任、教授、博導);林玉嬋(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經管學院博士生)
實現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nong) 村,關(guan) 鍵是增加農(nong) 民收入、縮小城鄉(xiang) 收入差距。然而,農(nong) 民的勞動收入(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受個(ge) 人能力的約束,財產(chan) 性收入則決(jue) 定於(yu) 個(ge) 人財富的積累。因此,在深化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的背景下,充分利用農(nong) 民擁有的集體(ti) 資產(chan) ,發揮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的財政二次分配補充效應以及公共服務的社會(hui) 福利作用,既可以培育持續性收入流,還可以緩解因個(ge) 人能力和財富積累差異導致的收入不平等,縮小城鄉(xiang) 收入差距,進一步促進城鄉(xiang) 共同富裕。
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助力農(nong) 村共同富裕
扭轉“空殼村”狀況,壯大集體(ti) 可支配財力。構建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有效實現形式,有利於(yu) 農(nong) 民享有更多的財產(chan) 性收入,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相關(guan) 數據顯示,自2016年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以來,全國“空殼村”數量大幅下降,同時,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經營性收入為(wei) 5萬(wan) 元以上的村數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拓寬增收渠道,提升農(nong) 民收入水平。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的產(chan) 業(ye) 發展為(wei) 農(nong) 民提供更多的就近工作崗位或機會(hui) ,拓寬了農(nong) 民收入來源渠道。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則推動土地等資源要素向更有能力的經營主體(ti) 流轉,並通過生產(chan) 專(zhuan) 業(ye) 化、規模化、綠色化,有效提升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效率,進一步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通過資源整合和要素聚集等規模效應,促進農(nong) 村“沉睡”的集體(ti) 資產(chan) 有效盤活與(yu) 利用,增加農(nong) 民收入。
增強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農(nong) 民福利水平。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的發展,不僅(jin) 能發揮在分配環節的經濟效應,有效促進農(nong) 民增收,縮小因個(ge) 人能力、財富積累導致的收入差距,更重要的是可以發揮在二次分配環節的社會(hui) 福利效應,完善農(nong) 村公共服務建設,構築農(nong) 村齊步邁向共同富裕的公平底線。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具有經濟性與(yu) 社會(hui) 性二重屬性,為(wei) 村莊與(yu) 集體(ti) 組織成員提供公共服務是其發展目的,同時也是其本質屬性。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在滿足農(nong) 民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補齊農(nong) 村社會(hui) 福利短板中發揮重要作用。
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發展麵臨(lin) 兩(liang) 大難題
經營能力與(yu) 投資能力有限,對補助收入依賴性較強。一方麵,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經營性收入占比不高,投資收益比例過低。另一方麵,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對補助收入依賴程度高,缺乏可持續性。2015—2020年,全國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的補助收入由866.7億(yi) 元上漲至1731.3億(yi) 元,補助收入占比由21.1%提高至27.4%,對補助收入的依賴程度逐漸增加。
能人效用未有效激活,存在鄉(xiang) 村人才不足難題。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的發展水平與(yu) 基層治理主體(ti) 的能力強弱緊密相連。隨著社會(hui) 治理重心下移、城鄉(xiang) 關(guan) 係的發展和集體(ti) 經濟的發展,對村幹部管理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當前較多農(nong) 村地區村幹部的能力與(yu) 村集體(ti) 經濟發展的要求仍有距離,主要表現在村幹部業(ye) 務能力和致富能力缺失,使得村基層組織沒有真正發揮出對集體(ti) 經濟發展的服務功能,成為(wei) 製約村集體(ti) 經濟的一大痛點。同時,隨著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呈現規模化、專(zhuan) 業(ye) 化發展,農(nong) 村不僅(jin) 需要懂農(nong) 業(ye) ,更需要善管理、懂市場的高素質人才。但是,據人社部2019年預計,未來五年我國對農(nong) 業(ye) 經理人的需求總量將達到150萬(wan) 左右,數量缺口較大,難以滿足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的人才需求。
共同富裕目標下推進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發展的思考
盤活整合資源,增強集體(ti) 造血功能。既要繼續鼓勵對集體(ti) 閑置的土地、廠房、祠堂等資產(chan) 通過承包經營、公開拍賣、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進行有效盤活,又要重視生態資源的經濟價(jia) 值,引導農(nong) 民發展生態種植、生態旅遊等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發展民宿經濟,實現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突破地域限製,整合優(you) 勢資源,增強集體(ti) 經濟的造血功能。比如,采取“飛地抱團”發展模式,將村與(yu) 村之間的資源、人才、市場與(yu) 技術等優(you) 勢資源有效整合,通過“強強聯合”或“以強帶弱”方式,實現生產(chan) 要素由強村向弱村流動,達到強村帶動弱村、先富帶動後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多措並舉(ju) ,促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以農(nong) 業(ye) 經營為(wei) 主的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一方麵要推動生產(chan) 模式向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發展,大力發展農(nong) 業(ye) 品牌,提高市場競爭(zheng) 力;另一方麵要繼續促進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鼓勵延伸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條,促進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增收。以非農(nong) 產(chan) 業(ye) 為(wei) 主的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要依托當地特色資源要素,融合現代市場理念、金融支持、人才支持與(yu) 科技支持,積極探索多種發展經營模式。例如,鼓勵資源開發型集體(ti) 經濟依靠綠水青山等特色自然環境,開發增收項目;引導物業(ye) 經營型集體(ti) 經濟改造升級標準廠房等基礎設施,獲得穩定可持續的租賃收入;扶持生產(chan) 服務型集體(ti) 經濟創辦經營性服務實體(ti) ,建立長效增收機製,逐漸降低對補助收入的依賴程度。
多元引育,壯大鄉(xiang) 村發展人才隊伍。首先,通過考察、選拔、培訓等方式,挖掘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帶頭人;加強對村幹部的培訓,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效應。其次,積極吸引有豐(feng) 富非農(nong) 就業(ye) 經曆的勞動力返鄉(xiang) ,特別是既能為(wei) 集體(ti) 經濟發展提供初期資本,又具備豐(feng) 富市場經驗的返鄉(xiang) 企業(ye) 家。注重本地“能人”的作用,確保其能夠長久為(wei) 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服務。
健全體(ti) 製機製,提升集體(ti) 組織能力。引導村幹部轉變發展思路,樹立市場意識,積極向集體(ti) 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學習(xi) 寶貴經驗,為(wei) 集體(ti) 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積極調整集體(ti) 組織的形態,發揮黨(dang) 建引領作用。在明確主要職責的基礎上,緊抓集體(ti) 經濟發展,構建村集體(ti) 與(yu) 農(nong) 民、企業(ye) 等多方利益聯合機製。建立健全集體(ti) 成員的監督機製,完善激勵考核機製,敢於(yu) 打破常規,讓具有更高能力的村幹部在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中發揮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