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月落烏啼是何時?——張繼《楓橋夜泊》理惑

發布時間:2022-09-05 15:1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劉宇耘(山西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外國語學院教師)

  張繼《楓橋夜泊》家喻戶曉,今通行本皆作:“月落烏(wu) 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現在的小學語文教材及普及讀物中,皆與(yu) 此同。雖讀者對此詩交口稱好,然而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卻鮮有人作深入思考。如:一、“月落”無定時,如何利用周圍的物色給它以準確的時間定位?二、蘇州河畔本無楓樹,詩人何來“江楓”之吟?三、既然是“月落”之夜,何能辨識江邊的樹種?四、“愁”在何處?詩人何得對“愁”而眠?這諸多問題,皆直接影響著對詩意的正確理解。特別是“月落烏(wu) 啼”,若不能準確定位,便會(hui) 導致整首詩敘事邏輯上的混亂(luan) 和事物之間的矛盾。

  關(guan) 於(yu) “月落烏(wu) 啼”的時間,主要有兩(liang) 種意見,一種認為(wei) 是“夜半”時分,與(yu) 最後一句“夜半鍾聲”相呼應,如施蟄存雲(yun) :“因為(wei) 嚴(yan) 寒,烏(wu) 鴉都無法睡眠,所以還在啼喚。半夜裏已經月落,想必總在深秋或初冬的上弦。”(《唐詩百話》)劉學鍇雲(yun) :“題為(wei) ‘夜泊’,實際上隻寫(xie) ‘夜半’時分的景色和感受。詩的首句,寫(xie) 了午夜時分有密切關(guan) 聯的三種景象:月落、烏(wu) 啼、霜滿天。”(《唐詩選注評鑒》)另一種認為(wei) 應指天將曙時,如元楊士弘《唐音》十四卷雲(yun) :“說者不解詩人之活語,乃以為(wei) 實半夜,故多曲說。殊不知首句‘月落烏(wu) 啼霜滿天’,乃欲曙之後矣,豈真半夜乎?”清代黃生也稱:“從(cong) 夜半無眠至曉,故曰鍾聲太早,攪人魂夢耳。”但詩首言將曉,末寫(xie) 夜半,非常理之敘事,故黃生又認為(wei) 此乃“章法之倒敘”,“此已曉追寫(xie) 昨夜之況也”(《唐詩評三種》)。

  事實上,這兩(liang) 種觀點都有不妥。若為(wei) 夜半,次句提及“江楓”,夜色黢黑如何能辨得江邊樹種?而且“烏(wu) 啼”多在黃昏歸巢或天亮覓食時,如明貝瓊詩言:“風林日落烏(wu) 爭(zheng) 噪”(《城南絕句》),宋宋庠詩言:“城闕曙烏(wu) 啼”(《送靜海高薄》)。雖古樂(le) 府有《烏(wu) 夜啼》曲,但那畢竟是非正常狀態,“夜半”實非“烏(wu) 啼”之時。《舊唐書(shu) ·音樂(le) 誌》曰:“《烏(wu) 夜啼》,宋臨(lin) 川王義(yi) 慶所作也。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義(yi) 康於(yu) 豫章,義(yi) 慶時為(wei) 江州,至鎮,相見而哭,為(wei) 帝所怪,征還宅,大懼。伎妾夜聞烏(wu) 啼聲,扣齋閣雲(yun) :‘明日應有赦。’其年更為(wei) 南兗(yan) 州刺史,作此歌。”正是因為(wei) 烏(wu) 平時不夜啼,所以夜啼才會(hui) 被認作一種預兆。但若將“月落烏(wu) 啼”定位在天拂曉時,從(cong) 常理上看雖沒問題,然而將本詩整體(ti) 考慮,卻出現了敘事上的矛盾:首句天亮,次句就寢,三四句夜半,這種混亂(luan) 的敘事狀態無論如何都是說不通的。盡管黃生認為(wei) 此乃倒敘寫(xie) 法,但實在不符合拂曉早發之人的匆忙心境。清王端履認定首句寫(xie) 平明時,而又深感其“律法未免太疏”,於(yu) 是調整其序,將詩改寫(xie) 為(wei) :“羈客姑蘇城外船,江楓漁火對愁眠。夜半鍾聲寒山寺,月落烏(wu) 啼霜滿天。”(《重論文齋筆錄》卷九)此種改寫(xie) ,敘事邏輯是順了,可是詩味卻少了許多。

  筆者認為(wei) ,“月落烏(wu) 啼”最合理的時間定位應該是黃昏。這不僅(jin) 由“林空噪暮鴉”的自然現象可以證明,而且從(cong) 第二句中也可以獲得印證。今本第二句作“江楓漁火”,如果對事物作情景還原,便會(hui) 發現其問題所在。因蘇州城外的江邊,根本就沒有楓樹!盡管今所見到的絕大多數版本,包括唐人高仲武的《中興(xing) 間氣集》,皆作“江楓漁火”,但畢竟與(yu) 事物本身相違。幸好宋人舊籍中發現了另一種版本。南宋龔明之《中吳紀聞》、吳曾《能改齋漫錄》、胡仔《漁隱叢(cong) 話》等,錄此詩“江楓”皆作“江村”。在寒山寺俞樾所寫(xie) 刻的詩碑碑陰,有附記八行,其雲(yun) :“唐張繼《楓橋夜泊》詩膾炙人口,惟次句‘江楓漁火’四字,頗有可疑。宋龔明之《中吳紀聞》作‘江村漁火’,宋人舊籍可寶也。”又附有七絕雲(yun) :“幸有《中吳紀聞》在,千金一字是‘江村’。”碑側(ce) 有江蘇巡撫陳夔龍題記,肯定俞樾之說雲(yun) :“《中吳紀聞》載此詩作‘江村漁火’,宋人舊籍,足以依據。曲園太史作詩證明之,今而後此詩定矣。”但俞樾為(wei) 何說“‘江楓漁火’四字頗有可疑”,而“村”字是“千金一字”呢?因碑陰字數有限,俞氏不能展開說明。詳加思考便會(hui) 發現,“村”之一字,不但可以撥開本文開首的重重疑惑,也打通了整首詩的邏輯障礙。“江村”即江邊的村落,“漁火”是漁船上的燈火。蒼山日暮,正是家家燈火亮起之時。“江村”中的閃閃燭光與(yu) 漁船上的點點燈火,都在講敘著家人團圓的故事,而漂泊在外的遊子於(yu) 此時倍感孤寂和淒冷。“斷腸最是黃昏後”,思家之心使詩人眼中的“江村”和“漁火”,都變成了剪不斷的新愁。所謂“對愁眠”就是指對著“江村”“漁火”燃起的新愁而眠。而薄暮時分“江村燈火稀”以及“漁火鬧黃昏”的生活規律,都將首句“月落烏(wu) 啼”的時間定位在了黃昏。黃昏,太陽落山,月亮還未升起,烏(wu) 鴉的噪聲擾得客心繚亂(luan) ,秋夜的寒氣漸漸襲來,江村和漁船上家家團圓的燈火,引起了客子無限的鄉(xiang) 愁,使之徹夜難眠,夜半鍾聲更增加了客心的惆悵。詩之敘事井然有序,並無所謂“律法未免太疏”之弊。

  再觀首句,“月落”是否可作為(wei) 黃昏的詩意表述呢?回答是肯定的。從(cong) 物象上講,“月落”不是準確的時間概念,一月之中,月落的時間隨時在變,黃昏也可以有“月落”。元薩都拉《次王本中燈夕觀梅》:“西樓月落已黃昏”;清錢澄之《過羅刹幾》:“黃昏月落雁飛飛”;清陳世祥《幽晤》:“上弦月落黃昏院”等皆可作證。因此,“江村”和“月落烏(wu) 啼”共同確定了本詩開始的時間即是指“黃昏”,這樣前文的疑難可以一一迎刃而解。

  還原後的詩作也向我們(men) 提出了另外的問題。第一,為(wei) 什麽(me) 不直接用“日落”?第二,“江村”為(wei) 何被改為(wei) “江楓”,且後者幾乎成為(wei) 唯一選擇?首先,因為(wei) 無論“月落”還是“江楓”,都具有更濃鬱的詩意。月光獨有的溫柔和神秘,使其本身具有絕佳的審美價(jia) 值。特別是在鄉(xiang) 思類詩作中,月意象更具有勾起鄉(xiang) 愁的獨特功能。如張溢《寄友人》:“共看今夜月,獨作異鄉(xiang) 人”;白居易《望月有感》:“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ang) 心五處同”。因而在此詩中,“月落”比“日落”具有更強的情感投射。

  “江村”與(yu) “江楓”不同之處在於(yu) ,前者是作者創造的詩境,而後者是在脫離事實本身之後,讀者再造出的詩境。“楓”字攜帶的色澤與(yu) 內(nei) 涵,超越了“村”字,在曆史的選擇中勝出。所謂詩境再造,通常發生於(yu) 古典詩歌脫離創作環境後。在以純文本形式傳(chuan) 播的過程中,後世讀者的審美實踐逐漸代替作者本人的意、誌、情,介入詩歌的修改,進行再創造。考“江村”之改為(wei) “江楓”,即屬於(yu) 此。“楓”字由來一是承接有關(guan) 秋思的傳(chuan) 統意象,自屈原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裏兮傷(shang) 春心”,“楓”與(yu) “江”結合以嫁接愁緒的表現手法得以不斷繼承發揚,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青楓浦上不勝愁”,就將美感與(yu) 哀感發揮到極致。此外,楓葉與(yu) 江水都有關(guan) 於(yu) 時間的暗示,前者來自由青轉紅的生物特性,後者源於(yu) “逝者如斯”的深入人心的生活譬喻;另一方麵,“楓”還與(yu) “霜”經常聯係在一起,如唐劉長卿:“搖落暮天迥,青楓霜葉稀”(《餘(yu) 幹旅社》),宋張掄:“霜葉舞丹楓”(《朝中措·漁父》),這當然也是因為(wei) 楓葉轉紅之際正是秋霜到來之時,秋季的寥落感撲麵而來。“楓”字前與(yu) “霜”呼應,後與(yu) “江”結合,從(cong) 季節輪常、時光易逝兩(liang) 個(ge) 自然特性,觸及人們(men) 傷(shang) 時悲秋的穴點,給予了人力尚不可為(wei) 的強烈暗示,因此打通了人心之間的共通感,愁緒得以疊加輸出。

  由此可以回歸原旨:詩中描述了一次偶然的泊岸經曆,詩人恰於(yu) 江邊村落的鬧忙中品嚐到孤獨。這個(ge) 解釋理順了敘事邏輯,也忠實於(yu) 作者的情感。然而詩人結愁的經曆非人人可得。對讀者來講,觀青楓漸轉紅的美感更易捕捉,“遵四時以歎逝”的愁緒更易觸動。如果說原詩境來自於(yu) 作者個(ge) 人的生活體(ti) 驗,那麽(me) 再造後的詩境則是接受者普遍的生命體(ti) 驗。傳(chuan) 統承遞和閱讀記憶共同壓製出了“江楓”的意象模板,模糊了“江村”的地理環境,也忽略了“月落”的時間定位,形成了一種不必服從(cong) 理性的共通感受,足以越過其他一切,成為(wei) 影響鑒賞趣味的判斷力。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