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國節·中秋】“互聯網+中秋節”,傳統文化更具時代活力
月是中秋明,情是中秋濃。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仲秋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流行於(yu) 中國眾(zhong) 多民族與(yu) 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chuan) 統文化節日。據古籍記載,早在《周禮》一書(shu) 中就有“中秋”一詞。在先秦時代,已經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中秋節也已成為(wei) 了豐(feng) 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an) ,與(yu) 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wei) 中國四大傳(chuan) 統節日。
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每個(ge) 傳(chuan) 統節日都有每個(ge) 節日的活動載體(ti) ,各個(ge) 地方的節日民俗也是異趣紛呈,中秋節也是如此。比如,中秋節自古就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等習(xi) 俗,其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月圓之時,漢族“摸秋”、侗族“偷月亮菜”、傣族“拜月”、苗族“跳月”……盡管形式不一,但眾(zhong) 多中秋民俗代代傳(chuan) 承,凸顯了“各美其美,美美與(yu) 共”的文化多樣性,折射出中華兒(er) 女深沉的文化認同。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千百年來,中秋節習(xi) 俗代代傳(chuan) 承,折射出中華文化的強勁吸引力。比如,北京的“兔兒(er) 爺”之前是祭祀月亮的祭品,而今已經成為(wei) 了北京的旅遊紀念品,受到眾(zhong) 多遊客的熱捧。再比如,中秋節前後一些外國留學生也會(hui) 學做月餅,體(ti) 驗中秋傳(chuan) 統文化。在美國,隨著中秋臨(lin) 近,月餅市場更是繁榮興(xing) 旺,就連本土的烘焙店裏也會(hui) 爭(zheng) 相推出各種特色月餅,折射出中華文化的強勁吸引力。
“互聯網+中秋節”,傳(chuan) 統文化更具時代活力。中秋節來臨(lin) 之際,《網絡中國節·中秋》在互聯網上吸粉如潮。從(cong) 形式多樣的作品來看,既有古詩詞鮮活彈唱,又有優(you) 美古琴演奏,還有唯美漢服展示,這都讓古老的中秋習(xi) 俗煥發出了時代活力。不僅(jin) 如此,“線上過中秋”等活動紛紛上演,極大地點燃了人們(men) 參與(yu) 慶祝節日的熱情。可以說,借助“互聯網+”,中秋節變得更有味道,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也在“古今”之間獲得了更大的張力。
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men) 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在皓月當空、餅香四溢、親(qin) 人團聚的時刻,中秋佳節所承載的傳(chuan) 統文化韻味也在中華兒(er) 女的心中升騰而起。這也啟示著我們(men) ,必須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jia) 值的優(you) 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攜手同心在築夢中國道路上續寫(xie) 新的精彩。(林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