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有新人|艾滿:一口香甜 人間團圓
【開欄語】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傳(chuan) 承,積極培養(yang) 傳(chuan) 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荔枝新聞推出“青春守藝人”係列雙語微紀錄片《非遺有新人》,穿越千年文脈,跋涉千山萬(wan) 水,記錄傳(chuan) 統非遺的煥新故事,聆聽青春傳(chuan) 承的時代之音。一期一會(hui) ,影像留住記憶,涵養(yang) 精神文脈、厚植文化自信,向世界呈現絢爛多彩、賡續綿延的中華文明。
中秋月滿,團圓意濃,伴著皎皎月光,與(yu) 家人團坐吃月餅,是有關(guan) 這一傳(chuan) 統佳節最美好的記憶。現如今月餅種類日漸繁多,但有些記憶中的味道卻始終如初,一如蘇式月餅。
蘇式月餅純手工而製,其製作技藝已被列入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蘇州觀前老街上的稻香村尤為(wei) 出名。從(cong) 創立伊始近兩(liang) 百五十年來,這家百年老店的傳(chuan) 統糕點手藝傳(chuan) 了六代,如今交至年輕的艾滿手中。
酥皮包餡,表麵以一方紅印點綴,在高溫烘烤下,一層層薄如蟬翼的酥皮漸漸膨起,輕咬一口,是曆經歲月沉澱的香,也是闔家團圓的甜。這份不變的味道背後,是一代又一代的蘇式糕點師傅們(men) ,用一根擀棒、一個(ge) 刮板、一方印章換來的一生堅守。
糕點魁首 香飄百年
2004年進入稻香村,因一份執著的熱愛,艾滿從(cong) 學徒一步步成長為(wei) 把作師傅。把作師傅通常被視為(wei) 稻香村糕點製作技藝的標杆,和麵揉搓、分抓餡料、旋轉收餡......每個(ge) 動作,他都做得流暢且利落,這是日複一日的磨練與(yu) 收獲,也是成為(wei) 標杆的唯一路徑。
層層疊疊的酥皮是蘇式月餅的特色之一,製作技藝也獨具匠心。用燒至火候的開水將豬油融化,趁熱與(yu) 麵粉混合揉搓,直至豬油與(yu) 麵粉完全相融,表麵呈現出細膩光滑的觸感,至此蘇式月餅的皮基本完成。
酥的製作同樣需要將豬油與(yu) 麵粉混合,隻是兩(liang) 者比例略有不同,待混合揉搓至產(chan) 生一定粘性,且軟硬程度與(yu) 麵皮的軟硬度恰好相配後,再用此前揉搓好的麵皮均勻包裹住酥團,以走錘滾壓使兩(liang) 者混合均勻,這一步驟叫做“開酥”,“一般要開到零點一厘米左右的厚度,再卷成六層,包製過程中折疊三次,最終酥皮就有十八層”,艾滿一邊說著,一邊雙手配合快速將攤開的酥皮卷起,每一層酥皮都是對手藝的一重考驗。
酥皮為(wei) 什麽(me) 一定得是十八層,艾滿說不出具體(ti) 緣由,隻知這是兩(liang) 百年來沿襲的標準,是必須要守住的規矩,一塊蘇式月餅大致有十一道工序,且全程手工,不使用任何模具,一道工序,就是一道規矩。
守規矩,守住的是技藝,更是品質。例如配料選擇的規矩,清水玫瑰是稻香村蘇式月餅的代表之一,餡料包括玫瑰花、鬆子、核桃仁和麵粉等,玫瑰花得是采自雲(yun) 南八街鎮的重瓣紅玫瑰,鬆子是取自東(dong) 北的馬尾鬆子,核桃仁要用山西的白露核桃仁,麵粉則一定要選用東(dong) 北產(chan) 的春小麥,其筋度才能恰好滿足餡料所需的口感。
古法技藝的堅守不單單隻存在於(yu) 蘇式月餅裏,也存在於(yu) 其他的蘇式糕點中,其曆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時期。據《蘇式糕點史料》考證,蘇式糕點萌芽於(yu) 春秋,發展於(yu) 唐宋,繁盛於(yu) 明清。到了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蘇州觀前街極負盛名的茶食店稻香村正式開設,因選料講究,配方獨特,工藝高超,品種繁多,逐步成為(wei) 蘇州糕點行業(ye) 的魁首。隨著京杭大運河漕運業(ye) 的繁盛,手藝人們(men) 將各式各樣的蘇式糕點帶向全國,蘇式糕點漸漸成為(wei) 了中式糕點的代表之一。
曆代相承 精益求精
時至今日,艾滿在稻香村從(cong) 事傳(chuan) 統糕點製作已近二十年,對於(yu) 一輩子和麵粉打交道這件事,他也曾遲疑過,是師父徐紅生四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讓他堅定了走下去的信念。
純手工製作的蘇式月餅,技藝傳(chuan) 承有賴於(yu) 師徒間的口傳(chuan) 心授,一套步驟完整學下來起碼三年,而要想把手上功夫做精,就需要積累十幾年,且月餅是時令性糕點,一年僅(jin) 有一兩(liang) 個(ge) 月的產(chan) 製時間,作為(wei) 稻香村傳(chuan) 統糕點製作技藝的第五代傳(chuan) 承人,徐紅生很早便開始有意識發掘潛在接班人,前前後後考察了七八個(ge) 學徒,最終在艾滿進入稻香村的第九個(ge) 年頭選定了他。
“那時候他和我們(men) 一起在桌台上做糕點,小家夥(huo) 比較認真刻苦,學得也快”,徐紅生記得,在當時的一撥學徒中,艾滿每天最早到,趕在其他人來之前,就已將和麵用的水提前燒至適宜的溫度,觀摩學習(xi) 時他也總是瞪大眼睛、聚精會(hui) 神地看著。
在師父徐紅生的幫助下,一些相對簡單的步驟,艾滿上手後很快就掌握了,而諸如開酥、包餡等相對較難的步驟,則花了他三四年時間,才練得較為(wei) 紮實了些。
蘇式月餅的餡料包製,講究“四等份的皮搭配六等份的餡”,餡料包在酥皮正中間,用手部虎口位置攥住酥皮邊緣,另一隻手配合著壓實餡料,逐漸旋轉收緊酥皮邊緣,收口速度還要和旋轉速度保持一致,收緊後再將多餘(yu) 的尾部麵皮掐去,這樣做是為(wei) 了使成品上下的酥皮厚度保持一致,防止烘烤時出現結塊。
對艾滿來說,學習(xi) 包餡最難的點在於(yu) 手上的力道要自始至終適度且得當,學藝初期,師父會(hui) 用刀切開成品,檢驗酥皮和餡料是否分布均勻,任何一個(ge) 因力度失當而造成的微小凹痕都不會(hui) 放過。
在日複一日地學藝製作中,艾滿也從(cong) 徐紅生的身上學到了對食材的尊重、對傳(chuan) 統的敬畏以及對匠人精神的理解——“持之以恒地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食中雋品 守正創新
好的蘇式月餅,從(cong) 外觀上看,呈扁鼓狀,雙麵要烤至金黃、腰部保留酥皮原本的奶白色,口感酥綿,甜而不膩。要達到這一標準,烘烤也尤為(wei) 關(guan) 鍵,“老話說‘三分做七分烤’,需要三百度左右的急火,烘烤五到六分鍾”,艾滿說。
時間短,量又大,一爐烤出來緊接著又是一爐,忙起來的時候,艾滿的胳膊上總會(hui) 有那麽(me) 幾道無意間燙出來的疤,“一道一道的,像蜈蚣似的”。製作糕點期間需要全程站立,一站就是十幾個(ge) 小時、十幾個(ge) 年頭,艾滿的雙腿因此有些靜脈曲張,和他瘦削的身子搭配起來,不免顯得有些紮眼。
然而與(yu) 收獲的成就比起來,這些辛苦在他眼中並不算什麽(me) 。第一份成就收獲於(yu) 2010年,那時艾滿剛剛學徒期滿,去上海參加了全國月餅技術比賽並一舉(ju) 收獲金牌,那是多年付出釀成的一抹甜。
經年累月,艾滿對蘇式月餅有了一種難以名狀的情感,在外出差,遇到賣蘇式月餅或糕點的,他總要買(mai) 幾塊嚐嚐,想一想自家的糕點還有哪些方麵可以更精進一步。創新是稻香村曆代把作師傅們(men) 不曾止步的探尋,艾滿也在思考和嚐試,如何在留住老味道的同時,讓口感更加符合於(yu) 現代人的習(xi) 慣,“守正才能創新,我們(men) 要守住的是蘇式糕點的魂。”
每逢中秋,艾滿都會(hui) 為(wei) 家人做一份蘇式月餅,“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yu) 飴”,一塊小小的蘇式月餅,既有月圓中秋與(yu) 家人相聚時的溫暖味道,也有曆經百年歲月浸潤,沉澱出的愈發濃厚的香醇。而月餅本身圓潤的造型是極具包容性的傳(chuan) 統審美態度,也浸透著“圓則滿,滿則圓”的樸素哲學思考,投射出的是至深、至厚、至純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積澱。
(本期編導/薑弘毅 李愛 文稿/李愛 攝像/彭超 張潤森 剪輯/李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